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是立身之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郭立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是立身之本
  作者:郭立场
  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公众对慈善机构的质疑也多了起来。许多媒体将笔墨也开始用在善款使用监督、救灾帐篷去向、红十字会人员态度等话题之上,有不少知名人士将捐款在当地转为物资,直接深入地震灾区奉献爱心。笔者以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政府与媒体的职能,直接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者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慈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声誉,会极大地影响捐赠者的精神满足程度,即影响慈善品的效用,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公众信任慈善组织,能够放心地把钱物交给慈善组织。
  近些年来,有关慈善组织的丑闻确实也屡见报端,企业和个人所捐的善款很多都“下落不明”。比如说希望工程,比如说各种救灾扶贫款,几乎都有被截流、挪用、贪污的记录。如何使公众捐助的钱物保值增值、最终公众的捐赠去向哪里,这些是慈善组织的核心工作。要使公众信任慈善组织,就必须对这些核心工作进行程序化规范,并且让这些工作在阳光下进行。正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的那样,“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为此,慈善组织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公众详细公开其经费收支情况,实行财务的规范、公开和透明管理。只有当公众看到或了解到自己捐献的钱物最终用在帮扶困难群众的身上,慈善组织才会得到公众的信任,从而进一步得到公众的支持。
  在现代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进行的,媒体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媒体应该从外部为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而努力。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效果的研究中,有一种影响颇大的“议程安排”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媒体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媒体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媒体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媒体通过这样的安排调动受众的注意力,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可以假设的是,只要媒体注重宣传报道有关慈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好的地方,特别是多报道一些有关他们献身慈善事业的感人故事,相信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便会不断提高。当然,媒体也有责任发挥其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作用,让慈善事业在阳光下发展,从而使慈善组织进一步获得公众的大力支持。
  我国还没有建立慈善事业相关配套制度,尤其是行业自律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公益财务制度也不完善,使得慈善公益组织缺乏公信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公益组织自身有一套极为严密的财务管理监督、人员培训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这些国家的慈善组织普遍建立有严格的自律规则,要求专业人员的行为不仅要符合规范,而且要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我们应当学习这些成熟经验,努力加强慈善机构的内部约束,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不断增强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