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宗教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编者按:本文是陈怡安教授于民国74年6月8日应邀至香光寺专题演讲的讲稿。自本刊第十一期发表「学士尼风波的省思」一文后,许多读者纷纷响应,表示对宗教的关怀。本刊征得陈教授的同意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希望藉由陈教授对宗教、社会架构理性的解析,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宗教的意义与功能。
文化的产生
很高兴一到这里,就有人立即带我参拜菩萨,向佛菩萨问安叩礼,这便是「礼」,也是「宣」的行为。
记得有一次,在硫球欣赏琉球群岛的景观,为了了解当地文化是怎样在很早以前就被中国的古文化所影响,于是我被带到一个叫「巡礼门」的地方巡礼。你们或许知道在台北的圆山饭店还有一个「巡礼门」的建筑,在在都象征着文明文化的开始,必须经过这个「礼」的自觉。所以「礼」或也叫「礼教」,乃是人性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文化意识。中文「礼」字,是透过这个字眼─宗,而产生顶礼、恭拜、供奉这些相关意涵来。文化(Culture)这个字眼很奥妙,它由英文"cult"─「崇拜」缘起。而崇拜的对象无不跟宇宙中的天呀、土啊构成重要的神秘及敬畏关系。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一科专门的学问,叫"history of the world religion"(世界宗教史),研究佛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祆教等各种不同的宗教。现时代在全世界各地有许多学术机构,对宗教教义、宗教学或宗教比较学等都非常了不益的研究中心,至于日本,那更不在话下了,很多的西方学术大德们常到京都大学去探研东方宗教。
宗教的心灵
"Cult"为什么跟天跟土的"Culture"有关系呢?因为从"cult" 中间产生了"culturation"我们叫做「发展耕种」。「尊重」与「天」与「土」及宇宙联想合起来,这样深度的心灵反省,英文叫"Profound" 。这个字眼蛮好的,"found"我们晓得是「发现」,在还没有发现以前的大发现就是"Profound",等于是非常深入的意思。有一位了不起的宗教哲学家说:把神秘和那种不可解说的深内体验综合了起来,就叫做宗教心灵。
不晓得今天在座的有没有人到过印度,印度整个的文化心灵,很可以叫做宗教的文化心灵(Religions Culture) ,梵文里有个字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宗教的虔敬,这个字眼就是"Om",大家如有机会到日本参观的话,他们会写「奉」,也就是 =Om 。这是寺庙采取梵文中间的原始字,那么在宗教学里叫做宇宙生命原始音(Primodeise voice) ,从心里面最深处的地方喊出来的声音就是"Om",我们可以试试看这字眼可以拉多长─── Om───无限的!这是从印度婆罗门教到后来的佛陀──一个宗教革命家,把婆罗门教太过神秘的东西统统改过,他一再再把它改革,却仍保持了这字眼,后来我们研究「吽」的根性,也就是宗教学家研究宗教原始声"Om" 的来源。
它表示礼赞,也表示生点的无限性,也表示宇宙中有太多太多的生命,我们不是随便能够把它掌握了解的,因此产生了一种高度虔敬的心灵,透过这个心灵,衍发出个人对宇宙生活的虔敬。人站在这个宇宙生命的伟大庄严力量下,变成「不知所云」,但又知道它是个无限的力举,于是宗教情怀油然而生。
宗教与文化
宗教里有很多这种了不起的智能提供我们来了解,让我借用田立克讲过的一句非常了不起的话,来请大家一起思考。他说:「宗教乃是文化的精华」──"religion is the assets of culture" 而「文化乃是宗教的表现」。这一句话曾经广波被文化心理学家、社会行为科学家、宗教家、神学家所用。也许各位也可藉此体会一番。
每个宗教型态可以不同,包括所谓「假期宗教」,看起来好象是宗教,但事实上却又不是宗教。譬如说共产生主义就是个"guasi-religion" ,它有没有教主?有!谁是教主?马克斯,他们有没有圣经──如毛语录,他们的宗教仪式──背毛语录,我讲一个毛泽东宗教的笑话给你们听。
