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和谐的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健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
  一、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亦是人类一致的希望。从字面上解释,和谐是和合、和顺、和睦、平安、平静,意思是人类在平等待遇的环境中,过着平安平定的生活,每个人内心都能心平气静,和谐和乐,不被他人侵犯,不受政治逼害,不受战争威胁,自由自在,安居乐业,就是和谐。所以,和谐是幸福平安的象征,是自由自主的标帜,是世界人类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实现,当然也是世界人类共同追求之目的。
  “和”之一法亦用于僧团之中,所谓“六和敬”也。僧伽以身、口、意、戒、见、利六事和合,为同住安居之首要条件。菩萨以四摄六度为自行化他的度生方便,平等遍施之心始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感受。更以感恩之心相待一切众生,因为菩萨修习慈悲之行门,对象是一切有情众生,若无众生则菩萨道难以实行。
  二、从心开始
  世间一切美恶好丑的分别,人我是非的争执,家庭的纠纷,社会的罪恶,哪一件事不与人的心有关?人间的一切善恶、祸福、苦乐,都不可能脱离人的心,甚至人的今生与来世幸与不幸的际遇,亦是由人自己的心来决定。
  所以说,心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众生的主宰者。心,不但可以左右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人的行为,还可以操纵人类前途的祸福。由此可知,心对人类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对人类前途的影响又是何等的重大?为了创造人类前途与促进世界和谐,急需改善人的心。
  然欲改善人的心,就要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净化人的意。
  欲想促进世界和谐,就应用佛法来清洁人心,治理人之贪、瞋、痴、慢、疑、见等种种心理毛病。
  三、知情意
  因为人是由知、情、意综合于一体的。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着重人类知、情、意的发展。例如,为了充实人的知,所以有文学的发展、哲学的思考与科学的发明;为了舒展人的情,所以有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以及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为了满足人的意,所以有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以及人格的升华。
  可惜由于一般人的知不真、情不善、意不美,加以近代科学,过分宠爱物质世界,远离人类精神文明,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无法取得精神与物质的协调,不能获得身心平衡的发展,致使一些人精神日益颓丧,思想偏差,心意毒辣,倾向邪恶,人生苦恼也与时日俱增。
  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为人类前途着想,为促进世界和谐,要从心开始着手,努力改善人的心。
  佛教不止是提倡人类精神文明的宗教,亦是促进人性觉悟,领导人的知、情、意止于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教育。我们能够弘扬佛教的真理,以佛陀的智慧来提升人的知;实践佛教的慈悲喜舍,来改善人的情;推动佛教正等正觉的精神,来净化人的意;令人的知、情、意臻于至真、至善、至美最高层次的境界。要促进世界和谐,就要从心开始,去改善人的知、情、意。
  (一)提升人的知
  知,是知识,亦可以说是人类的智慧。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找寻一种能够令人彻底了解人生真谛的宗教,作为人类思想的导航,以提升人类的知,使人的思想合理而统一,以促进人类的共识和合作,谋求建立世界永久性的和谐。
  (二)改善人的情
  人类是情感最丰富的动物。无论古今中外,人类为了舒展丰富的情感,故有文学的作品;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等。佛教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因为理中有情,故智中有悲,能够本着无我大悲的精神,等视众生,犹如赤子,不分种族,不分人畜,平等地、无条件地,去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这种情理兼顾,悲智双运的慈悲,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三)净化人的意
  意,是指人的心意,包括人类精神界一切现象,例如知觉、记忆、想象等,与心同义,就是人类心灵的世界。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灵的满足,故有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等活动。身为佛弟子的我们,是应该放弃“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固步自封的保守态度了,我们必须挺身而起,除了倡导世界宗教合作,促进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以杜绝人们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战争外,还要极力弘扬佛教的真理,使全世界人类都知道,佛教的真理,是有改善人的心灵世界及促进建立和谐社会之功用的。
  谛观众生之心,随所缘而起,妄心相现,贪、、嫉、妒、、慢、自傲,为烦恼之根源,相诤之祸端。蔡沈《书经集注》云:“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以精而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着,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虚明的心,人人本具,只需用功去其形气私欲之蔽,则本心朗然,此无蔽之本心,光明正大,即是中道,亦即是道心。
  物质世界不断地推陈出新,美其名是提高生活素质,享受科技成果,实则是追逐仿效沉醉于物欲环境之中,为着追求更多利益,无所不用其机心。《起信论》云:“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就是要我们好好照顾本来纯净无染之心,不要受物质世界种种幻象的影响。提升生活的素质,不是表面上的物质追求,而是反观由内而外精神领域的全面提升,洗涤贪欲的最佳良药就是“慈悲喜舍平等之心”,本此中道之心,应事接物,自无往而不利矣!
