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浅析中土佛教的公益事业(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关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析中土佛教的公益事业(一)
  作者:关锋
  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现代人类在享受社会进步的硕果的同时,发现自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困惑甚至灾难之中。诸如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关系极为复杂、民族宗教冲突加剧、伦理关系巨变等等。为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已经开始从各方面思索适合的解决方法。其中中土佛教所做的众多公益事业就很值得借鉴。
  一、中土佛教与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即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这种事业由谁来谋求?当政府很难顾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时,各种公益团体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宗教方面的。相传释迦牟尼降诞于世,做的就是利益公众的事业。乃至千百年来,佛教徒一直本着利他的精神,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作贡献,其活动即是大成佛教慈悲观的实践,也是人类互助合作的美德、人性善良的发挥。
  众所周知,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与核心,其经典定义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表述为“此有顾彼有,此生(起)故彼生(起);若此无责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佛学基本精神都奠定在此基础上。而建立在缘起论哲学基础上的慈悲观就成为佛教弘法度生的出发点了。正所谓“以慈悲心故,为说四真谛”。中土菩萨道的特征即全力践行大慈大悲的原则,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因此,在特殊背景下,“中土佛教实际上注重现实,淡泊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以致把出世佛变成解脱众生、成就佛果的入世佛了。”中土佛教的慈悲观在实践中表现为以“布施”为核心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佛教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
  二、中土佛教的古代社会公益事业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时,霖雨十有七日,晏子请发粟于民,计贫民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古代诸如救济铺路之类的事业,需要相当多的资金,这类记载表明这样的公益事业最初由国家负担。但国家兴办多有弊端,如官吏趁机贪污、敷衍了事等。后来,怀有慈悲和福田思想以成佛果的僧侣们便逐渐成为组织兴办这类公益事业的最理想人选了。这些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药治病
  僧侣们有句口头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梵网经》中就有“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的说法。同时《金光明最胜王经》中的《除病品》即完全是医书,它将医科八分,并详论其病因及疗法。《华严经》、《法华经》等也都有治病的记载。可见,佛教非常重视救死扶伤的公益事业。
  佛教不但在医学理论上,且在实践上也影响了中医。中医“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就汲取了耆婆龙树的许多药方,如耆婆万病丸、耆婆治晋病方、耆婆汤等方剂对急救就非常有效。史载龙树善治眼病,其眼科著作《龙树眼论》对我国眼科科学的发展就有颇多影响。我国士大夫极为推崇印度僧人的医术,有诗为证:“三秋伤望远,终日泣穷途。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蔑术,如何为发蒙。”
  中国古代医院也与佛教有很大关系。病院的设立最有名的就是唐代悲田养病坊。它初为寺院创立,并由僧尼主持,费用主要是寺田收入和僧尼的劝募。僧尼不仅收容众多病人且亲自为其洗涤甚至吸脓。《太平广记》卷九十五记载洪昉禅师“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数百人。”甚至僧尼私自行医的也不少,著名的有医僧宗可,“人以医招,必往。用药谨审,不以贫富二其心。”
  佛教徒对人类是如此慈悲,同时放生食素的习俗也一直影响至今。这类活动“促进了人们积极的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会通于当今全球伦理倡导的一种非暴力和敬重生命的理论,也为有效对治生物灭种、种族争端等危机提供了方略。”
  2.救灾济贫
  佛教与社会救济有很大关系,中土佛教属大乘佛教,以修菩萨行为主,把灾害救济、贫民救助等视为佛教徒的当然任务。《优婆赛戒经·庄严品》上说:“预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与贫苦。”因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忱,就成为佛教徒在人间修炼的必然过程。内在修为与外在修福的共同达到方为公德圆满。我国古代这样的记载也很多。
  北魏沙门统昙曜和尚曾倡议设僧袛粟,即划出“凉州军户赵苟子等二百家为僧袛户,立课积粟,拟济凯年,不限俗道,皆得拯救。”宋英宗时曾有东西南北福院,这些福院亦由僧人负责。史载“臣窃见福院条例,逐院每年务与一名紫衣,行者三人剃度,推恩至厚每存活若干人即与剃度一名,如死损及若干人,即减剃度一名。”这些组织都有官方委托寺院经办,并有成规。
  再者,每当兵荒马乱之际,寺院往往成为军队驻扎的场所、难民栖止的避风港。出于对佛的敬畏,敌军一般不会对其中的军民置死地而后快。
  佛教慈悲观中的“十善”说法,与我们倡导的“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精神也是一致的,这类实质上的公益事业对人、团体、国家间的和平、安定、昌盛极为有利。
  (未完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