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全真道“功行”与达磨“二八”之比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 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全真道“功行”与达磨“二八”之比较
  见 见
  提 要:功行双修乃全真道重要教义之一。其中,真功明显受禅宗之影响,真行则融入了儒家与大乘佛教之精神,二者之并重又似达磨《二入四行观》之理入与行入。文中将对全真道“真功”、“真行”与达磨“理入”、“行入”思想,分别陈述其要义,再综合分析二者之异同。
  见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全真道 功行 达磨二入
  全真道由王喆创建於金初,後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成一大派,全盛於元朝,流传至今,乃中国道教後期两大派别之—。全真道之所以显要,主因源自於其别具特色且完整之教义,该教教义主要特点有三教合一、信仰成仙证真、强调真功、真行并重之实践,以及完整的教制与戒律。所谓全真,乃保全真性,或谓功行双全而成真人。其中功行,指真功与真行,功行双全方全真道,而得道等级不同,皆归结於所积功行之深浅。全真道一别於以往道教而特偏於心性之修养,受禅宗之影响颇多。功行并重之说,亦有说源自於禅宗达磨祖师之“二人四行观”,则修真功如同“理人”,修真行如同“行人”。本文对於全真道以功行双修人道与达磨之理行二人,作一分析比较。
  一、全真道功行双修
  全真道之所谓真功,即明心见性,《晋真人语录》中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由於受禅宗的影响,全真道认为超生死的依据在於“性”,谭处端《水云集》中言:“修行要先认灵源。”灵源即。性、真性。所谓性,乃指不变不动的真心,永恒不灭,又谓元神、本真、真性。而所谓的心,则指意识分别、情绪夹杂的妄心。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由於妄心的存在,故而不见清净本性;心中的妄念烦恼一但除尽,圆满的本性自显。故不生染著妄念,不随外境还流,便能见性。如谭处端《水云集》:“如何名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静,不被一切虚幻旧爱境界朦胧真源,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晋真人语录》:“只要无心无念,不著一切物,澄澄湛湛,内外无事,乃是见性”,皆显此意。而这个清除妄念的功夫,在全真道中称为“清净”,又总括分为二:谓心中自不起杂思妄念,为内清净;若不为外界尘境所动,乃至不为其所染,则为外清净”。由是,见性的功夫首要在“清净”,乃全真修道的主要宗旨,故《丹阳真人语录》曰:“千经万论,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清静。”
  清净之後要能见性,则须至“寂无所寂”之地,亦即清净心地後,连欲清净的此念亦须泯绝,类似佛教中之“能所双亡”、 “心法俱泯’。王志谨《盘山语录》仿宋克勤禅师扫帚扫尘之喻说:“朝日扫心地,越扫越不净,欲要心地净,撇下扫帚柄。”正是此意。尹志平《北游语录》卷三说: “物欲尽净,一性空寂,此禅宗之谓空寂,吾教谓之清净。此犹未也。至‘寂无所寂’之地,则近矣。”只是空寂、清净,还称不上见性,要至“寂无所寂”之地,才“近似於”见性,但犹不完全是。因这仅是真功,尚须真行并进,方能成道。
  在全真功行教义之中,仅完成真功尚不能真人道,需有真行配合方成,尹志平《北游语录》卷三续言:“虽然,到此若无真实功行,不能造化,无造化则不得入真道。须入真道,方见性中之天,是为‘玄之又玄’。到此,则言辞举动,凡所出者,无非玄妙。”真功与真行二者同为修行之必要功夫,王处一则明确地将见性分为二,曰:“见性有二,真空亦有二:彻悟万有皆虚幻,唯知吾之性是真,此亦为见性;既知即行,行之至则又为见性。初悟道为真空,直至了处亦为真空。既至真空,功行又备,则道气自然一发通过,道气居身中,九窍无心而自闭,至此际则方是真受用。”由是可知,真功属“知”,真行属“行”,二者并为见性的两个必要步骤,知行并进,方能受用。而真行的主要内容,乃承道教传统行善立仙说,吸收大乘佛教普度众生及儒家行道济世的思想, 《晋真人语录》: “若要真行者,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善人人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亦即,真行的功夫,其实就在於慈悲度众的实践。而对於全真教而言,真行的济世行为中颇重医药,故而将行医施药救治病苦作为真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合药专为一论,以医术为实践“真行’之重要手段之一,“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 “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北游语录》卷三还把招待过往行人、救乏解厄作为“真行”的重要方式,云:“必有志於功行,莫若接待。凡所过者,饥得食,劳得息,时寒时暑,皆得其安慰。”於是利他济生融入个人修行,形成教义实践核心的另一环。
  在全真道的修炼中,功行二者不仅是不可偏废,且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真功是内修内炼的功夫,而为外德外行(即真行)之基础。若只重外行,而忽略内功,如执於行善,心求後报,则终将成空,故《重阳立教十五论·论盖造》中曰:“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重阳全真集》卷一中亦说:“礼念焚香作福山,不干人道道中玄。”只有真行是无关於成道的。反之,仅有真功而无行,怆:口行路无资粮,《晋真人语录》:“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功行两全,是谓真人。”因此,:真行要有真功为基础,体现出来便是对於外行种种的无著无求,《道门十规·坐圜守静》曰:“积心善行,绝世所欲,不兴妄想,无有染著,不滞有无,永绝生灭,是名真人。”要无心无欲於行方是真行。