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互通(中)——谈佛学研究涉及的几个问题
宗教互通(中)——谈佛学研究涉及的几个问题
科学的重心在物,其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味向外。科学的目标是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以对外物的索取来满足自己。而佛教重在心,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罢,一切都从心上著力。佛教透过治心来完成自我人格的圆满,对于存在的把握走的完全是一条自内证的路。
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个大问题,要
将其讲清、理顺并非易事。近代以来此间题不知多少人为之困惑,伤透脑筋。科学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广义的科学包括一切人类的知识,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部分。现在大多数人所说的科学一般都是指后者,本文也依此而论。又本文非为专题讨论佛教与科学的问题,故在此只是粗略地作些比较分析。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佛教属无为法,科学乃有为法,两者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科学纯在世间的物质器用上著力,是执取有我的:佛教导人出离,要解脱主世之累。虽然从佛教的价值系统言,科学非但不在排斥之例,且能在其中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科学价值来衡定佛教的高低。明了这一点,对于佛教界来说,大可不必在科学思潮的冲击下惊慌失措,动摇自己的立场“去仓促地迎合时尚。
就研究者而言,首先应该分清佛学与世间的异同,认识佛教的基本特性和其价值的根本所在,从而始能深入到佛教的内部,不受任何外在的干扰,顺著正常的程序进行考察研究,以佛教来论佛学,始可使佛教的基本特性不走失。
不过,既然科学问题泛滥于社会各个领域,佛教研究无疑会受到科学思潮的影响,这是不能回避的。同时,科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潮,是与现实社会、现实人生休戚相关的大问题,佛教对此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回应。
问题是如何把握好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佛教与科学的不同处
佛教与科学的交涉是种文化现象,两者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必须放在两个独立的系统上进行。如果说佛学研究应该将个人的信仰、情感一类的心理因素搁置一边始可求真的话,那么难道将佛学依附在科学之下就能做到如实客观吗?
科学的重心在物,其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味向外。科学的目标是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以对外物的索取来满足自己。一切科学活动的最原始动机和最基本立场在于自我欲望的满足。总之,科学的立场导出其方法论是人物相离、主客对立的。
佛教所重在心,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罢,一切都从心上著力。佛教通过治心来完成自我人格的圆满,对于存在的把握走的完全是一条自内证的路。佛教对于一切的实存都能融合、契入,主客之间没有紧张的对峙,而是打成一片、物我消解的。
科学的局限
其实,那些以科学为至上的研究者也不必批评另一种佛教本位的佛学者,后者根本就不承认前者的价值。在他们看来,那些所谓科学主义的佛学研究者,其说来论去,始终游离在佛家的殿堂之外,完全是自私用智,妄作聪明,根本背离了了佛教精神;什么纯粹性,客观性之类全是侈谈。在此我们不必对两种研究者作是非价值之论判,但所谓的科学主义与佛教精神不能相应确是个不容否定的事实。
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省视,科学的确没有资格凌驾在一切之上。这是个文化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乏对此有明确认识的明智之士。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在今后的社会中,宗教应该起领导科学文明的作用: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注入宗教精神才能对人类文明真正起到积极作用。这种观点无疑是基于事实而出的。
不过,由于这里含有一种价值倾向的评判在,自然会有许多人不能对此接受。但我们若从科学的观点、态度和方法等特点分析,同样能看出科学在许多方面的局限。
科学注重实验证据
现代的学问是要科学地分析一切,似乎忘记了人心、人性等更重要的方面。不少人迷恋于科学,满以为科学能带来一切,解决一切。实不知由于科学的立场、方法等特性其本身已决定了科学的局限性。如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认为:“科学有限度,它能处置的对象极为有限。而且,对于人类极为关心的大事,科学完全不能给予明确的答案。”
英国历史家汤因比从哲学上更进一步地指出,科学家所追求的“客观性”并非如有些人尊许的那样纯粹、神圣,我们若把“客观性”定义为“存在自身的如实的正确反映”,科学的不足乃至无能为力就暴露出来了。汤因比的意思是说:“科学从各种现象中抽取的东西,比起经过科学处置以前的现象来,很容易脱离存在本身,至少差那么一步。”逭一说实已涉及到方法的问题。
科学的方法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它注重实验,事事讲“拿证据来”,似乎相当的客观如实。但问题是这种“经验”的可靠性本身就存在问题。
佛教的经验与科学本质不同
常人的心智活动一般都局限在二八识”之内,一切的经验都是由分别智所得,经验本身和经验活动的范围都有不能逾越之局限。囿此则失彼,以偏而盖全,如此等等皆属难免。所以,经验也好,实验也罢,都只有相对之意义。这类问题,即使是自然科学家也是十分清楚。如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定原理”即能说明这一点。
至于世间之存在若事事都要讲“拿证据来”,任何人,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办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真的遇上那种事事都要看证据的人,一定会觉得他十分浅薄和乏味。反过来说,就许多世人所公认的科学上的原理、定律,也非全从经验实践中来,不少是在纯粹的理论推导下得出的,且至人“还无法用实验来证明其正确性,但世人对其的尊奉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减损。
如再进一步细论,科学的经验论与佛教的经验论有其本质的不同。前者依识,后者依智;前者由妄心导出分别,后者依乎真心而达一切存在的如如平等。试摘引近人对此两种经验特点的分析:“所谓科学,乃是建立于“共同经验”的直接观察之上,或者从一些作为联系之用的原理原则之归;纳演释中所建构的“具体观念”之上的,虽然这些观念未必能进入经验之域,……但他们仍可以是合理的,亦即一种“势必共同经验”。
佛学是一种广大甚深的智慧
而佛学上关于这方面的宣说,乃是非“常人之共同经验”所可并及的,无法观察、无法归纳、无法演绎、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而是由一种佛的广大甚深智慧—无上正等正觉(Ancttara—Samyaksambodhi) ,或正偏知——的自内证(hnervwitness)。就这点而论,佛学乃是“非科学的”。”个李长俊《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可见,那些在科学思潮的冲击下欲将佛学纳入科学的体系下进行研究,甚至于要将佛教去受科学的洗礼者,不要说其对佛教没有正确的认识,且其对科学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虽然近代以来科学冲击著社会各个层面,但它始终未能涵盖一切、囊括一切。前者作为一个文化现象,仅仅是个历史问题。它终究是暂时的、是要改变的;后者却是科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性质、内容及特点所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是献身于科学—的,还是有志于佛学者,乃至于研究其它任何学科的人都应该有十分清醒的、相当充分的认识。 (待续)
摘自《中国佛教》第36卷9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