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六祖惠能的和谐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文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祖惠能的和谐思想
  徐文明
  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他将中印两国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独创了一个崭新的富有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其理论既有创造性,又特别具有超前性,每个时代都能从中汲取符合当时需要的精神营养。在提倡和谐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六祖的和谐思想和实践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
  一、心量广大如虚空,世界万物无不容
  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相互包容,而要做到相互包容,就必须心量广大,胸怀宽阔。六祖倡导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强调要有一颗大心,认为大心才能包容一切,大心才能获得解脱。他指出: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六祖把摩诃解释为心大,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抓住了其本质。因为这个大不是有形的大;不是庙大,不是佛大,不是楼大,而是无形的大,是心量的广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不在大,有佛则名,这个佛也不是金石之佛,而是活的佛,是心中的佛。如今社会则反其道而行之,大学不去培养大师,而忙于建造大楼,不去追求高水平,大气象,而是追求大规模,校园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高,水平不能说越来越低,效益却实实在在越来越低,产出与投入越来越不成比例。佛教界似乎也学会了这一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谁的庙建的最大,看谁的佛塑得最高,相互攀比,可惜弄错了方向,往往是外面的佛越来越大,里面的佛越来越小,排场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小。
  有形之大往往会助长人的贪欲,使人相互攀比,相互争夺,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在这方面的比较和追求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不能一味提倡,无形之大、心量之大、胸怀之大、志气之大才是应当追求的目标,这方面越大,相互矛盾就越少,彼此理解就越多,社会就越和谐。
  要想做到心量广大,就必须心如虚空。一是因为虚空没有边际,没有上下大小,没有内外方圆,无色无碍,虚空代表无限大,不可度量,是真正的无限。二是由于虚空没有分别心,没有价值判断,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美无丑,也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绪。人一生分别,就有善恶是非,就会执著于为善去恶,心量就小了一半,而且往往会只认同和自己立场利益相符合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占的比例事实上很低,因此世界的一大半都是拒斥的对象,心中所能容纳的只有很小的一块,心量自然变得很小。只有心如虚空,无所分别,才能广大无边,无所不容。
  心量是大是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其包容性如何。真正的大心,就是能做到无所不容,无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还是世间的善人恶人、是非美丑等社会万象,都能含容包举。尤其是对社会百态,能做到于善不取,于恶不舍,对于善人善事不执著,对于坏人坏事不舍弃。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能不能包容,这更是衡量人的心量大小关键。党同伐异是人的本性,对于自己不喜欢、甚至和自己和仇的人如何相处,可以体现人的修养高低。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则对此表示反对,主张以直报怨,以为假如以德报怨,则无可报德,可见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分别心还是比较重。六祖发扬佛教的根本精神,主张无怨无亲,无善无恶,心无分别,因此也无所谓报与不报。
  心量广大,虚怀若谷,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如此就会化敌为友,消除矛盾,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二、修道常自见己过,行正不论他人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而能自我反省,知错能改,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就很难得,因此经常性的反思和忏悔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些人一反思,就只想到别人的错误,就会怨天尤人,如此反思,就导致越反思越生气,越反思越糊涂,甚至可能导致发生报复社会、危害他人的恶性事件。六祖有一无相颂,对于修行者如何反思和修行指出了一条正确路线,他指出: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在这里,六祖特别强调修行者要“常自见已过尸,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当。经常发现自己的过失,才能改正错误,获得进步。经常反省自己的问题,才不会归罪他人,才会为自己的过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而表示歉意和忏悔,才能取得他人的谅解,从而减少彼此矛盾,促进相互来往和友谊。
