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传道、伍丽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 95.5.21发表于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

  释传道、伍丽满

  壹、前言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中国佛教发展路线的主流,为中国佛教抉择出一深契佛教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更为当代台湾佛教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目前,包括佛光山、慈济、法鼓山、弘誓学院、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妙心寺等佛教团体都积极的弘扬“人间佛教”,尽管这些教团对人间佛教表述的理念与实践目标有所不同,但对整个台湾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真正以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为其实践核心的团体,除印顺导师的嫡传法脉之外,有佛教弘誓学院、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妙心寺等。而妙心寺,又可算是较早推行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道场之一。为缅怀导师之法乳深恩,今不揣浅陋,仅以妙心寺为例,作为抛砖引玉。

  1973年6月传道衔师命接办台南妙心寺开始,即力行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教化志业,并积极落实“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1,随分随力地从事文化、社教、环保及社会关怀等工作。多年来,其成效已如随风飘散的种籽,四处播散且落地生根,正影响著各行各业的人士成为人间佛教的追随者。因此,本文将侧重此一实践面,以田野调查方式,一一访谈相关人士,探讨这些追随者受启迪的梗概。有关妙心寺推展文化、社教、环保及社会关怀的部分,因传道已于〈人间佛教的实践──略谈妙心寺的严土熟生〉2一文中略作阐述。因此,本文的重点将著重两个方向:一为形塑妙心寺“人间佛教”的实践准则,二为妙心寺教化之社会效应──以人为中心的考察。

  贰、形塑妙心寺“人间佛教”的实践准则

  妙心寺奉行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3的精神,确立“人菩萨行”的主要内涵──“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进而达到“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透过“如实观缘起”、“如理正思维”、“如分正抉择”4作为人间佛教追随者的修行方法、实践准则,兹就方法准则略述如下:

  一、如实观缘起

  “如实观缘起”的“如实”之意,即是一切事物本来是怎样,就是怎样的呈现,且不掺杂任何自我的观念,也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如实观”是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也没有好恶情结,本来怎么样,就还给它怎么样。例如:眼前看见麦克风时,没有涉入我喜欢或不喜欢的主观意识,因为它只是众多因缘条件所组合、是无常生灭变化的产物,所以,也不是独存,更非一成不变。此外,诸如:成功有成功的条件因素,失败有失败的条件因素,如果能够如实去理解它,就会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缘起而产生的,一旦因缘改变,就随之转变,所以,不是永远都如此的。5

  缘起观是佛教不共世间的法则,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缘法则,如佛在《杂阿含经》卷二.五三经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6这是著名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示。说明生死流转的苦果,是由杂染的心念、身语行为(因缘)所集成。还灭解脱的圣果,是由离染的清净心、行(因缘)所证灭的。7 所以,不论是生死轮回的因缘,或是还灭解脱的因缘,都必须透过如实观四谛、十二因缘及修学八正道,而得解脱。以上是从解脱道而论。

  若从菩萨道而言,则需增加六度四摄以完成菩萨修学的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并希望自他都能成佛。至于为什么要度众生成佛,其动机何在?主要是来自同体大悲心,因为同体,所以,我们的学问、修养、事业一切等,都是来自于与众生共存、辗转相依的恩惠。因此,我们常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8这就是来自同体大悲心。“同体大悲心”之后,一定是“无缘大慈”,缘是指条件。“无缘大慈”是不论关系、条件如何,甚至不求任何回报来服务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基于菩萨的本分、使命与天职,如此去实践,其动力就会源源不绝。所以,除了具“同体大悲”之理念外,更需有与“无我”相应的“性空慧”之知见,以明白众生和我是同体的。因为,既然众生和我是同体的,所以,是缘起无我无自性的。否则,遇到挫折、痛苦,就会难以接受。有性空慧及同体大悲,认知自他辗转相依,没有对立,就能感同身受,如此缘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离苦得乐,就是我的离苦得乐。因此,悲心自然流露,进而提升净化,达到无事而不滞碍的境地。如同医生,能医好别人的疾患,即使病患没有回来致谢,对医师而言,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已治好疾病,任务即已达成。