一九七二年的夏天,中共喊出「乒乓外交」的口号。特派了乒乓球选手庄折栋(他曾连续七届荣获世界乒乓球单打冠军)到新加坡去表演他的手艺。他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长得非常好看,球技自不在话下。他用「魔鬼式」的开球法,使新加坡的国家代表队没办法接到他的球。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开球这么具神力?」他回答说:「因为每次要开球比赛前,我一定会背两句毛语录,背了以后给了我很好的灵感,所以我打球就是这么有劲!」为什么我们称共产主义为「假似宗教」?因为它没有真理的传承性。你们看现在有几个人在念毛语录?周恩来算是很中立派的,到目前邓小平已不搞那一套了,而且对马列主义加以国策上的批评。
从宗教学来讲,一个宗教本身一定会有个教主,拿佛教讲,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除此还有经典。佛祖所说的经典,龙树加以发展验证,所以就有「论」了,还有很多的诠释,这在任何宗教里都有。如基督教,他用了犹太教原来最古的一本书叫「旧约」;而用耶稣的传说或耶稣怎么解释旧约的问题,或诠释上帝和老百姓和社会的关系,所产生的另外一本书叫「新约」,而很奇妙的,天主教待不但采用「新约」,而且还采用了一种「启示录」(Apocnapha)成为他们重要的经典。
此外,任何宗教定有仪式,现在我们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任何宗赴缺少其中之一就不能变成所谓:Formal Religion──一种正「式」的宗教。如在这里我们有斋堂、佛堂,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于这种仪式背后怎样产生出意义(meaning) ,则是每一个时代都要加以解说的──针对某一个教义在现实的社会里怎样加以解释,让这时代的人都能听得很了解。「让这时代的人都能听得很了解」──就是宗教的「现代化」意义。每个宗教能不能继续复兴?有没有意义?就是在这所谓"Re-interpnotation"───再诠释。
如果用基督教的方式来说,就是说上帝如何在活的社会里面,显示祂活的生命。那我不晓得佛教在今日怎么「说」,怎么强法?但至少,你们要把佛理当「活」的来诠释。日本高僧空海吸收很多唐朝文化,创造了日本的禅宗。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不断把佛理的生命注入到各层里,譬如说,日本有各种不同文化的「道」,如「茶道」、「剑道」,在那里面就很多的禅理,现在日本的企业界也研究「企业与佛教的关系」,而且运用的非常活泼,而我们中华民国呢?可能我个人听闻有限,好象还没有听到过企业团体,有系统性的将佛理的生命,很活泼的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里面。
日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这么一句了不起的名言,他说:「我们做生意(这是他们的社会观),如同你我本身并没有办法创造所谓的佛性,我们没有办法创造,我们只是『恢复』而已」他举了一个比喻:「一个雕刻所在雕刻佛像,这雕刻家说他并不是先有佛像浮在他的脑子里,然后把它雕刻出来,而是木头本身就有佛性在里面,所以由木头呈显了自己的佛性。」像这样有智能的话,经常不断在日本现行的学术界、文化界、商业界、企业界及政治展开出来。所以,可见在这么发达的工业时代里面,日本对宗教心灵的追求是相当发达的。
宗教的起源
现在我们谈到宗教的起源,透过所谓崇拜及神秘的虔敬,对宇宙的一种虔敬,不可侵犯性、神圣的,就这种了解里产生了一种宗教心灵,叫做"Religions Prefundities"。现在我们把这最简单的东西归纳到宗教心理学的几个建构里,然后再谈宗教教育如何透过目前所发展的工具,来和社会产生关系。站在宗教心理学的立场来看,有下列的基本架构:
第一、人对自己最重要的自觉是──「我是一个有限又暂时的人」。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人是有限性的?怎么体验暂时的虚幻性呢?因宗教这种东西不是你教我什么我就信什么,它本身必须要对生命的深度有真正内在的自我对话,宗教必须透过「深内」一道人的限制性呢?譬如说我们今天早上睡饱了,精神非常好,但中午时,很可能就累了;早上吃饱了,可是到中午就饿了,这是我们很清楚的,且彻首彻尾地知道人的有限性。
从有限性的体会,可以体验到很多的制限,譬如说人出生到老死,整个人生过程都在变换里面,可是没有人能够控制这种变换性。人不能控制,却又不得跟这自然法则走,于是自觉自己是何等渺小,何等无奈!