  四、团结世界各地佛教组织
  释尊住世以顺应地方风俗习惯而建设僧团制度,随着僧团人数日渐增多,制定了更多的繁琐僧团律制,目的是以制度约束身、口、意三业使之清净无染,有所依循,安心办道。
  随着大德游化佛教亦传至世界各地,由于要融入既有的社会传统习惯与民族意识的认受性,文化相融与些微生活改变在所难免,菩萨道中的同事摄不是要与众生共事吗?虽然在教理思想上有不可动摇的部分,但在利生方便上还有权巧方便的处理方法。印顺导师《中道之佛教》云:“解决一个问题,必须以中正不偏的的立场,从关涉到的各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结合点上深入推究,彻底了解问题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所以,佛法的中道,不是固执一端的偏见,也不是世俗肤浅的认识。‘中道’代表了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不共方法。佛法,是崇高的德行宗教,所以在人类关涉的自然、社会、自我中,着重于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引起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必然遭遇到什么样的结果。”
  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僧统传承教理所宗,民众向往追求目的,最好分享各地长老们弘法利生的经验。让世界各地佛教组织都能有渠道参与这个组织和活动,自然见闻增广,举办一些世界巡回展览的活动与演讲,值此加强沟通达至和谐共识。
  五、建设世界佛教青年领袖组织与活动
  青年是未来佛教之栋梁,青年的定义是拥有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雄心,坚固的信仰,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青年一词,并不限于年轻人。年轻的青年,固然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凡是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具有勇敢进取的雄心,具有肯干、苦干、实干精神的人,皆可以名之为青年。只要你有青年的朝气,有青年的魄力,有青年的雄心,有青年的苦干精神,无论你的年纪多大,都是属于青年的一族。
  佛陀教化,以智慧为体,道德为用,慈威兼施。
  组织各地青年僧伽领袖互访,增加彼此认识,交流各地现今弘法方式,与及实际经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沟通组织活动,如有主题的夏令营等,在共渡时间的过程中产生深厚感情和增进了解,使更多青年人,可以凭借了解佛教的真理,开拓智慧;可以凭借佛的道德,改善行为,以体会宇宙万物的层次和价值,以明了人生的真相与意义。使青年人从发掘真理,从开拓智慧的道德实践中,不断长养慈悲,不断扩展生命热能,洁身自爱,自觉自奋,自尊自立,自制自励,为日后的世界和谐铺路。
  结语
  只要我们以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利己利人,就可以令自己与他人,化私情为大公,转私爱为博爱,进一步提升人类的博爱,变为无止境、无限度、至善至极的爱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畜,平等爱护一切众生,拔苦与乐;则人类社会,将充满欢笑与和谐;而世界亦充满着慈爱与关怀,何来斗争?怎不和谐?
  能够从心开始,就要从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净化人的意。接受佛法真理的启示,以一念息妄念、以正念止邪念、转恶念为善念。在积极开拓发展科技物质文明之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推动改善人类精神的文明;在实行绿色环境保护当中,除清除现实环境的污染,也要清净人类心灵世界的污染。使人类的知情意转向真善美,自然扭转人心的邪恶,取消凶恶残酷的暴行;净化社会,止息战争,实现世界和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