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做活寺院文化 展现佛教品味——全省佛教经验交流材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正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做活寺院文化 展现佛教品味——全省佛教经验交流材料
  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住持 正慈
  (2008年12月31日)
  尊敬的谭徽在主任、黄主任、荆州市 市长、各位领导以及到会的诸山长老、护法居士们:
  大家上午好!
  山河秀丽欣元日,岁月峥嵘又一春。
  在国家昌盛、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的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畅谈佛教,交流弘法心得,探讨佛教文化,具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现实意义!就我们佛教界而言,如何让佛教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所思考、践行、摸索、研究的日常课题。因而,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做活寺院文化,提升佛教品味。
  众所周知,佛教文化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寺院的智慧文化、吉祥文化、慈善文化、缘文化来体现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做活寺院文化,提升佛教品味,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爱国爱教相统一,我认为大有文章可做。
  下面我根据黄石市东方山弘化禅寺的作法,向大家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会长们和诸山长老批评指正:
  一、 润泽心灵的智慧文化,通过佛学活动表现出来,
  是摄受信众,弘扬佛法的一条重要途径
  坚持佛学活动,用正见、正知、正信的佛知见来教育信众,弘正法于末法,并使四众弟子和居士在佛事、戒律、念佛共修的过程中,完成戒、定、慧三学的熏修,是我们学佛弘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寺院的智慧文化,满足信众佛法需求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依据“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三条标准,加强自身修持,庄严学佛。坚持“行住坐卧有威仪,戒学修持有清净,待人接物有慈悲,经忏课诵有精神”的标准。深入践行“有威仪者人敬重之,有清净者人敬服之,有慈悲者人愿亲近之,有精神者人愿学习之”的行宜。让上山信教群众和游客不仅能够领略僧人的行为风采,亦能体会佛教道风的庄严。
  在早晚课上殿的日常威仪中,由于平时僧侣行为规范要求高,持捉严,每天每周的佛事活动都吸引不少的非信教人士和市民前来观摩,成为黄石地区佛教寺院佛事活动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佛风气的形成,我们组织启动了“弘法之旅”, 深入各地寺庙巡访讲学。定期开办了慈湖禅院佛学讲座,进行讲经说法活动,不仅邀请黄石地区的法师前来进行开示,而且还邀请了中华医学会的严江浩先生来为居士们讲解“佛教信仰与自我解压”等课程,受到了广大信众的欢迎。今年5月份,我们还特邀了台湾普贤讲堂住持净耀长老前来为僧尼和信众开示。自97年以来,弘化禅寺通过迎请教内法师、大学教授和学者来东方山讲经说法达50多场次,开办讲学培训班100余场,不仅开阔了常住僧侣和信教群众的视野,提高了大家学佛信佛的理论水平,还因此常设了慈湖佛学讲堂。黄石慈湖佛学讲堂的设立,标志着黄石地区从此有了高层次、高水平、高规格的佛学论坛,为培育正见、正知、正信、正觉的佛教僧才和佛教群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另外,我们还一直坚持慈湖禅院周末念佛的活动,以提高僧众素质、规范僧众行持。如今,周末到弘化禅寺听梵呗、到慈湖禅院念佛、听讲座,成了黄石市乃至鄂东南地区信教群众和市民亲近佛教,休闲静心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
  二、利济群生的慈善文化,通过公益事业展示出来,
  是彰显本怀、引导向善的一种有效方法
  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因此,秉承“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努力践行悲心拔苦,慈怀济世的愿心,是我们弘化禅寺坚持不懈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在安老养孤、扶贫助学、济困解难等许多社会公益事业中,顾全大局,信奉善行,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而在世间扩大了佛教特殊的社会影响力。