第二、人有太多太多的恐惧(Fear)。在座也许有修行很高的,请问对恐惧已免除了吗?不管怎样,我们仍然有很多的恐惧、焦虑与多变。譬如明迦法师非常谦虚的说:「请陈老师到我们这里来,和我们谈谈以后我们怎样来发展社会的工作,如何透过我们佛理的教育来圆成社会教化!」这句话背后也是庆祝人的有限性,因为人不是无所不知的,人既然不是无所不知,就会有它的限制性,马上回归回来的就是庆祝人的有限性──我就是一个人,所以人不能太满,要谦虚,这不是我们故意要假惺惺。如人有很多的欲望(desire),用凡俗界来说,看到十八姑娘好漂亮,希望十八姑娘永远十八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年轻力壮时想将它永远保存下来,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知道刚刚谈恋爱的时候,也许刚开始时是很漂亮的,可是情也有走的时候。譬如刚才在车上,我的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说在新加坡有一个这样的电视节,节目中问到如果有一条船沉入大海里,而你会游泳,刚好旁边坐了二个人,一个是你妈妈,一个是你丈夫,你想,你会救那一个?这实在是不容易决定,当我体验到不易决定时,限制又来了,"Man is definite"。
知识是有限制的,任何的感情是有限的,钱财本身也是有限制的,我想今天在台湾大家对这样的事一定体会良深。像蔡万春,他希望他是「万春」,没想到没有几个春天就完了,像蔡辰洲没有多久就「沉」下去。没有人能完全掌握真实,所以我们晓得人的限制性真的是太多了!不管知识的、身体的、宇宙现象的了解,人对自己的了解,在在都受到很多限制,所以由限制里面产生了高度的"Sensible Fear"恐惧,因此在犹太教里,第一句话就说"The fear of beginning of wisdom"敬畏上帝,在犹太教里的「上帝」意思就是说不知的力量(be unknown),对不知那个力量的敬畏,我有能力敬畏,就是智能的开端。那么如果像刚才讲的,当我能很清楚的知道人的限制性的话,可能真正产生了智能,所以当我能够看透了有限性,我就不被有限性所制服。简单的说,这叫做「智能的矛盾性」,或「吊诡性」,在哲学领域里讲我们人生过程有太多太多这种的矛盾性。
恐惧的衍生来自人都会「死亡」。也就是人不能忍受「消失」这个事实,但却又无法避免这一命运,也无法得知这一命运何时到来。日子「有限」,「不多」,被笼罩在「结束」的阴影下,所产生的「威胁感」就是恐惧。
第三层面是「意义的失落」。大概你我常会听到这段话──「唉呀!我干嘛!我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声音并非我们念了佛经后,这种心态就会不见,而是仍然存在。「为什么」的质问,不管是对己、对人,皆指向「意」的追求,但也有可能在苦思追索后,却感到生命一片空白,那也是极难忍受的人生体验。
宗教教育
人在无常的变化过程中,怎么样了解宇宙最后的真谛呢?西方有一个神学思想家──圣.奥古斯丁,他有这么一句值得你我思考的话:「我们做一个教徒──以宗教来验证宇宙真理的人,就要有个心态,即永远追求真理的本身(Longing for the ture)」。
当我们提出生命究极义后,就开始有了宗教心灵;而不管任何的宗教型态,把这「终究性」传播给别人,让别人也能体会「终究性」的这种活动,就叫「宗教教育」。
