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浅谈中国佛教的过去和未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正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中国佛教的过去和未来------释正觉
  环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海洋,有多少奇异的珍宝被这大海洋或贮藏或纳入或融化。亦如旭日东升后海水的顔色,把海洋渲染渗透得是那么美妙,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用哪种目光审视,都很难把那斑斓的色彩分解开来。看着那起伏不断的波浪,人们会被它协调的美所吸引,这种和谐美丽壮观的色调,让人们感叹不已!佛教在中国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海洋里,不仅被贮藏融入了两千多年,而且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犹如壮阔海洋里的色彩,过去是那样美丽壮观,未来会更加壮观美好。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在社会哲学、宗教文化、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美学艺术等领域皆是如此。因此,如果我们不把佛教作为时代的产物和文化现象来研究,不联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研究,就很难能真正地把握中国佛教的发展,更无法了解华夏文化历史的全貌。如果说任何一门学科,不管是宗教或是艺术,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才有其生命力的话,佛教亦不例外,它从传入中国到在中国生根发芽,乃至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国的佛教,也正是社会的需要使然。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明帝遣蔡愔等去天竺求法,摄摩腾竺法兰驻锡洛阳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等[ 《高僧传》卷第一,梁慧皎法师撰 《大正藏》第50卷322页]。经中所讲十善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的良言,如果不是帝王将相上层社会的需要,不至于到宋代的真宗还在给此经加注。
  魏晋南北朝时代,整个社会现象都比较复杂,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更多样化,儒道思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像净土宗初祖慧远,博通六经、老庄之学,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后,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慧持皈依道安法师座下并剃度出家。[ 《高僧传》卷第六,慧皎法师撰 《大正藏》第50卷357页]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法师,半人为习凿齿。道安法师不但统一了僧人皆释迦种姓,而且博通戒定慧三学,他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仅是杰出的学者,更是“完人”之一。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起着典范的作用,为佛法后来在中国的弘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人誉为“弥天释道安”。[《高僧传》卷第五,慧皎法师撰 《大正藏》第50卷352页 ]
  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被后秦姚兴礼为国师的鸠摩罗什,译经最擅长信达雅。他博览印度典籍,对梵文极有造诣。因在华日久,译经时虽曲从方言,但不乖本,用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翻译文体,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罗什门人号称三千,当时义学沙门云集长安,多趋于他的门下。译经过程中常随机讲授,参加译场的诸助手便成了听法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僧肇、僧睿、道融、昙影等。后世对他的弟子有四杰、八俊、十哲之称。[ 《高僧传》卷第二,慧皎法师撰 《大正藏》第50卷330页]
  中国佛教到了隋唐时期,大唐的盛世使许多国家折服,僧人的壮举也一样为国家为社会增添了荣耀。他们不仅播撒了许多和平的种子,而且在文化交流、科学发展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西行历十七年经百余国的玄奘大师、多次东渡失败而不灰心的鉴真和尚、精通天文历法的一行禅师,他们不仅仅是在求法、传教,而是在弘扬传播中国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卓见的智慧!
  玄奘大师在印度被普称为“大乘天”、“解脱天”,在中国是法相宗的开山祖师,他糅译的《成唯识论》是唯识学的圣典。佛教徒赞颂他是“乾坤万古一完人”。从世法上来说也如众所评论,在政治上是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在外交上,他是一个开拓中印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中印人民友好往来的人民使者。在宗教界,他是一个最虔诚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学术界,他是一伟大的因明学专家和最富有辩才的大辩论家。在地理界,他是一个历经艰辛,百折不挠的旅行家。在史学界,他的名著《大唐西域记》是印度、中亚一带历史考古必读的宝书。在翻译界,他主译了三藏要典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文之富,译笔之精,无与伦比;他制定的‘五不译’原则,至今仍为翻译界所奉用。在文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译文和作品,真是“一语之安,坚于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晨。在留学史上,无论是过去的求法印度还是近百多年的留学欧美,他都是我国留学生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被赞誉为“民族宗师”、“世界伟人”、“人类精英”是当之无愧的。[ 钱世明《玄奘传》序言,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玄奘大师不仅向别人学习,还把印度所失传的经论如《大乘起信论》再翻译出来奉还给印度,又把老子的论著等翻译给印度人进行文化交流,堪称文化史上一大功臣。[《续高僧传》卷第四 道宣法师撰 《大正藏》第50卷446页,《旧唐书》191卷等]