  譬如,我们黄石佛协慈云功德会这两年来大力开展了慈善助学活动,这种活动概括地说来就是“爱心三六五、慈云直通车、携手捡珍珠、相扶第一步”。所谓“爱心三六五”:就是号召一个家庭,每天存一元钱,一年存365元。然后三个家庭为一组,去资助一个贫困高中生;所谓“慈云直通车”:就是将功德会作为一个慈善平台,对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进行入户调查,再寻找资助人,安排双方见面,直接予以资助,同时,还为资助人和受助人提供沟通及回馈服务;所谓“携手捡珍珠”:就是将能读书,而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的学生比喻成一粒粒珍珠,我们用心资助他考大学,就是把珍珠捡起来,使他变为社会财富;所谓“相扶第一步”,就是为一个高考中榜的学生,提供第一年的全部学费所开展的扶助。所有这些工作,倾注了我们全部心血。2007年,慈云资助了36名贫困大学生,2008年又资助了61名,其中资助了一名中专生。截止目前,慈云功德会共资助近百名大学生,使他们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这种持续性的慈善助学活动,非常生动鲜明地彰显了佛教的本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最为难得的是,慈云功德会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还不忘宣传佛教的劝人向善和利生的思想。近二年来,我们自筹资金重新编排和印刷了《命自我立》、《观世音菩萨法门》、《答人间问》、《慈云》和《智慧语》等佛教书籍2万多册,免费向社会赠阅。为使这些书籍便于现代人的阅读,我们不但将书籍进行横排,并使用简化字和注音外,还将这些印刷版,制成电子书籍放到网络上,供大家观看和下载翻印。这种既做慈善公益又做慈善文化的两条腿走路精神,在扩大了佛教影响力的同时,也使这种慈善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慈善文化,十分有效地影响了一大批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亲近佛法、了解佛法的心路历程,起到了良好的弘法利生效应。
  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我们寺院僧尼和广大居士、信众,在第一时间汇成了爱的河流,踊跃捐献救灾款物计30余万元,自觉地用爱抒写了人间真情。
  慈善活动不仅能体现良好的社会风貌,更能作为一座友好的桥梁,连接与其他宗教团体的友好往来。如:2007年,我们向伊斯兰教洪湖的阿訇,捐赠善款予以助学;2008年,我们又向基督教黄石地区的教友捐款,救治其病重家属;等等。
  此外,我们还借用慈善事业这个窗口,引入了香港慈善基金会、江西东林寺慈济会在阳新县开展了十几次扶贫赈灾活动,赈灾款物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不断地将我们佛教的汩汩慈悲暖流送向灾区民众的心田,使社会上的弱势人群都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在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蕴涵人文的吉祥文化,通过资讯传媒反映出来,
  是净化人心、广种福田的一种便捷法门
  用高尚的佛教文化,和佛陀精神教育娑婆众生,启迪信教群众,让信教群众明晓因果报应,知道诸善奉行的功德,是弘化禅寺近些年着力构建人文环境,创建网络平台,创办佛学刊物的初衷。也是紧跟时代,随机应变,契理契机适应社会的最终结果。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弘化禅寺就以湖北省第一个抱着电脑弘法的寺院出现在媒体上,被传为佳话。随着资讯传媒的发展,弘化禅寺的网络平台“三楚佛教网”很快诞生,首开了湖北省寺院网络传播佛法的先河,并让世人第一次不出门就能近距离地了解东方山佛教文化历史,也让东方山通过互联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使更多的人由此与东方山结下了因缘,也使更多人由此而与佛法结下了因缘。之后,我们又以 “弘正法于末法,化无缘为有缘”为宗旨,创建了“湖北佛教在线”,扩大了“网络弘法”的途径。
  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为倡导闻思修,引导信众日常生活中的佛法实践,2001年,我们创办了黄石市佛教协会的会刊《觉有情》,坚持“以文化导引众生、以教育净化人心、以正信觉悟有情、以慈悲服务社会”;2002年,我们又创建了“三楚书画院”,旨在“以艺术弘扬佛法,借佛法彰显艺术”;2004年,我们又承接主编了省佛教协会的会刊《正信》杂志。我们这种以文化兴寺的做法,让东方山弘化禅寺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为了沿袭东方山的佛教人文历史,明析弘化禅寺的历代传承,我们又编纂了《东方山佛教志》,这既是东方山历史上的第一本庙志,也促使弘化禅寺成为全省又一家编纂庙志的寺院。
  为了凸显寺院文化的风采,我们还专门邀请书画界文化名人到东方山弘化禅寺书写一大批联文匾对,并做成艺术成品悬挂在寺院的殿堂楼阁,从而营造了一种寺院特有的人文氛围。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寺院的规划建设、有序建设,是提高寺院文化品味的一个重要内容。好的寺院建设,总是能以其历史性、艺术性、人文观赏性、地方标志性的佛教特有的色彩,吸引信众和游客,引起世人瞩目,它是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最完美的结合。
  2007年,我们被邀请参加江苏省镇江金山寺佛印书画院成立挂牌仪式,在佛教书画艺术方面进行了友好的研讨交流,并约定今后联手举办两省之间佛教书画艺术展,一时为两地文人墨客称为传播佛教书画艺术的盛举。今年,我们还专门出版了一册由全国知名书画家,为弘化禅寺题写的书联画册《三楚禅风》。
