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文化对构建福建先进文化的有利作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 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文化对构建福建先进文化的有利作用
  黄 雯
  宗教文化对福建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福建省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因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福建先进文化也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福建先进文化可用三种精神来概括,即开放精神、爱国精神、和谐精神。而宗教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借鉴作用。
  开放精神
  福建依山面海,自古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省份。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已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近代史上中国与帝国主义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辟的五个通商口岸中,福建就有两个——福州、厦门;改革开放后,厦门被列为第一批开放的5个经济特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新时期继续发扬福建的开放精神,对对台工作、团结和联系海外侨胞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宗教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纽带。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长老说:台湾与福建形同一家,台湾人民大多是从福建去的,台湾佛教也是从福建传过去的。的确,移居台湾的闽籍百姓,带去了福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为台湾民众所信奉的神祗,如妈祖、保生大帝、临水夫人、开漳圣王、法王公、青山王等都源于福建。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信众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晶铁观音,吞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对联所表达海峡两岸的深情一样,成为两岸人民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妈祖文化对全世界华人华侨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全世界2亿多妈祖的信众中,人口总数仅2300万的台湾就占了1600多万,且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妈祖宫庙多达1500多座,但台湾信众仍皆视建于北宋年间的莆田湄洲妈祖庙为祖庭。每年上岛朝圣旅游的台胞近10万人次,至2004年底,湄洲岛累计接待台胞超过130万人次。1994年以来,莆田市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并成立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新中国成立后,两岸第一次直航的实现因妈祖而起:1989年5月,台湾宜兰县南方澳南天宫组织200多位香客乘20艘渔船护送该庙的妈祖圣像从海上直航湄洲“回娘家”;两岸交流中时间最长、覆盖区域最广、牵动人数最多的民间文化交流纪录因妈祖而起: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经过19个县市,参拜信众近千万人次;迄今为止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台胞组团到大陆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因妈祖而起:2000年,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组织2000多名信众包机经香港到湄洲进行了为期5天的谒祖进吞活动。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对于团结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推进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这种沟通并不只限于闽台之间,对于海外侨胞,妈祖及其他宗教信仰同样是重要的渠道。与早期移居台湾的福建民众相同,早期移居海外的福建人也是携带故土的神祗或宫庙香火同行,以祈旅途平安。到达目的地后,建庙奉祀,以祈诸事顺遂,一旦事业有成,便回乡谒祖,重修庙宇。对于这些回乡的游子来说,这些庙宇寄托了乡情,也承载了民族情感。在这种宗教情感的推动下,福建与境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也频繁起来。以最近为例,2004年,福建省佛教协会接待缅甸等国外政要、举行盛大法会;出访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参访南亚寺庙、佛教上座部;出访新加坡传授三坛大戒等。这些交流活动加深了福建与台胞、海外侨胞的深厚感情,加深了人们对“根”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是福建开放精神的重要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精神
  福建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人士,如郑成功、林则徐、林觉民、严复、陈嘉庚等都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他们的爱国精神至今为人们所赞颂。出生于古田县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法师也是这样的爱国英雄,他18岁在鼓山涌泉寺出家,后广猎大小乘诸经论,于1928年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他主张“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写下了“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多次为抗战组织募捐会,募得巨款支援抗日救亡运动,在多种场合表现出了中国佛教徒的民族气节,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之初,为了扎根中国社会,纷纷采用适应中国实际的传教方略。例如佛教由传入初期的“沙门不敬王者”改变为敬天法祖、忠君孝亲。这些宗教在中国固有文化的改造、同化与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入世性、世俗性和伦理性等特点,形成了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的优良传统,如佛教目前提倡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爱国爱教的集中体现,历史上还有不少僧人也都是爱国的典范,如现代爱国名僧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曾在泉州开元寺修行多年,抗日时期,发出“念佛不忘救国”的号召,动员僧人奋起抵抗日寇侵略。1937年厦门战事紧张,各方劝法师内避,但弘一法师宁愿为教殉身,“为护法故,不,,它炮弹”,并自题其室为“殉教堂”。
  已故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妙湛老和尚,一生行愿无尽,为善最乐。在其带领下,1994年成立了中国佛教界第一所佛教慈善机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基金会本着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宗旨做了大量善事,仅1995年,便为福建三明洪涝灾区捐赈灾款6.5万元,为江西赣州水灾捐款6.5万元及衣物6000多件,为重庆佛教希望工程捐款16万元等。
  和谐精神
  仁义、诚信、友爱、宽容是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品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礼仪之邦,中国宗教也多以此为价值取向。如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强调“人人皆兄弟”和“自由、平等、博爱”;天主教教义中讲到“凡你们愿意人们给你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这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近的意思,都是教导人们积极爱人,忘记自己的权益为他人做自己乐意接受的事;佛教崇尚戒恶扬善,最突出的是爱利他人。 《优婆塞戒经》说:“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是名实义菩萨。”除培养利他之心之外,佛教还主张以“布施”、 “财施”、 “外财施”等多种方式实践利他之行,为国、为民做好事、作贡献,从植树造林、铺桥修路、保护文物到医学武功、赈灾救难、救死扶伤,以至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行整理和研究宗教文化遗产等方面服务社会,利益民众。如厦门南普陀寺向厦门监狱捐赠书籍,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福州鼓山涌泉寺为闽清希望工程慷慨捐资;福建省佛教界捐资抗击“非典”等等。
  不仅如此,宗教文化还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古代儒家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强调节制人类的欲望,严格按照“时禁”的要求,不随意杀生,做到惜生与爱人悯人相结合。如《礼记,祭义》记载,夫子日:“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道家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之间法则是相通的,凡事都应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因而佛道教的许多寺院宫观都立于风景秀美的山水间,如武夷山、鼓山、清源山等既是名山大川,又是宗教胜地,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至今仍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前往观光。
  当前,全省上下正兴起“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千口谐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热潮,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宗教文化中关于和谐精神的教义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重要的补充和借鉴作用。
  (作者为福建师大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