譬如说早期的穆罕默德也是一样,他提到他是耶稣过后最后一位先知:他要把他的先知先见传播给各国的人,他一方面要把他的体验写成书──可兰经,然后一方面又宣告凡不信可兰经的人,可以用一种接近暴力的手腕对付。因此有人笑话说:回教一手拿可兰经,一手拿剑,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幽默一点说,就有点像「黄巢之乱」的胸怀一样──「顺我者加,逆我者亡」。所以现在阿拉伯很难缠,就是因为他和阿色列没办法妥协,他们仍然相信他们的经典,所以产生了攻击性层面的宗教(aggressive religion)。攻击性最弱的大概是佛教,除了是皇帝惹祸以外,没有听过发生宗教战争的。
宗教象征
对人性的有限性能体会得愈深,愈不会活在盲目里,也就是说对生命的剔透性愈清明,祈愿能够「明心见性」、「看透世尘」。从盲到明是两岸的大千世界,佛教的象征叫「此彼岸」。"the other world"这字眼在近代实存主义里面,受到很严肃的讨论。即使在这讲堂里,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的宗教象征,譬如说叩礼菩萨的双手合十等仪式;天主教的修女必须穿上「修女袍」,神父很容易看出来,因为有祭司领可辨认,吃饭时会「祷告」等也都是。
在宗教学里,我想用刚才有提过的圣.奥古斯丁所说的一句话,也是一个观念──「分别为圣」,「圣」的定义就是从群众中分别地叫出来,站出来,选出来的意义,从刚才现成的例子来说,我在吃饭的时候,明迦法师告诉我说:香光寺有个很好的故事,传嘉庆皇帝到这里来的时候,村子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是非常好的地方,可能会出一个跟你竞争、威胁你国力的人物,皇帝听到说:这怎么可以!于是就把变成香光寺,这是非常现成的例子。这样把它分辨出来──「分别为圣」,「圣」就是不能再多了,皇帝是凡界,现在我把这个地方变成另外一个世界,所以这就叫做「分别为圣」,只用「此途」,宗教性从这里来。今天诸位在这里真是不同凡响,你们是有皇帝资格的人物呀!
「分别为圣」是一个人心灵里的「自我庆祝」,也是说我们的殿堂就在我们的心灵里面。可是在我从这里踏出来去做的时候,我就把殿堂播在任何世界上。举个例子,我个人在新加坡服务的那个机关,有一天李光耀总理由感而发就对新加坡的老百姓做了一个演讲,非常震惊的一句话,他说:「我不管基督到底为新加坡做了多少事情,但我对佛教徒是怎么的在贡献新加坡,非常地在意,因为他们真正深到民间的信仰行为里面,所以我很在意。」从一个这样彻首彻尾凡俗的总理,他对由教所产生的新加坡文化的根是非常清楚。他对宗庙、家庙,加上佛典是非常鼓舞的,连他自己的李氏宗亲会在台湾庆祝的时候,他自己都来,他认为这里具备宗教情怀的社会隐涵性,就是宗教对社会的责任。宗教的责任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撒种、耕心田的普及。
社会的起源
现在我们来谈谈宗教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当我们谈到社会,先就字的蕴涵来说,如孟子所说过的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告诉我们「社会」原是宗教的字眼。因为任何一个「社」字一定有个「稷」,当作是个庙。
在人类的发展史里,孟获色位──美国社会学家,曾问道:「社会的产生为什么要宗教呢?」原来是这样的:譬如在农业社会以前是游牧社会,逐水草而居,养着许多猪羊,有草就到那儿,那么人类永远在迁徒当中。农业社会虽然没有那么频繁的迁徒,还是有某程度的迁徒。人一直在迁徒当中,突然发现到朝夕相处的人怎么突然不动了?──死了,本来还有温度,怎么突然变得冰凉,当我发现到「死了」,正惊异于「怎么」,就如刚才用讲的"Om"成了"Ow",「噢」、「唉」!那是我生命宗教性的感叹、惊叹!