  综上所述,从解脱道而言,缘之所以生如实知,缘之所以灭如实如,苦集灭道如实知,流转生死如实知、还灭解脱如实知。从菩萨道而言,观缘起无我,进而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了知有情的同体平等。9

  二、如理正思维

  “如理正思维”,“如理”的“理”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10的生灭杂染因果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11的还灭清净因果法。“如理正思维”即是透过对现象的观察,作理性的思辨与直观的体悟,彻底通达此染净的缘起法则,悟得因果间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也就是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法则,又怎样形成这样的所以然。

  一般人面对任何事情,往往以“一切都是因缘”笼统看待,其实,应该再区分为主要因缘与次要因缘。所谓主要因缘,就现在而言,是形成事件的必要条件;其次的,就属于充要条件。如欲解开烦恼的关键,只笼统地讲这是因缘所形成,便无从著手解决。所以,解除烦恼之道,应先省察烦恼的根源,是由爱见所产生,因为爱见(无明贪爱),是见解上与情意上执著的问题。由于无明贪爱而有我见,因此才会有我所见,并由此延伸出有“我爱、我所爱、后有爱、我嗔、我痴”等。明乎此,则知烦恼并非存在于外表的枝枝节节,而须从根本处著手。“我见”没了,就像是挖掉树根一样,虽然还有树叶,但维持不久,因为根已断了,不再提供任何养分,如此烦恼没有贪爱滋润,就可以断除。所以,缘起无我的中道正见,是要透过如理正思维,找出真正的原因,并与“空无我慧”相应,就能破除“我见、我所见”,若要再破除其他细微的执著,也就能得心应手。

  三、如分正抉择

  每个人无时无刻无不在做抉择,能如自己的身分,能恰到好处的做出该取该舍的抉择,便是“如分正抉择”。不合自己的身分、不合理、不合情,固然不可;即是合理合情,但不合身分,也不可以。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功能及身分,在适地、适时、适人应该说、应该做要当仁不让地去做。但有情众生往往是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却没有把握现在。以三世因果来说,过去的行业会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业又会影响未来。然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所以,改变现在即是改变未来。以前做错了后悔无益,该受的业果报来临时绝不逃避,只要果敢面对好好反省、改进,以后不再犯就行了。另外,抉择时须明白:只要有取舍,就会有得失,既然做出抉择,就要随时活在当下,永远为自己的言行彻底负责。

  其实人间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根境识三和合接触时,要与“明”相应。什么是“明”?就是如实、如理、如分。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讲,若遇可意触的,不生起欢喜心,即不贪;反之,即使遇到不可意触,仍然清楚明白而不生讨厌之心,就是不嗔;也不要回避贪、嗔而以“没有感觉”来搪塞,就是不痴。这样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离于染著,即当下解脱、事事解脱。

  在实践人菩萨行时,从人间凡夫有限的心力、财力、物力与时间上来著眼,必然要面临有所取、有所舍的抉择,化为行动的目标,即是“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此时──应当关怀、净化的时间点,也就是如何在不失佛法的根本立场,而将佛法的弘传善巧地与现代相结合,使佛法更能滋益广大惶惑的众生。例如:弘法的方式、利生的事业、僧众素质的提升、护法团体的组织、在家居士的教化等。其次,亦应关怀现时代社会人心的趋向,以便依于佛法的正见而予净化对治。此地──应当关怀、净化当地的种种事务。如我们身处台湾,就可以关怀台湾佛教如何走出传统的阴影,并排除渗入佛法中的神道及俗化思想,从而建立台湾本土宗教的性格与特色。尤应将佛教徒的眼光,从遥远的他方,拉回到这现实的本土台湾,所以应当净化的,亦属台湾本土社会,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若身处其他地区,则应关怀、净化当地的事务。此人──当以此世间的众生,尤其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作为教育关怀、净化的第一顺位。其中,尤应对于弱势团体及其相关议题赋予特别的关怀,宁愿作为弱势团体的捍卫者,也不与擅用财经政权优势者并肩立!12

