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五台山寺庙经济的探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辛补堂 郑福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寺庙经济的探索
辛补堂 郑福林
佛教圣地五台山历来僧尼生计、寺庙修道的经济来自何处呢?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查阅了五台山寺庙碑文记载、《清凉山志》、《1947年土改工作团的调查报告》和近年来寺庙收入状况等,初步认为五台山寺庙经济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逐步有所增加,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主要来源有以下方面:
一、尚化布施。凡朝台礼佛者布施的钱财叫尚布施,而将四方化缘带回的布施叫化布施。五台山佛教相传始于汉代,盛于北魏、隋、唐,历代都在此播下佛种,建寺弘法。元宪宗七年(1257),藏传佛教又传入此地,特别是内蒙、西藏等少数民族,崇佛弥深,年年有沿途磕等身头、徒步朝台者,他们将所带钱财倾囊布施,归家时乞讨返回,却感到无上欣慰。各寺庙接受布施历史较久,但记载不全。据1947年台内41座寺庙的调查统计,在1935年以前,年均受布施229030元(白洋)。在日军入侵五台山后的1941年,各寺庙接受布施20275元(白洋),1947年减少到553元。据1936年统计,五台山接受布施在5千元以上的寺庙有:龙泉寺(8万元)、塔院寺(1.7元)、菩萨顶(1.5万元)、慈福寺(1.1万元)、镇海寺(1万元)、普化寺(1万元)、显通寺(0.85万元),普寿寺(O.7万元)、碧山寺(7万元)、殊象寺(O.53万元)、集福寺(0.5万元)、南山寺(0.5万元),仅此.12处寺庙所得的布施达17.9487万元。可见,当时五台山主要寺庙尚化布施的经济收入是一项很可观的数额,也是其经济的主要来源。
二、帝王崇奉。据《清凉山志·帝王崇建》记载:元魏孝文帝建大孚灵鹫寺,置12院,岁时香火,遣官修敬。高齐建寺200余所,割八州税,以充香火之需。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下诏,五顶各置寺1所,设文殊像,各度僧3人,令事焚修。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下诏,五台山等名山大刹圣道场处,修斋七日,是年建寺10所,度僧百数。高宗显庆元年(656)十月,敕有司,五台等圣道场地僧寺,不得税敛。则天武后于长安二年(702),敕并州剌史重建清凉寺;三年敕感法师,率百余僧,诣山斋会,缁素千人。次年,敕琢玉文殊像。肃宗乾元元年(758),敕有司,五岳并五台,各建寺一区。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一月,诏修五台文殊殿,铸铜为瓦,造文殊像,高1.6丈,镀金为饰。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上敕河东节度使李诜,进香于五台文殊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有诏,五台深林大谷,禅侣幽栖,尽蠲税赋;五年四月,遣使蔡廷玉等,诣台山建寺,七年八月寺成,赠额“太平兴国寺”。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造经一藏,敕送台山善住院,并将12佛刹,皆为葺新。成宗元贞二年(1296),敕建万圣佑国寺。英宗至治二年(1322),敕重修王子寺,复建普门寺。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敕修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显通寺。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上为圣母祈安,造镀金文殊像,高1.06丈,并画佛百轴,香金500两,布帛千疋,念珠万串,遣太监李珍送台山文殊寺。是年六月,敕建五台山文殊寺,僧12名,月给粮6斗。武宗正德二年(1507)秋,上敕建铜瓦殿,赐额“广宗寺”;七年春,于中台顶建寺一区,铸铁为瓦,赐额“演教”。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于五台山建护国佑民释迦文佛舍利宝塔,高21丈,围25丈,状如藻瓶,上13级,宝瓶高1.6丈,镀金为饰,覆盘围7.1丈。同时,敕建大塔院寺。二十六年秋九月,遣官曹奉赉白金1000两,于狮子窝修建洪福万寿藏经楼阁。清圣祖还对南台普济寺、东台望海寺、中台演教寺、北台灵应寺、西台法雷寺、菩萨顶大文殊院、殊像寺、碧山寺、台麓寺、罗喉寺、涌泉寺、广宗寺,显通寺、栖贤寺、菩萨顶真容院、白云寺赐额进行了修复。