  六祖还认为“色类自有道”,各色各类的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道,都有自己独有的修行机缘和方式,不应该相互妨碍。家家门口有长安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只要努力精进,都有可能觉悟成佛,不必邯郸学步,更不应朝秦暮楚。假如只会盲目效仿他人,缺乏自信,离开自己的特长而向外求取,依照别人的脚来寻求最适合自己穿的鞋子,那就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终身不能见道。
  更有一种人是盲目自信,唯我独尊,对任何人都瞧不上,以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最英明,还以此为理由随意干预他人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干预合理化,以为是治病救人,其实这是以己度人,很多时候是好心办坏事,欲利人而实害人。庄子讲过不少此类的寓言,如鲁侯养鸟,为浑沌开七窍等,其症结就在于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以己之所欲为人之所欲,而忽略了物性各别,各有其道。因此修行者应当各行其道,不要干预他人,不应强求他人接受自己的修行方式,更不能宣称只要自己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好本份事,依照自己最合适的方式努力精进,使各种生命各自按照自己的轨道并行不悖,就会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
  当今世界干预主义盛行,信仰自由无法保证,这是世界不和平、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美国人对自己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过于自信,可以说是盲目自信,喜欢用国家力量在世界各地强制推行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结果很不成功,不仅给当地的文化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美国人自身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祸害。暴力崇拜和恐怖主义盛行,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根源就是以自为是,以人为非,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力用武力改正他人的“错误”,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尊重,对其他文化的特性没有深刻的认识,不理解文化多元的意义。
  六祖认为,真正修道的人不会看见世间的过错,这不是无知和愚蠢,而是宽容和智慧。退一步说,即便看到了他的过失、不是,也不要跟着犯错误。他犯错误是他的问题,他会为此受报应,我若受他的影响,跟着他犯错,那就成了我的错误了。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但在现实中却不易处理。譬如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不守交通规则,并且为此受益,节省了时间,也没受惩罚,我们是不是也跟着学,投机取巧,损他利己呢?还有很多人贪污受贿,走私贩毒,以各种不正当的方式获取暴利,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和和谐,可不但没受惩罚,还步步高升,我们应该怎么办?六祖告诉我们,宁可为善而受百害,也决不因为恶而获一利。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利益,这种利益终究是大害,由于为善而受委屈,受到打击报复,这种侵害也只是一时的,终究会有善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失,报应不爽。
  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遭受非理伤害也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当以暴易暴,他非不是我非的理由,不能因为受到坏人的伤害就把自己变成坏人,过度报复,以恶止恶,就会使社会更加不公平,自己也未必得到好处,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适度的忍耐,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感化和爱心远远胜过报复与仇恨。把对某一国家和政府的仇恨发泄在普通国民身上,是完全错误的,将这种仇恨发泄到完全无辜的本国同胞身上,更是毫无道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没有滥用暴力的理由。不管他人之是非,一定要保证我不非,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冲突。
  他非我不非,我自无非行,还不是最高境界。六祖强调要去除非心,把心中的恶念完全去掉,这样就能消除烦恼无忧无虑。俗话说得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不仅不做亏心事,还要扫除所有的邪见,无憎无爱,无是无非,如此才能自由自在,心安理得。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无善无恶,老实本份,社会就不怕不太平。
  六祖在教化神会时亦强调“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对于神会喜欢争强好胜、不肯服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见这是教化弟子时经常讲的道理,也表明他有预见性,知道神会日后会向他人发难,是故特意诱导劝化,希望他以大局为本,不要与人争是非。可惜神会并未真正记住六祖的教诲,后来还是与北宗辩论,虽然表面上为南宗争了一口气,却破坏了双方的关系,影响了整个禅宗的安定团结。
  三、心平行直亲父母,恩义忍让真修行
  佛教一向被视为出世间的宗教,其修行方式也是以此为本而建立的,并不完全适合在家人,如何将佛教的修行与世间生活结合起来,使佛教道德真正成为世人都能接受奉行的生活准则,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六祖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他指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这是六祖应韶州韦琚之请,在大梵寺为在家弟子所示的一个无相颂,是在家修行的要方。
