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宗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雷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一是财富,二是正义,三是天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君子罕言利的时代毕竟过去了。然而,君子爱财还需取之有道,不能把国库和大多数人的钱装到少数人的口袋中去。这个“道”,既包括世俗社会的法律、道德,也包括超越世间的宗教。宗教讲的是天理良心,它是维护社会正义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也是评判社会财富获得和流向的重要价值尺度。
  中国在二十世纪曾有过一个“无法无天”的时代。走出“无法无天”状态,是历史交给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使命。就社会的政经改革而言,可以“摸著石头过河”,但对个人的立身处世而言,我们必须抬头向天。人类在精神深处从来也没放弃过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永恒的要求。宗教主要是在情感和意志上,对有限个人的存在性缺陷所作的弥补和超越,是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它对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处,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对社会则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解毒机制,对财富进行分流和再分配,维护著社会的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
  超凡脱俗的宗教,毕竟存在于浊浪滚滚的红尘社会。因此,一个悖论性的事实是:凡夫俗子们所犯有的所有毛病,制度性的宗教也同样具有。当超越的宗教掌握了世俗的权柄,用教条裁判学术与政治,用火刑和战争翦灭异端时,人类抬头向天的双眼恰恰被遮蔽了!宗教管了不应由它来管的事情,因此才有“让上帝归于上帝,让凯撒归于凯撒”的呼唤。经过宗教改革,经过启蒙运动,经过为科学与民主而付出的奋斗,政教分离和学教分离终于在二十世纪成为全世界的主流。
  上个世纪之交,德国哲学家尼采预言“上帝死了!”他说的是西方制度化的宗教在工业化进程中土崩瓦解,面临著文化虚无主义的困境,故而人应对真善美价值重新评估。二十世纪的现代化过程,并没有取消民众对超越世界和神秘经验的需求。恰恰相反,基于功利主义和利益取向的现代化运动,在使传统的制度性宗教产生分化和重组的同时,它所产生的科学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潮,引发了新的宗教需求,从而促成新一轮的宗教复兴运动。
  纵观当今天下,无论是宗教的世俗化运动,还是原教旨主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运动,在宗教的形式背后,往往是世俗社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不管是宗教自身,还是世俗力量,借助宗教旗号去谋取政经利益(比如我们这里一度非常时髦的口号: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事实证明是一把非常危险的双刃剑:当世俗的政经利益染污了宗教的神圣光环时,它会伤害到宗教自身,从而最终伤害全人类的利益。
  无论是为政、弘教、治学,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祥和、人民康乐、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政教学三界互为犄角,相互制衡,如此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正三角。任何一方的畸轻畸重,都将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幸。“法不归位”的毛病,过去的宗教曾经犯过,学术与政治也未必能免“越位”之嫌:企图用科学取代宗教,企图用政治干预宗教和学术。其实,理性与信仰并不对立,它们各有所司,相互补充。信仰若无理性的提纯,它将是盲目的;理性若无信仰的升华,也将是褊狭的。人们反对的是邪恶的信仰,因为它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人们厌恶的是虚伪的信仰,因为它玷污了信仰的神圣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二十一世纪的宗教发展,谨提出以下五点看法:
  一、重树宗教的主体性和神圣性。 面对来自世俗主义和新兴宗教这二个极端的冲击,传统宗教必然反求诸己,从原来仅仅满足于在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中较为浅层和表层的效应,回归神圣的信仰根源。如果说宗教世俗化运动在二十世纪成为主流,那么可以说基要主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宗教的主流。传统宗教的修行道路,特别是东方宗教的内证体验,将会得到强调。在继续推进宗教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关怀功能同时,宗教的社会批判功能将会加强。
  二、宗教思想在对话中和平竞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地域的藩篱,形成类似佛教“无尽缘起”的全球性文化。解决宗教与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各种思想之间的矛盾,还会掺杂有武力争斗和政治干预,但更多的是诉诸思想上的对话。对话的前提,就是承认各种思想都含有真理性。宗教对话不是你死我活的取而代之,而是取长补短的相互共存。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佛教否定创世主及独断论神学、主张主体觉悟的学说,将会被更多的知识份子所认同,从而在信仰市场中取得更大的份额。
  三、宗教组织将趋于社区化、小群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会形成一大批拥有恒产、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主体性的阶层。原来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教阶制度,现代社会中同政治结合过分紧密的宗教团体,都将趋于衰落。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或许也可能兴起连锁店式的超级宗教组织,但更多的将是社会福利性的、社区俱乐部式的、类似基金会的社团组织。与居住社区平行发展的,网路宗教社区也将以现在无法想像的规模发展。在资讯化时代,原来需要凝聚钜额宗教经济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文教事业,将成为全人类共用的公共资源,或委托专业人士代理。宗教将越来越多地回归精神领域,真正在情感和意志层面上成为个人的私事。
  四、新兴宗教与邪教道门仍将相继登场。 即使二十一世纪解决了“克隆人”、“换头术”、“人造器官移植”等医学问题,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死亡问题。如果传统的制度性宗教不谈或丧失了处理、沟通神秘经验或彼岸世界的能力,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追求,新兴宗教必然应运而生,填补传统宗教留下的信仰真空。但新兴宗教本身在现代化社会中也不能免俗,往往带有“速食宗教”的色彩,与众生“贪”、“懒”的习性相应。众多邪教道门相继登场,群魔乱舞,仍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大景观。
  五、政治、宗教、学术三者关系趋于合理。 宗教与学术,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而理想主义是我们这个急功近利的现代化社会的净化剂。宗教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向信仰核心复归的倾向,反映了在政治、宗教、学术三极关系中,重树宗教主体性的社会诉求。在重塑宗教主体性和修证精神的进程中,知识份子独立不倚的诚实研究,将会对宗教的发展,起到一种类似民主政治的监督和制衡作用。在一个经济小康、政治民主、资讯开放、资源分享的现代中国,宗教应该无须再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性进行政治性的辩护,也无须再为自身团体的生存进行生产自救式的经济活动。如同教授、医生、律师、政治家、企业家用自己的本门专业为社会服务一样,社会对宗教师的诉求也将聚焦为:为社会的净化,为众生的精神拯救,提供专业性指导。
  (刊于九华山佛学院院刊《甘露》2000年第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