如在嘉义这么热的地方,发现尸体有味道,怎么办?就把他埋了,埋在那里──坟墓。埋了以后干嘛?你就走了吗?拜他一拜。为什么拜一拜?你知道他去那里吗?不知道,所以产生什么感觉?神秘、崇拜、恐惧。奇怪啊!每天跟我讲话的人,怎么突然不动了!本来跟你沟通得蛮好的,怎么突然不沟通了,于是产生疑惑。如何让他不疑惑?就是让他还活着,所以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死了就把他吃了,而是把他埋起来,且总希望他还活着,假如当作他是活着,自己却看不见,活的就产生什么?──灵魂。知道灵魂,那如何去纪念他呢?如何纪念?摆什么好?树枝还是石头,但石头很多,是否特别标注一下,要刻东西,这是墓碑的来源。
这里有先人的坟墓,放石头的目的是不要再回来,要定期回来,回来人是否也老了?回来时,人生是不是也变了?有没有新的故事?有。带回来干什么?报告给谁听?这动力是什么?一个人不见了,我纪念他,我假设他活着,我变成相信他还甘着,宗教是否从「相」开始?我相信他还活着,为了看到活的这个人,我到了外面去扭扎,回来再纪念,逐渐这个地区越来越多人,也就变成社会的起源,也是"city"的来源。
文明的产生
说"city"这个字漂亮吧!文明如何念?──"civilization"意思就是「在石头里面刻下文字」,所以文明的来源从文字开始,人的死亡、生命和文字,综合在一起,就成为文明的来源。文明的人就表示受到教育,文明的人就是懂文字的人。另一个字眼"rustic"农村叫做"rural" , 目不识丁、粗俗的。古代文字都是雕刻的,不管甲骨也好,石头也好,统统是雕刻的,意思就是这样──祖先在那边,文化就在那边,传统就在那边;有一故事发生在菩提树下,「菩提树」便成为重要的象征,如同石头一样。
所以慢慢产生了很多很多的传说,传说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长了很多,例如你们还没来时,这里不已有了传说。任何传说背后都有教义在里,希腊传统的传说叫神话(Greck theology),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神农氏、伏羲氏、有巢氏,请问这些人是真的人吗?其实这些都是「象征」,神农氏是种田的,有巢氏是盖房子的,伏羲氏是看天象的,这些象征都是跟「生活」有直接关系,所以凡是能为老百姓解决很实质的痛苦的,我们都叫做「圣人」,而任何圣人都直接和天有关系,所以最早的文明团体就叫做宗教团体,最原始的就是宗教团体。北平有一天坛,是皇帝郊天的地方,是很了不起的宗教心灵及文明的相关体。既然有传统,定是很有礼教的,因为人多了,一定要有教育文明出现,到现一般人还认为「宗教」只是「劝善」,其实不只是劝善而已,它是整个的教化。
所以文王出现时,画八卦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然后孔子作系辞为八卦加以解说,而成为宇宙人生的真理。要了解宇宙的现象,要观察整个作用,天理、地理,然天地综合起来了解人怎么样生存,在生存里还可以再做一大堆一大堆的世界观、人生观,于是开始有许多经典出现。所以早期的宗教家,如中国最早的一本书叫尚书,尚书写的是祭祀的书;书经、礼记更不用说,是更严肃的宗教书了,愈是古典的,愈是宗教书。从伟大的教化如何成为老百姓的意思,由甲骨文里的「卜文」,我们就知道它是来自「社会」。
宗教革命的产生
宗教教育好象是很现代的名词,其实是最古典不过的,古典的宗教本来就是来自社会,可是很奇怪的,曾几何时宗教好象和社会脱节了,请问什么时候开始脱节?佛教于东汉和帝十四年传入中国,经过多少重要大师,第一位翻译佛经的是谁?是摄摩腾、竺法兰,所翻的四十二章经,后来有没有重翻?那时候的高僧有没有和社会脱节?没有,为什么没有?因和政治结合,那时候受到皇帝很大的尊敬,很多国事都需要他们,而他们也参与。
所以当唐玄奘回来时,唐太宗很高兴,拜托他当「孙运璇」,但大师有没有说:「对不起我是出家人!」没有。他说:「我用什么来帮助唐朝?」于是他写了大唐西域记,把很多去西域的政治经验告诉唐太宗,唐太宗后来给他一个地方专心去研究佛法,后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源流之一──译经,对中华民族译经影响很大。「信、达、雅」从那里出来的?大家可知道?是从玄奘大师。那时翻译经典的标准是「信、达、雅」,所译场变成一个集合的地方,传述经典,制作经典、重新解释,后来不是有很多佛家学派从这些发展出来的吗?这就是宗教高度深文化里面的表现。
