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尼众的头发:宗教与性别的象征
台湾尼众的头发:宗教与性别的象征
整体而言,日据时期台湾尼众出家落发并不普遍,就像她们受大戒一样难得。台湾由于位处边陲地区,并无官方或大宗派丛林的戒坛,因此台湾僧尼欲受具足戒者,必须渡过台湾海峡去福建等地受戒。除了考虑女性远游的安全问题之外,庞大的旅费和昂贵的戒场费用(通常还包含谢师、参访、游学等花费),也使得台湾寺院偏向选派僧众——特别是住持继承人选去大陆受戒。环境比较优越的尼众,还可以以寄戒的方式,邮寄较少的受戒费用到戒坛,买到戒牒。在人未出席的情况下,这些尼众也不需落发。她们或是将头发扎成两条发辫,显示她们的处女身份;或是齐耳剪去,表示自己的先进;或是如斋姑一样盘成已婚妇女的发髻,以明志不嫁守贞。日据时期台湾尼众有到日本求学取得尼僧资格的机会,但是这仅局限于少数家境优越、成绩优秀的尼众。因此日据时期能够剃发的尼众,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之下,台湾尼众留发,不仅显示女性和官方以及宗派授戒制度的疏远关系,也呈现她们如何用发型(而非剃发)来表达自己的宗教身份。
即使1953年以后,台湾几乎年年开戒坛,但是早期仍有许多尼众无法负担戒会的忏摩、超度祖先、供僧谢师等费用。现在70岁以上的尼众,还有人回顾到当初拎着小包袱,瞒着父母仓促逃家去吃菜的情形。当时寺院经济情况不像现在如此富裕,她们常常要等上好几年,才筹措到一套僧衣,或者终于得到受戒的机会,因此出家并非马上一定圆顶。还有些年轻未婚女性经常结伴到各庵堂寺院游玩,时日长了,便各自皈依不同的寺院庵堂,渐渐待在寺院庵堂里帮忙。由于来往的都是女性和尼众,她们的父母比较容许她们如此享受一下年轻的生活。这些年轻女性通常也不立刻落发,有的人甚至在寺院住十年才圆顶,为的也是安抚父母,减少来自家庭的阻力。相对的,因为未曾落发,万一无法适应寺院生活,还俗容易,寺方也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笔者在屏东也发现战后仍有尼寺收养孤儿,以便日后继承衣钵的情况。这些尼寺虽然不像日据时期郑家的净业院一样富有,可以栽培养女留学,但是她们也倾向于让这些养女带发修行,直到度过青春期才考虑让她们正式圆顶。由于以前民风比较保守,不像现在许多僧尼进入大专院校教书和求学,住持表示让这些养女留发以便外出接受一般教育,还是比较方便的做法。
上述这些台湾尼众对待头发的态度显示,她们非常清楚头发所代表的性别意涵,以及落发所代表弃绝世俗身份的严重性。但是自从战后中国佛教会于台湾建立传戒制度、重振中国禁欲的教团生活方式以来,台湾尼众圆顶与否,变成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被用来衡量台湾佛教的正统性和现代化。一方面,中国佛教会宣称斋姑踊跃剃度受戒的情况,为“净化”台湾佛教受日本佛教影响的部分。而与传戒制度相辅相成的僧侣教育,两者都强调经典实践戒律的方式,进而引介台湾女性一个非常正统化的宗教身份和僧侣训练,赋予剃度受戒新的历史意涵。另一方面,透过圆顶,传戒制度强化僧俗界限,对以往盛行的斋姑和其它过渡形式的女性宗教生活方式产生排挤性。区域性佛教实践方式的差异,也透过将女性纳入正规的教团启蒙过程而重新整合。斋教的仪式专家和台湾的日式僧侣失去其宗教合法性。这种复杂的过程产生一个高度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女性僧侣生涯。战前战后台湾佛教女性修行者所授戒别的差异,一般而言,尼众本身比一般民众的感受要强。而一般民众所体会到的,可能还不是尼众发型改变的宗教意义,而是剃度所带来的震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