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管窥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管窥
薛世平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数佛教的历史最长。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至今约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但追根溯源,这三大宗教早先都诞生在亚洲,其诞生地不是靠近沙漠地带就是在大山之下。沙漠中易产生海市蜃楼幻影,易使人产生憧憬现象。佛教诞生在喜玛拉雅山南麓的南亚地区,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印度大陆是一块富有神秘色彩和吸引力的地方,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有过伟大的创造。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之一。它幅员辽阔,居住着数百个民族。古印度文化同受西方不断入侵的外族有很大的关系。印度南部的委得人是印度最早的人种,但达罗维荼人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入侵了印度。现在印度主要是雅利安人(公元前2000年入侵了印度)成了支配印度大陆的人种。以后希腊人(亚历山大时代)、蒙古人都先后入侵了印度,形成了很多混血人种。目前印度的方言多达220多种,其中主要语言文字有13种。古代雅利安人的吠陀语进化为古梵语(它同波斯语、拉丁语同一语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度各种语言。到了释迦牟尼时代代之而起的是各种通俗方言,其后就产生了一种比较标准的雅语。到公元前4世纪,雅语经过了一些改革,成了印度人乐以采用的文字,这就是我国翻译印度佛经的梵文,实际上不是古梵文。
世界上各宗教都可以从印度找出模式,同时从欧洲古希腊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想模式也都可以在印度找到。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在宗教中获得充分的表现,故同宗教关系非常密切,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来得明显。在古印度没有一种哲学思想能游离在神学之外,也难以找到存在世俗性的艺术。在印度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学代表作中,基本上都是宗教的表现,甚至雷同、千第一律。但在宗教本身却显得充实、变化多端、几乎没有止境。历史上印度各民族把创造力和智慧都用到宗教上去,他们对宗教有一种热烈的感情。这种感情远超其他民族。正如英国学者查尔斯·埃里奥特在《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中所说的:“(印民)这一特征是地理性的而不是种族性的。”印度人特别爱好沉思,重知识,认为宗教生活既是观想,又是一种实践,中间贯串着一条寻求真理的里程,从静坐思索获得知识,就能得到人生的解脱和快乐。他们重视超自然、超现实的想象。这是印度人心理思维的又一特性。这一特征为世界各国及中国学者所承认。
古印度人对世界的一些概念很怪癖,但却包含着现今世界两个很重要的概念:(1)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同整个的存在相比,一个世界好像是一粒微尘;(2)宇宙世界同我们平常看到动物一样,都在自然变化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衰亡、消灭。
古印度有灿烂的思想文化,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就出现了许多古先哲及著作,哲学思想丰富。印度哲学思想注重居间调和,喜欢把各种矛盾当做实在的众多面来接受。认为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没必要有明确的界限,最成熟的见解往往是在矛盾的诸元之中。这些都对后来释迦牟尼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主要是针对”有情众生”,特别是对人生及大干世界各种现象而言,但从不离开人生本位。释迦牟尼本人重视实际伦理生活,不喜欢做形而上的玄理言谈。他重视人生解脱的问题,采取居间中立的立场,主张四姓平等。佛教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无民族界限,故传布十分广。认为禁欲与苦行不能解脱,应在禁欲与纵欲中有个平衡。认为得到解脱不是靠神,而在人的本身。关键在于靠人的觉悟,即修行。主张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及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张过一种比较朴素又能保持精神平衡的生活。
早期佛典是阐述”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其后大约1000多年,印度不断有“宣示佛说”的经典出现,数量极其惊人。世界上多数宗教的经典是有严格限制的,如基督教就只有(圣经)、(旧约)、{新约);伊斯兰教只有(古兰经)、穆罕默德(圣训),都是有限的,惟有佛教在形成中产生了名目繁多的佛经,如恒河沙粒。公元1世纪后,经典更是大量出现。(大般若经)介绍到中国达600卷,(华严经)在唐武则天时代就翻译了80部,且只是一个开头。佛教典籍中“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卷帙浩繁的佛经不仅展示了佛教的庞大和思维的精密性,为研究古印度经济、文学著作、民俗风情等提供了大量资料,它涉及到伦理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地理学各方面的资料。佛经对世界宗教史、文化史上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古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大为发展,阿育王派很多使者到各地传播佛教,使其从恒河流域很快地传遍印度全国各地,并传到斯里兰卡及亚洲许多国家。有三大系统:(1)巴利文系统,即小乘佛教上座部,大约在公元前3-4世纪就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束埔寨、老挝、泰国、印尼、中国的云南等。这些地方的佛典都是巴利文原典,数量较少,但它们都是早期的经典,没有经过翻译,价值高。(2)汉文系统,公元2-3世纪,由印大陆经西域再传到我国长安、洛阳,一小部分通过海路传到广州,以后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大部分都是汉文,少量是从西域文字翻译过来。(3)藏文系统,流传中国西藏、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尼泊尔及前苏联一小部分地区。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却发达于中国。佛教传入我国的年代说法不一,难以查考。最早记载佛教初入中土的可靠文献是曹魏时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内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月氏王使人口授(浮屠经)。早期的译经相传为迦叶摩腾、安世高(波斯人)、支娄迦谶(月氏国人)来华为始,上自晚汉,下迄宋代,历时千余年,先后有130多位著名佛经翻译家,分别来自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斯里兰卡、束埔寨等国和我国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中外佛经翻译家译出的佛教典籍,现存于汉文{大藏经)的就有1520部,5620卷(不计失散的)。从翻译时间之长,人数之众和作品之多来说,是世界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
佛教之所以能扎根中土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东汉末季,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后继以董卓及西凉诸将之乱,袁术、袁绍、曹操、刘表等割据自立。其后三国鼎峙,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二三百年之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以致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生产力遭受无比严重的破坏。人民为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廷之徭役,是以相继入道,皈依佛门。以汉末之干戈扰攘,礼教式微,贤达之士,立命无方,闻佛法智信圆融,乃以本身环境的感受,证之佛法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义,感触愈深,于是英才硕彦,遂多入于佛门,并且佛教输入,至此已二三百年,在社会上酝酿亦渐赴成熟,再值佛门大德登高倡导,于是风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础。
当然,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人间流传不绝,还与它本身的教义思想、组织形态、宗教礼仪、传教方式等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才能在2500年间影响了亚洲大部分国家和不少民族。佛教文化是最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也是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之一。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广泛。魏晋以后,佛经翻译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立意遣词方法,扩大了汉语词汇并促进语法变化,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片新园地,同时还发展了中国的音韵学。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为佛教服务的雕刻、绘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称为中国艺术大宝库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大都是从北魏时开创的(千佛洞于凉时开窟)。佛教的输入也带来了外国的乐器、乐曲、舞蹈和建筑等艺术。佛教与华夏民族相交汇、相融合,深深地扎根在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拥有生命力,不断地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编辑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