东方什么时候把宗教变成与社会不再相干呢?往往有很多民众在发展过程中"The World is the other World",由此岸到彼岸,往往在意识中把它切割化,可是并没有再回归,真正的分离就在这里面。西方最明显的,我们知道一五一七年马丁路德提出来的,跟上帝做个挑战,从此以后,我直接要相信上帝和老百姓的话,不要透过“clergy"(祭司),因当时世界上只有两派人物,一派叫"clergy"(祭司),一派叫"lagman" (门外汉),门外汉就是目不识丁的人,所以神父怎么叫,你就跟着怎样叫,不懂又不敢问,问会被视为不懂的人。像国王的新衣,只有小孩说他没穿嘛!大家都不敢说,所以马丁路德认为这都是骗人的话,因而直接挑战,上帝在德文里就念"GOD",不要再叫什么"DEO"。马丁路德就和中国的玄奘一样,他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用讲故事的方式:从前有一个人叫耶稣,他非常疼爱世界上的人,疼爱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麻疯病人好难看,但耶稣这么疼爱他们,亲自用他的嘴去亲他,而且把他医好。他们都鼓掌说:「啊!好好听哦!」从此宗教革命就开始了。
所以,宗教革命事实上就是文化革命,就是直接接接近老百姓,可以说整个历史的演变,只不过是从皇帝发展一直到民主现象,从权威一直到普及现象。佛法是要普渡众生的,还是要普渡有钱人?有部电影叫「武则天」,里面有个尼姑庵普渡有钱人,故造成一大堆社会误解。西方宗教革命自马丁路德以后有喀尔文……等;有部电影「安妮的一千日」;英国皇帝想要娶小老婆,天主教说不可以离婚,他说没有关系,我创造我的主教,不听你的主教,所以就变成现在的「英国国教会」,也叫「圣公会」。
由此,可以知道很多宗教的束缚已不再被社会所用的时候,便会被逐渐的被淘汰掉,当一个宗教传统性的东西在现实社会已经不相干,而且所谈的话也们也听不懂,一定会造成新的不如意,而革命的倾向一定会朝向老百姓,这是永远的历史倾向。孔子他的思想较平民化,以现在的立场看,现在的教育制度较平民化还是孔子以前?当然是现在更平民化,我们晓得整个大方向就是如此,套用一句管理学的话──「大家一起来」,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有很多问题也是跟管理有关,很多的社会现象必须要由大家一起来了解和处理。
在日本有两个很有名的派别,一个是空海,他创造了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佛教学院,他要把每一个人的心和他的德慧、教导达成一气,给他们高度的自由。那相对的一派,是连一点酒都不可以沾;可是空海说:日本天气这么冷,我允许你们喝酒,但不可以喝到醉。同样的一种酒的运用,有这份自由的放任他去做,但目的背后是对修身养性没有破坏的,所以在西方的宗教里面也有两种,一种叫做自由派(lideralism)另外一种叫保守派(conservatism),在宗教发展里往往有此两种挣扎。
在韩国也曾出现一则如此的幽默故事:常发现耶稣在打基督,耶稣与基督相对来说是个高度的保守派的,叫耶稣教会。基督会是比较"liberal",他对社会比较深入参与,耶稣教派是只要祷告就好,其它的就不要管,因为这世间是不属于我们的,于是耶稣常常和基督打架。所以说宗教的教派是非常的多,思想也不一样,难怪在英国乡下Club常有一句话说"Religion and politics are not allowed to talk here"宗教和政治不准在本俱乐部里谈论,因为永远扯不清呀!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晓得你们是探取怎么样的一个社会观或宇宙观。
宗教教育的负担
我们现在可以稍微做一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宗教教育最原始的就是文化负担。