三、地方进贡。1661年间,清朝顺治皇帝朝圣五台山时,曾以身许佛,愿入空门。其子康熙继位,为父尽孝,勒令菩萨顶大喇嘛丹巴扎萨克替天行道,广做善事,加封为“扎萨克大喇嘛”,并赐予“尚方宝剑”(赠以提督印、斩杀剑),命山西全省(包括大同、代州)对菩萨顶祭事所需费用,可随需要征收,即都应向其进贡。从此,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将各寺庙沉重的经济负担强加给全省人民,尤其给邻近的五台、繁峙、代县、阜平等县加上了沉重的灾难。按当时清廷定制,仅五台县每年在上交钱粮内,拨银1200两交付菩萨顶和台麓寺,由大喇嘛和二喇嘛所掌管各项开支。
驻镇海寺的章嘉活佛,是宗教领袖人物之一,在元、明、清诸朝都有封赠,其费用由地方进贡供养。民国以来至抗战前,章嘉活佛十九世统管内蒙50旗,国民政府行政院特命其为“蒙旗宣化使”、国民政府委员、国大代表等职务,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的黄庙,准其在北平、南京、张家口、太原、五台山等地设办事处、公署、行署机构,并配给一团卫队的武器和军饷。每年国民政府供给章嘉活佛52万元白洋(俸禄12万元)。章嘉活佛还对北平28处官庙黄教喇嘛长达12年之久的未发应领口粮一事提出申诉,并经过交涉,追补口粮款白洋3000元。
四、出租土地。各寺庙土地的来源除历代帝王的封赠外,还由寺庙出资购置。五台山各寺庙的土地分布于五台县、繁峙县、代县、阜平县等地。1935年,台内41处寺庙,共有耕地83817亩,分布于193个庄子,每年收租4335石,折216.5万余斤。日军入侵五台山后,每年对寺庙进行勒索、抢夺约3.6万元白洋,逼使寺庙出卖20个庄子土地。1942年,五台山寺庙占有庄子173个,耕地70929亩,年收租粮671.8石,折33.59万斤。1947年,寺庙仍有庄子88个,耕地33367亩,年收租36石,折1.8万余斤粮食。显通寺是五台山的首户,占有庄子35个,耕地6007亩,加上自耕地6亩,共6013亩,年收租粮863.7石,自产粮2.4石(该寺养骡子9头,马4匹,牛3头)。按僧户占有经济和生活水平衡量,富户有7个,自给户28个,贫苦户7个,共42户。日军统治时期,该寺虽然还占有庄子32处,4832亩地,自耕地23亩,收租粮124石,自产粮9.2石,合计133.2石。但日军每年至少勒索白洋5300元,摊派索取2400元,合计7700元,加上各寺消费总额12600元,形成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菩萨萨顶有僧人172名,庄子39处,土地22550亩,人均131亩,年收租粮1438石(合35.95万公斤),人均4181公斤。经营和出租土地,成为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土地改革以后,各寺庙便不再占有庄子的土地和租粮了。
五、寺庙生产。五台山寺庙生产历史较久,主要项目包括以下方面: 。
1、开矿:《清凉山志》记载,元仁宗延佑年间,灵鹫寺就曾置铁冶提举司,组织僧众采矿冶炼。后因销路不畅,未能沿续下去。
2、种地:早在宋元时期,各寺庙就经营农业,但多数为出租土地,自耕地很少。据1936年资料记载,台内各寺庙自耕地2374亩,占总耕地的2。5%,自产粮986石(折49.3万斤)。1941年,自耕地减少到1673亩,占当时寺庙总耕地的23%,产粮226.5石(折11.32万斤)占当时寺庙粮食收入的25%。1946年,各寺庙组织一部分青壮年僧人开荒地1237.5亩,产粮食443.6石。1947年,寺庙有自耕地1237亩,占当时寺庙总耕地的37%,自产粮305石,折15.25万斤,占寺庙粮食收入的89%。
3、造林:五台山为古森林区,明朝进士孙传庭登五台山作诗有“树起不见山”之句。这古森林大多为天然林,靠近寺庙的为人工林, 1947年土改前,大部分林权属于寺庙。1949年,寺庙成片林约1万余亩。1956年合作化以来,僧人为植树造林、绿化寺庙做出一定贡献。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僧人植树造林、护林模范涌现不少。碧山寺净如法师和明月池能成和尚还出席了全国造林模范会议,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据1985年统计,五台山僧人种植成片林2万多亩,零星树15万株。.1988年以来,又在近山寺庙区种植云杉、松树等观赏树4700多亩。
4、养畜:解放后,五台山寺庙重视农林业,同时也搞起畜牧业。据1950年不完全统计,南山寺、显通寺、十方堂、护国寺、清凉寺等20座寺庙养牛、驴、骡、马等大牲畜109头,养母猪、肥猪14口,养羊300余只,养鸡33只,喂牛15头,承担寄坡放牛80余头。十方堂4名藏族僧,除种好自耕地5亩之外,喂牛3头,喂猪4口,其1口母猪生仔猪,卖出赚粮500斤。62岁的庚栋达旺还承担放牧寄坡牛30头,顺便采蘑菇、打山谷,割野草。