而真行又是真功的资粮,於是欲成为真人必功行兼修,真功为内在的克己存念、涤荡妄念之功夫,真行则为外在济世度众的落实。长期积功累行的深浅,将决定人道的怏慢。在《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中,引述了丘处机对成道的等级与迟速的看法,马钰二年半了道,谭处端五年,刘处玄七年,而丘处机本人则花了十八、九年。马钰能够快速成道,是因为他宿世积“功”累“行”,所以一经师父指点玄妙,就心地明了。丘处机则描述他自己:福薄下志,在硒溪苦修近二十年,感动天地,才得些小光明,不久又失去,乃是曲於功行未全。因而在《寄西州道友》中提到:“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人圣。於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於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为致福之基。”
  总而言之,全真修道即是要求行人,以出世的胸襟人世行善,以人世的善行成就出世的果德,即如《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形且寄於尘中心已明於物外矣”的人世而超世,乃成真人。
  一、达磨理行入道
  达磨乃中国禅宗的初祖,亦即禅法自印度东传的第一人。禅法以心印心,属教外别传,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为滥觞,一脉以心法相印单传,至达磨为第二十八祖。达磨祖师将人道之法,概括为二,一为理入,一为行人。“理人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人。”以理人道,乃是藉由教理体悟心宗,讲的仍是明心见性的功夫。而明心见性之可能,乃立论於凡众生皆有如来清净佛性,或称本心本性,只因客尘烦恼覆盖,故而无法彰显。说烦恼如客,是因烦恼乃非本有,既非本有,去之则无奶原来之本;说烦恼如尘,乃烦恼可以智照而知且如尘可除。已知此理,则行人应循守真心不随妄念,如壁之不动,无妄无乱心寂如镜,自然尘不染人,方能回复显发本具之清净性德,见清净自性,此便是理人的功夫。
  达磨所谓另一人道之法,为行人。行分有四,分别为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报冤行,是正当苦来时知是过去冤对而能甘受无怨;随缘行,是一切得失从缘心却不随增减;无所求行,乃不仅止想无求且更舍诸有;称法行,则了达空性之理而修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此,行人乃是藉由日常行为的动止来观照心念、修正心念,乃至从六度利他行中落实空性之理,成就自利的果德而得人道。故,前理入乃从理上修,使行人则从事上修;前对利根机人,直接以理悟人心地,後对钝根人,借事磨练以明心;二者成就乃同。或亦可二者互使用,理人乃静中养成,行人乃动中磨练,前为理,使为事,理事圆融则道可成。
  三、功行与理行
  全真道受禅宗“众生皆有佛性”之影响,而言“人人皆可成仙”,亦如禅宗一般依此更言明心见性。从目的而言,全真道以依真性即仙,信仰明心见性後方能成为所谓的真人,终究目的仍是成仙,人道乃人仙道;而达磨之悟明心性,乃为证得与佛同等清净之本性,故人道是人佛道。从方法上而言,全真之功行,乃人道之必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达磨之理行,可是针对不同根机之众生分别.所立之二法,亦可是一人互用功之二种功夫,具相辅相成之效。真功与理人皆可归为理上修,而真行与行人则可归为事上修。全真“澄心定意”的真功,明显源於禅宗,相似於“凝住壁观”的理人,真行与行人则略有别。真行强调救人之善行,似於大乘佛法之菩萨行,而行人则涵盖生活的全面,一切日用中更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全真强调真行的实践须有真功的精神内涵,而达磨之行人内容则直接以理入之精神修养於日用中落实为规定,亦即行人之中即具理事二层面,“报冤”、“随缘”、“无所求”、“称法’唧是“理”层面,“行”则为“事”层面。
  其实,道教自开宗阐教以来,向来有内行修真,外行阴德,内外兼修,功行并重,以成全人我性命之传统。最早,於老子《道德经》中已有“圣人不积,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人己愈多”,强调外行为他反利己,观念。至魏晋时,《抱朴子内篇对俗》文中则有“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二语,直指“积善”对於修行之必要。唐末五代,锺吕内丹修炼对道教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後分别为金丹南宗与全真道北宗所继承。南宗张伯端於《悟真篇》中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至全真道则明确立相,主张“功行双全”方达其最高成就而成“真人”。可见其真行,所强绸乃承道教传统,较为强调善行之积累,以为修行人道之资,亦即类似於佛门中所说之‘功德”、 “修福”以为修行之有利资粮。而达磨之意,则不重在此,乃强调心性修养必借动中事之磨练,方能愈坚其功夫,而成其真人道之德。至於真行中又要求“无私”、 “无求”之真功为基础,似偏重於全其功德,有私则所行不真,有求则功德不全,如佛教公案中梁武帝执建寺等功德,而达磨报之以无功德之意一般。因此,“真行”并非全同“行人”借事以显理,借行以全其功,而偏重於以积累功德之形式为其真功之达成立一深厚之资粮基础。此即全真真行之说与达磨以行人道之根本差异。
  四、结语
  全真之功行双全乃为真人一说,可谓道教教义发展之集大成,亦可从中见到其发展之脉络。真功是内丹修炼融人禅宗明心见性之产物,真行乃继道教传统、吸收儒家兼善天下与大乘佛法普度众生之精神後之综合体,二者仿达磨理行人道之模式而并列为人道之基本功夫,而形成功行双全乃为真人之全真教义主轴。後更有人认为功行双修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成为日後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源。果真如此,则一部功行之说,前承三教之融,後又启理学,所具绝非仅一派教之意涵而已。
  (责任编辑:秦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