第二、它的文化负担永远在「教」(teaching)这层面上,所以永远有教义出现,有教义然后为了使教义不断地相传出去,它自然会变成一个"community"宗教的共同体。例如基督教就称、教会」,有人干脆称之为「礼拜堂」,例如佛教里的生活团体,可能就叫做「寺院」。「佛、法、僧」,是三个宝贝,但是要传这三宝的时候讯息,就要透过「僧团」或「圣职人员」的不断推动。然而推动之前的训练,就是推动「候选人」的严格训练。这个训练团体若要有好的「产生」,就得要有「教规」、「戒律」,所谓有为、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律的善意,而且这有所不无在严格戒律之下,成为「纪律法规」,如暮鼓晨钟,早晚课的修持便是很重要的纪律。纪律本身不是目的,僧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像大家来看香光尼众佛学院是不是目的?不是。而戒律本身也不是为戒律而戒律,目的是弘法是普渡众生,是圣谛真理的传布。
宗教教育的三个层面
宗教教育有三个层面,希望大家记住──
第一个层面是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这跟启示宗教有关系,由天启示给个人,自觉自己的生命与天命产生了关系──被诸众人中「分别」出,完成天给我的使命(vocation),也就是「被天所召」。以佛教来说,我跟佛有缘,我的慧根够,所以我愿意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排出来,做一件事(To will one thing),我生命只有这一件事,我只做这「一」件事,而那个最重的就由我来做,这叫做"obedience"──臣服或顺服这一事的这个「自我纪律」。
自我训练到某一个程度,我觉得ok的时候,我再回到社会里面来弘扬对人类幸福的根本义,所以宗教常讲的是「真谛」,真谛就是「根本义」的意思,英文是"Radicality"──「从根起」或「连根起」,所以涅盘的境界也叫「圆融证境」,是一个终究自我圆寂的自我完成。为什么用「圆融」这个字眼呢?因为人是透过不间断的深刻修炼,所谓经历「一番寒彻骨」的修持,而后来能体「梅花扑鼻香」的证果。
宗教的第二个层面是从自我训练的修持;接上社会现象发展的「现世」法,有此一接,便是慈悲心所自来的宗教使命的承担。
宗教的第三个层面是让社会现象面和你的宗教教义,凝化成时代的社会需要。这个需要就是拯救或者普渡众生的成长动力。
第一个层面的自我训练,我们可以规定「念、听」三年或六年、七年。第二个层面则是要了解目前社会到底需要些什么?我能给社会什么?然后第三个层面,我所给的能否变成普及性的模式,透过这个模式来引导这个世界,引导人生,这是宗教教育的第三层面。
如果用象征语言来说,第一层是我对有关的经典、律、论的基本理解或训练模型。第二层是有了这模型,我开始试验我的模型到底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回响、响应;我怎样让社会回响,表示我的回响,是和社会有关系的。第三层面是有这回响以后,有要创造一个模式,让社会透过这个模式,这个「乘」,这艘船走向真乐园。简单而言,第一是自我教育,第二是社会需要的辨识,第三是可作示范性的模式,我举个例子会比较清楚一点。
大家知道哈佛大学是宗教的大学,而耶鲁大学也都是早期训练传教士的地方,他们的学问都非常好,而且早期有天主的耶稣会(天主教里最有学问的一派),所以他们叫耶稣会派,他们的目的是来了解人类现在的知识,透过知识的给予,我该有的都有了,而背后还有个爱上帝或上帝爱世民的关怀,所以第二层面说美国需要被教育,需要有更高的教育,因此创办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从那以后,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包括有物理的需要,化学的需要,可是背后仍然是个宗教关怀,因此有许多全世界有名的学者从那里出来,创造了「学院」的模式。在英国的牛津大学,最早的就是"The monk"(洋和尚院),可是这洋和尚院念了半天圣经干嘛!干脆把上帝托给我们的世界来管比较好,从那边开始,后来剑桥等也是如此。学术自觉到最后的目的仍是回归自己社会,所以有些人并不知道那原来是教会学校,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已回归社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