5、经商:七·七事变前,台怀镇(杨林街)的40余处商号,其财东大多属寺庙所有。主要经营土布、粮食、杂货、木碗、米面加工等。日军侵入五台山后,寺庙商号逐渐倒闭。1946年,五台山僧人们集资购置了1架织布机,22辆纺车,响应政府号召建立绵毛纺织合作社,发展工副业生产;还建立“蒙藏汉医药生产社”,由159人参加的僧事会决策经营项目。这个医药生产社除了给僧人治病外,兼营牲畜、古物、土布、市布、鞋帽、棉织、绵花、麻皮、席子、文具、纸张、羊毛、白矾、盐碱、干粉、麦子、白面、莜面、大米、小米、赤糖、油类、黄米、党参、纸烟、药材、药品等40余种。除供寺庙僧众日常生活所需外,还面向社会扩大购销业务,常派人前往天津、内蒙、河北、太原、张家口等地进行购销活动。如1950年上半年到天津卖了党参、皮麻300余斤,买药品200余种,将药品运到繁峙县砂河镇,转手卖出,获利460万元(归币)。据1950年6月6日的报表看,除完成工商税务款163530元外,还用于寺庙建筑补修、零星购置、邮费书报、待客应酬、公用杂务、贷粮出利、困难补济等方面47001363元。其中交付给各族困难僧人12278542元,占交出。总数的26%。
6、佛事收入。五台山寺庙僧人的佛事活动主要有“六月道场”、“十寺法令”、“各寺法令”、“僧众斋会”、“讲经说法”、“传戒受戒”、“念谱佛”、“放焰口”等。每项活动,寺庙要支出一定开销,但四方游客、施主均要上布施,收入大于支出。1980年7月22至30日,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到五台山朝拜了15座寺庙,并在显通寺讲经说法。其中和尚、喇嘛、尼姑、香客、居士共216人,向班禅上供人民币1000元,班禅赠给五台山佛协会2000元。1982年6月,香港圣一法师带领30余名佛教界人士朝台拜佛,赠资14700元。1985年,日本天台宗僧侣来五台山,参拜了竹林寺、显通寺等8处寺庙,除施舍香火钱6万日元外,还为修缮竹林寺布施1万日元。1991年,来自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团体12批,330多人,都作了布施。仅美国洛杉矶一个佛教团,就施舍给五台山僧人50多万元。
7、国家扶持:日军践踏五台山时期,僧人生活很困难,抗日政府陆续给予救济与帮助。1943年救济白洋3000元,1945年发放救济粮180石,1946年发放贷粮130石,1947年给贫苦僧救济款1400元,救济粮50石,衣服200余件。‘新中国成立后,五台山寺庙僧人不再经营农、工、商业,其生活由国家负责解决。1950年春季,五台县政府和八区公所,拨给各族僧众救济小米3000斤,杂粮500斤。此后,寺庙僧人由国家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15至40元,吃粮按国家供应标准,每人每月给口粮30斤。现在,五台山有户口的在册僧人153名,仍享受国家人均30元的生活费用。
国家对五台山文物古迹的维修、保养十分重视。1952年至1955年,拨款20亿元(建国初期币值),补修了塔院寺;1974年至1975年,拨款23万元,翻修了南禅寺;1976年至1981年,拨款60万元,僧众等集10万元.修缮寺院15处;1981年至1984年,拨款575万元,僧众集资40多万元,修缮寺院18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家为保护、利用,开发、建设五台山,先后拨款1200多万元,全面维修了五台山寺庙。其中1984年国家投入415万元,对16处寺庙进行了较彻底修复。
8、引进外资:随着五台山对外正式开放,吸引了海外各国和地区的宾客及佛教信徒,纷纷出资建设五台山佛教圣地。1994年,港澳台同胞及外藉华侨1086人及各国外宾8906人前往五台山参观旅游,引入资金40.27万元,创外汇184万美元。特别是美藉华人寿冶和尚、台湾开证法师、香港灵春法师、澳门慈森法师等,共引进海外资金500多万元,修复了碧山寺、圆照寺、金阁寺佛像、黛螺顶、尊胜寺、北台和西台顶等。并且修建北台路、碧山寺、九龙岗路、下善财洞、普化寺渡桥,以及鸿伟中学等,此项投资230多万元。1991年,台湾高雄宏法寺开征法师到黛螺顶时,从海外集资50万元,修建成高508米,路面宽2.2米的人行踏步台阶,1080层,方便了佛教徒和旅游客的“小朝台”,为五台山增添了一处景观。
九、以庙养僧。通过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五台山现有青庙33处,黄庙7处,这40处寺庙都有僧人。除有户口僧人156名(和尚121人,尼姑15人、喇嘛20人)外,常年临时挂单的佛教信徒、居士达1000多人(夏季最多达1600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指引下,五台山寺庙僧人展开了以庙养僧,以庙养庙活动。1983年出售门票及香火钱,收入为77929元。1984年收入401636元。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五台山寺庙经济大幅度提高,至1994年,寺庙收入达到12422488元,10年间增长30倍。
寺庙僧人有了钱,积极地保护、维修、管理文物古迹。塔院寺和尚寂度、圆照寺和尚清海各投资20余万元,普化寺和尚藏明投资10余万元,他们还带领僧众出工参加寺庙修缮和管理。1991年,五台山各庙收入234.78万元,用于寺庙维修资金139.32万元,占总收入的60%。清海和尚投资维修的广宗寺、圆照寺、西台祖师塔、南台普贤塔、中台说法台和五座石塔,雕刻的五尊汉白玉文殊菩萨像,都保持了原样规格。普化寺藏明和尚还组织僧人办起正骨医疗所、裁剪缝纫组、法物流通处、游客接待站、工艺品专柜、素斋馆、出租游览车等服务性行业,每年收入约3万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