佛教思想中的和谐观
佛教思想中的和谐观
汤绍波 杜 娟
谈起佛教哲学,人们总是很容易将之与虚幻的、神秘的、经院的联系起来,这显然就与美感沾不上边了。但实际上,佛教哲学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辨建立起了一个瑰丽雄伟的哲学大厦,其哲学思想体系缜密严谨,既以学际人天的气魄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又以悲天悯人的精神展现出一种阴柔之美。当我们走进一座座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佛寺殿宇的时候,那一座座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并不仅仅是供人们顶礼膜拜的神,而是佛教哲学、佛教精神的形象表达。代表智慧的是文殊菩萨,代表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佛教将思想与形式、哲学与艺术和谐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一、禅宗的和谐美
禅宗认为终极的美是泯灭了一切的相的差异之后的无相、绝待、平和状态,以“空”为美的审美观指导羞禅宗僧人和后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心理世界。以“空灵”为美,这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意境的终极描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诗佛”王维对这一意境的描写。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天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唐朝鼎州李刺史经药山唯俨禅师点化后呈上的偈子,其中“云在青天水在瓶”成为名播千秋的绝句。李刺史的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唯俨禅师的敬慕,又表达了自己的悟境,云在青天飘荡,水在瓶中碧透,这种平和自然不正是道的最高境界吗?禅宗的悟道总是在学人的思想激烈震荡之中透过禅师的棒喝提唱而使之悟到身心、心物的和谐来实现的,故而,悟道即是悟出万法本来即是和谐的,这就是禅宗所谓“本来面目”。
所以,古人有各种悟道因缘,但开悟之后,睁开法眼见到的新的世界却是一样的,怎样的呢?原来我早已身处在一个大和谐的境界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I禅师的悟道因缘充满羞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美感,禅师开悟之后的诗偈更是文质双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I
当禅师们踏遍云水,参遍尊宿,疑团搅搅,身心逼匝至极,蓦然转身的时候,道出了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原来春色在身边,何必费那草鞋钱呢?
当人们忽略了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和谐,而拼命向枝节上去摘寻的时候,肯定会在不知不觉间失却手中的珠了,这在禅师看来是很可惜的,因此,开悟的禅宗祖师曲设各种方便法门无非让人回光内照,认识万法本具的和谐、清净,所谓“一实相法印”是。
禅宗是最具美感的一个宗派之一,禅师的洒脱、禅诗的清韵、禅寺的幽谧、禅理的高妙,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征服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心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何以至此,真知和谐而已矣!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寄语种鼎家,虚名定无益。寒山子的这首名诗,让我们用现代语言解读吧!禅宗认为,人一旦开悟之后,其价值取向便会大异寻常人,襟带开阔,志趣高远。禅宗认为,开悟的人因为已经体认到自然万物与自我内心本来是处于一种大和谐的真实相之中,故而不会以追求虚伪的物质享受为人生目标,而是自觉地投身到无我利他的事业中去,以高尚情操自守。如果人人都能如此,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乐园了。
二、净土思想体现的和谐美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谈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时,这样描绘道“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合。”
按照佛经的讲法,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在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之后,将十方佛国净土的精华集于一处而形成的一处最为殊胜的佛国净土,只要发愿持颂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在生命临终前蒙佛接引往生。那么既然如此,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十方佛国净土的审美观的了。仅从极乐世界的“宝树观”中便可看出其国净土的美好,处处体现着一种庄严、和谐的美感,其茎、枝、叶、华、实的相望、相准、相向、相顺、相当,不就像一幅经过精心的人工雕琢设计之后的美丽的园林图画吗?当然,我们如果进一步问:“其何以如此?”那就要从佛教的哲学寻找答案了。
佛教哲学以中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而中道的实质是不空亦不假,即空又即假的一种统一和平衡,是一种庸和之至的和谐。经过六度万行的修行证得此中道实相的时候,自然身土不二地在自己的净土中呈现出与中道相契合的庄严,处处表现出真实、清净、和谐,正如佛说极乐世界中“自然得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信哉如是,非中道之德孰能至此1
佛教是一种充满美感的教育,一座敦煌石窟成为艺术的神殿,一尊千手观音倾倒了亿万国人,而这一切艺术上的、形式上的、外在的美无非是在表现佛教哲学思想上的、内涵上的、实质的中道义。中道为体,和谐为相,如是而已。佛教哲学认为,净土的庄严是佛的性德的感观,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极乐世界”为何处处都呈现出和谐了吧。
三、密宗艺术的和谐美
当我们走进敦煌石窟,驻足于一幅幅壁画前,你会感受到画面上动静、虚实、娴野、红绿、黑白的强烈的对比与统一,仿佛是一首激昂的色彩与线条的交响曲,激发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谈到佛教艺术,不得不谈藏传佛教的佛身塑像的双身塑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欢喜佛”。由于这种佛与佛母相拥的塑像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所以在北京雍和宫等藏传佛教寺院里,这种塑像一般以布幔围裹,以至于更加显得神秘了。
那么,双身佛像究竟代表什么含义呢? 《西藏的宗教)一书的作者霍夫曼认为:“世界的两极对立在双身法里得到解决”。佛教哲学认为,男佛代表的是方便,佛母代表的是智慧,相拥代表的是方便与智慧的和谐统一,是泯灭相对和两极的分峙,达到一种辩证统一的绝对和无分别的最高境界之中,因此双身像的宗教含义是讲修习之道,而决不是什么性力派,更与世间人的男女淫欲毫不相干。从双身佛像的艺术造型我们可以从中悟到一种和谐之美吗?仁者见之必谓之仁!
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是我国佛教艺术中的颠峰之作。这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法相圆满,上身偏袒天衣,肩饰璎珞,下身裙带飘扬,庄严中透出慈祥。这尊像的线描极为精湛,白描淡彩。肌肤用的是铁线描,表现出弹性,天衣裙带用兰叶描,潇洒飘逸感给人呼之欲出的感觉。铁线描和兰叶描,在细与粗的对比和静与动的交织中呈现出总体的和谐,将观音菩萨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观世音菩萨从千光王静住如来听说大悲心陀罗尼咒后,一下子从初地菩萨升到八地菩萨,内心欢喜,便发誓说:“若是我真能如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话,那就立刻让我的身体生出具足的千手千眼!”发誓刚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果然生出千手千眼,立时十方诸佛放光加持照耀观世音菩萨,使他愿力究竟圆满。
台湾圣严法师解释千手千眼的象征意义时说:“千眼象征无限智慧,能在同时知道全宇宙的众生的需要。千手象征大悲愿力,即使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一起祈求观音菩萨,他老人家也能同时以不同方式,救济众人。”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艺术家受到这尊观音菩萨壁画的启发编创的舞蹈《千手观音》和精彩表演,博得了亿万观众的广泛赞誉。
(作者汤绍波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杜娟为西北民族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