  鉴真和尚东渡弘法,颠沛长达十一年之久,虽双目失明,仍不减赴日的毅力。第六次启航,六十六岁时才终于到达日本,携往日本大量的佛教经像、药物、艺术品等,对发展日本医学、雕塑、美术、建筑皆有相当大的贡献。他被日本人称赞为“传灯大法师”、“大和尚”等最高的德誉。[参阅《宋高僧》传卷十四,赞宁法师撰《大正藏》第50卷797页,唐《大和上东征传》、《戒律传来记》卷上、《今昔物语》卷十一等。]
  在世界上第一次算出子午线长度的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大衍历》,因工作量大劳累过度,四十五岁就离开了人世。《旧唐书·一行传》说:“玄宗赐谥曰大慧禅师,并为一行制碑文(文有吐血忘倦之语),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第二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以莳塔前松柏焉。”可想而知当时朝廷对于一行禅师的尊重敬仰和怀念之情。一行禅师在中国佛教史册上,亦是一位集大成就者,他精通显密,与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共同译出《大日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羯罗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还自撰述《大日经疏》20卷,将密宗的一切事相,融贯于“法界缘起”之中。《大日经疏》发展了般若思想,发挥了菩萨行的精神。一行禅师在人间客居的时间虽很短暂,但他的功绩永远驻留史册里。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历经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中国的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唐以前那样盛行受世人尊重,文人墨客多喜好批评指责讥讽僧徒。但是,佛教的五明之学已经是融入渗透到整个炎黄文化中去了,诸如文学艺术等莫不有着佛教的通脱空灵之美。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苏东坡的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等文章、诗句,直今还是颇受世人的赏阅。他们二人一是正襟危坐的理学家,一是桀骜不驯的大才子,中国佛教的内在精神不仅是进入到他们的脾胃里,而且是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了吧!
  这里不再列举中国佛教的过去了,过去的总归是过去,中国佛教两千多年来,不可能没有遇到过暴风骤雨、冰天雪地,能经得起历史长河的冲刷,才更显出其精神面貌及价值作用。
  中国佛教漫长的史页上,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定会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当今,我们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佛教会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奋进的。我们知道佛教在中国一直是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契机,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
  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佛教也一样是与时俱进着,其精神作用实际上一直是走在历史的前沿。例如,佛陀在等级森严的古印度就敢于提出佛性平等并力行之,佛陀的八正道精神无论是对个人或是对社会,皆可以视为路标。
  中国佛教最大的特色是:慈悲、智慧、愿力、行持。有人会乘坐观世音菩萨的慈航去善导,有人会借助大智文殊的般舟常清心,有人会有着地藏菩萨的愿力尽孝心,有人会有着普贤的德行祈愿国家祥和。我们不仅仅重视对佛教的研究,而且更善于发挥它在社会中和谐作用。在未来,中国的佛教会有着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随人随缘随愿进出;会有着更加完善的僧伽教育体系,系系设置齐全,全心全意地续佛慧命修学证果;会有着更多的慈善机构,构成慈悲的爱心,心心相连共度难关;会有着许许多多适应时代且很好地保持着佛陀八正道理念的大德高僧,僧僧有修有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未来,中国的僧人不仅仅能与时俱进,还会有着超越现实不为名利所累的本领;僧众不仅仅会恪守佛门清规戒律,还会有着多多的发大菩提心者,去更好地完善并继承发扬光大佛教的戒定慧学。佛陀应时而生,应机说教,他的弟子们又何尝不能顺应时代去利世化导?相信未来的中国僧人会更具有四无量心、六波罗蜜行,用无上的大菩提力去回报四重恩!
  在未来,中国的佛寺不仅具有传播佛教、化导民众的宗教功用,而且也具有传播和承载社会历史文化的社会功用。人们将会看到一座座生活丛林清规化、面貌律仪化、素质大学化、精神菩萨化、觉悟佛陀化的僧寺和僧伽团体,呈献给世界人民纯正的佛教襟怀!
  最后祝我们的奥运会顺利举行,圆满成功!预祝中国佛教第二次世界论坛的戒、定、慧之香遍洒大千界!借我们温总理答印度记者的法宝敬献大家:“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五十奥义书》之《泰迪黎耶奥义书》第一卷《学轮》,第二卷《大梵阿难陀轮》和第三卷《蒲厉古轮》的首诗--徐梵澄译。]
  草于武昌佛学院
  2008/6/26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