  六祖指出,持戒修禅都是形式,不可执著,持戒的目的是心中平和,做到心中平和就不必再拘泥于持戒的形式了;修禅的目的是行为正直,做到行为正直就不必再计较坐禅的方式了。在家修行,第一步就是处理好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核心就是父子关系。为人子女,对父母必须孝敬,孝敬不仅表现在能够赡养父母,犬马也知能养,关键是色难,就是说能够发自内心地亲近父母,尊敬父母,发之于内,才能形之于外,才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六祖慧能是个大孝子,他对孝道的理解更深一层。父母儿女之间不仅要礼节上互敬,经济上互养,更重要的是一种亲情,只有保持亲情,互爱互亲,就能做到父慈子孝,家庭和穆。
  父子有恩是家庭和谐的保证,上下有义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六祖认为,义的本质就是上下相互怜惜,同样是一种感情关系。上下级关系并不好处理,经常被理解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利益关系,因此很容易导致关系紧张。上对下无恩无情,则下欺上,’不会认真工作,只想获得利益,一旦上级倒台,则树倒猢孙散,甚至落井下石。下对上不忠不敬,则上压下,只想着如何通过剥削下级获得更大的利益,根本不会考虑下级的承受力和疾苦。六祖强调应当通过相互怜爱来缓和上下矛盾,特别是作为上级,必须关心和爱护下级,并且以身作则,先人后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下级的真正拥护。作为下级,也应当充分理解上级的难处,尊重领导,服从指挥,同心协力,努力工作,使整个单位越来越兴旺。只有上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才能各守其职,各尽其能,步调一致,同心同德。
  由于分工不同,能力不同,智慧不同,出身不同,社会总是会有地位高低的差别,这是一种现实,不可能完全消除。怎样才能避免由于尊卑不同而导致关系紧张,六祖强调要让,即相互礼让。首先是尊让卑,上让下,尊长者要对下有礼,要谦虚和气,不要盛气凌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下面的尊敬,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尊长者本来地位就高,假如趾高气扬,与下面的差距就更大,就会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由此产生怨恨和不满,从而加剧双方关系的紧张。只有谦下有礼,才能减弱与下面的差距,使双方能够基本上保持平等,平等才能相互交流,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作为年轻者和地位低者,也要充分尊重尊长者,理解他们为社会所做的更多的贡献,不要嫉妒,更不能以对尊长无礼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尊卑相让,才能无尊无卑,平等相敬,使社会处于一种公平而有序的状态。
  六祖还强调要善于听纳忠言,闻过则喜,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改过,不要护短,如此一则提高个人的修养,二则减少相互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六祖的这一无相颂文字简短,意义重大,是融儒入佛,以佛为儒,使佛教生活化、世间化,从而使佛教在世俗道德伦理这一传统上儒家的地盘占有一席之地,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也使佛教为建设和谐世间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四、此宗本无诤,诤则失道义
  禅宗特别重视无诤法门,以无诤为根本,六祖惠能也是如此。,他在《定慧一体品》中指出: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他强调要内外一致,心口合一,这样定慧一体,自悟修行。人的境界高低要看实修,不在于诤。如果诤论先后,就同迷人,有胜负之心,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一有争论,便容易争胜负,一争胜负,就失去平常心,义理之争就会变成意气之争,只想着压人一头,以取胜为目的,而不是以明理为目的,这样的争论只有负面作用,没有正面价值。
  六祖在解释无住时指出: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六祖以无住为本,并将无住解释成人的本性,以为无住就是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是非冤亲,都认识到其本性为空,因此不报复,不施害,念念自由,不受境惑,此即无缚,亦是无住。这在理论上不难理解,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不易。因为常人很容易发火,即使是口舌之争,也要睚眦必报,如此往往会导致矛盾的升级,言语之争转变成武力之争,二人之争转变成团体甚至国家之争。只有真正心无所住,不随物转,才能做到无诤。
  六祖惠能对(金刚经》十分重视,此经中的须菩提便是解空第一、以修习无诤法门而著称的大弟子,须菩提不仅不与人诤,还能使人皆不生诤心,人人无诤,这一法门肯定会对六祖的无诤思想有影响。
  六祖最后还有一《真假动静偈》,再示无诤: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六祖强调对于志同道合、言下相应者要共论佛理,相互切磋,不可相互隐瞒,而对于志趣不一、话不投机者,不可强行论辩,而是合掌礼敬,令其欢喜。禅宗本来无诤,一产生诤论,就与大道相违,因为一生争论,就有分别二见,就会自性入生死门,不能了知一味法门,一乘妙理。
  总之,六祖一向强调和合无诤,并且以身作则,心口合一。他早年长期被人追杀,遭遇无数艰难困苦,但他成为一代大师后并不报复寻仇,即使是受到北宗门下的误解,甚至遭遇行昌暗杀,他也不与计较,而是备金送别,还在后来度其为弟子。六祖以一生的言行宣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无诤,怎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今天应当充分吸收和特别重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世界和平和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