  这些年来,我在探讨佛学、研究佛藏经典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尝试,并于上海、广东、江苏、厦门等城市以及在中日韩三国的佛教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佛学论文共计十几篇,累达数十万字。还在全国各地组织、主持了多场次的佛学研讨会,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把学术请进来,把交流互动的开放学术氛围传出去,也是我们弘化禅寺用以提升寺院形象,构建人文环境的大胆实践。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和香港、台湾的人文专家学者到东方山进行题为“文学与佛学”的学术交流;今年国庆前夕,弘化禅寺又成为湖北佛教书画院和武汉大学哲学院宗教系的学习基地。武大哲学院党委书记宋新民先生在“武汉大学哲学院宗教教学基地”揭牌仪式上感慨地说:“‘武汉大学哲学院宗教教学基地’之所以设置在弘化禅寺,一方面是这里有比较健全的寺院建制,有丰富完整的人文资料,另一方面,是这里有优秀的僧才资源,有系统全面的佛事仪式,有开放活泼的学术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宗教教学与研究难得的好条件。”
  十多年来,我还将自己的弘法历程和心灵成长的经历纪录下来,先后结集出版了《茶禅的味道》、《出家人的样子》和《心安居的地方》等三本专辑,在用以和信众结缘的同时,也使信众从中对佛教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我自己写书的同时,我们也为居士写书积极创造条件。这些年来,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我市的邓来送老居士,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写出了九本宣传佛学知识的书籍,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佛海行舟》、《弘化禅寺》等宣传小册子,并在《东楚晚报》开辟了介绍佛教文化的整版专栏,向社会大众宣传各个寺院及佛教文化,都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今年8月份,我们还受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特别邀请,到湖北广播电台播音厅,为广大听众就《平常心是道》进行了专场讲座,受到了听众的好评。
  四、团结信众的普缘文化,通过专题气氛烘托出来,
  是适应社会、促进和谐的一个互动平台
  实践人间佛教,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弘化禅寺一直以来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总是积极引领广大信众,用佛教特殊的融洽功能,以庄严虔诚的心态,和合和敬的行动,举行各类专题活动,促进互动,广结善缘。
  一是经常性举行佛事活动,来满足信众对佛法的需求。如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水陆法会、每年观音诞的传灯法会、四月初八的浴佛放生活动、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活动、弥陀诞辰的佛七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活动、独立传授二部三坛大戒活动等。
  二是举办大型的主题活动,来引导信众参与,以磨心励志,同沾法益。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于9月16日观音诞的前夕,举办一次拜山法会,这是我们弘化禅寺近几年创办的传统主题活动。该活动一方面通过佛教朝山礼拜、忏悔祈福的形式,引导信教群众明了拜山忏悔的功德;另一方面,又让信众通过实际的体验,达到清净身心,增进健康,增长福慧的目的,从而使虔诚的信众真正体验到由外而内的心灵愉悦。它拜山法会以其活泼生动、群众认同、大众分享、功德殊胜的特点,吸引着无数的信教群众慕名而来。参加人数由第一届的几百人,发展至现在的二三千人,可谓是规模甚大,实效甚显,影响甚广,意义甚远。
  三是带领信众积极参与黄石市政府举办的东方山庙会,同期举行佛事主题活动,唱响“名山、名寺、名人”主打曲。如2008年“黄石东方山第五届庙会”期间,我们在弘化禅寺同时主办了“心灵家园”摄影展,和举行湖北佛教界“庆祝奥运成功,祈愿国泰民安”大法会,以响应东方山庙会的主旨,从而掀起了东方山庙会的高潮;
  四是通过举行佛教音乐会,将佛教音乐普及大众,以发挥佛教影响人心的功用,服务社会稳定。为此,我们组织了佛教正信爱乐乐团,正信威风锣鼓艺术团这两支过硬的团队,来传播和弘扬佛教音乐艺术。今年10月23日,正信威风锣鼓艺术团,赴浙江省东阳市影视城——横店参加“第十二届中华不老城全国中老年文化欢乐节”,在全国18个省市、53支队伍、1500多名演员参加的赛事中脱颖而出,获得两个最高奖项,捧金而归。
  再就是每年春节除夕,我们都会主办千人斋宴活动,其时弘化禅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特邀黄石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为我们主持文艺演出,以烘托新年新岁。而信众在这样的活动中,既体会到了佛教的吉祥欢喜气氛,更从中得到了佛法的启示,使所有参与者,不论是信者还是不信者,都在心灵中对佛教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实践证明,寺院文化是多元性的,它能通过各种佛事活动,渗透社会,让大众认同、认知、分享,从而去影响人、吸引人、愉悦人,并发挥和扩大它的特殊功效,化解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