  综上可知,“如实观缘起”、“如理正思维”、“如分正抉择”三句,不但赅摄教、理、行、果──信、解、行、证,而且辗转增上,相辅相成。若侧重信解教“理”而言,“如实观缘起”是闻慧,“如理正思维”是思慧,“如分正抉择”是修慧,除了对于个人心性的修持有助益外,更有助于人菩萨行的实践。而人菩萨行的具体展现,就是“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所以,“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是“事”行果证的实践历程,且是解脱道与菩萨道融合不二的具体展现。也就是实践人菩萨行时,能以缘起来观察所触对的人、事、物,能明了不同的因缘组合,即形成不同的结果,因此能善巧方便,不墨守成规,更深入了解前因后果,发掘问题之所在,本著人法二无我法则,进而思考解决之道,更不为其成败、得失、毁誉所牵动,只问行事过程是否尽心尽力,至于结果则随因缘的造化,因此,在实践的过程,没有任何业绩压力,且能尽其在我、任重道远地勇往迈进。

  参、妙心寺教化之社会效应——以人为中心的考察

  传道在三十多年的弘化中,无时不以上述的实践准则来教化信众,数十年来的弘法遍及海内外,受此思想的启发者众多,且已成为人间佛教思想的追随者亦不少,他们均表示受到这思想的启迪,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及态度。其中甚而有部分的法师、居士积极的成立以弘扬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为宗旨的团体;有的则将此思想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影响周遭亲朋好友;也有将此思想传播至职场;还有无私的服务于社会群众。因为时间、篇幅所限,以下仅择几位代表人物,分别以海外、国内,再依法师、居士(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之序,略述他们如何受传道的启发,以及如何实践人间佛教思想,而趋近关怀社会、净化人心之目标。

  一、道心坚固的青年菩萨──继如法师

  继如法师(1961~)13,美籍华裔,出生于马来西亚,1980年曾于泰国参学上座部佛教六年,后回马来西亚依止竺摩长老座下,1986年,在台湾受三坛大戒。1987、1988年传道法师至马来西亚佛学院讲学,当时还在佛学院的他,对传道法师的印象深刻,他表示:

  传道法师的弘法对于马来西亚的佛教青年及佛学院的学生有很好的影响,他介绍印顺导师的思想及应如何在人间实践

  菩萨道,加深我们对于菩萨行的认识。他讲课的方式活泼,丰富又不死板,反应快又准,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很精辟,让

  我们印象深刻而且受用。14

  可知传道赴马讲学,除了让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外,也对继如法师等人产生影响。继如法师并表示受传道的启发后,开始阅读印顺导师的所有著作,从此激发他弘法度众的态度。他说:

  我早年学习南传佛教,1980年至泰国参学,1986年才回马来西亚,1987、1988年遇到传道法师,受他菩萨行的启发颇

  深,经由他认识导师,进而阅读导师的著作,认识佛法的慈悲及信愿,让我找到实践的依据,除了解脱道的智慧,还需

  要弘法利生的慈悲信愿,增益我摄受众生的意愿,及对不同思想的同情。15

  对于原来学习南传佛教的人士来说,继如法师有这样的转变,确实是不容易的。而且他自此奉行菩萨道的修持,在美国积极的弘法度众,他进一步表示:

  1995年我到美国后,接触美国东西两岸的佛教团体,或在中部大学作短期教学,都以介绍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为主,这

  些知识份子,很能接受此思想,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为让佛法广为弘传,我深入的认识他们的文化思想、生活习

  惯等,目前已有白人跟随学习。16

  因此,继如法师赴美弘法,即以导师之思想为主,目前在美国固定弘法行程:于美国麻州的波士顿为普贤讲堂、芝加哥正觉寺讲授佛法。每周日在其创办的 Mid-America Buddhist Association(美中佛教协会)17为当地人士以英文宣弘佛法及指导中英佛学营18。

  从上述得知,传道于马来西亚的弘法之旅19,确实发挥了具体效益。而所播下的佛法种籽,也已萌芽成长,甚至辗转远播美国。

  二、解行并进的菩萨行者——王松助伉俪

  王松助(1941~),台湾台中人,1963年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1964年赴美求学,并于1968年取得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博士学位,后至加州惠普公司担任工程师(今已退休)。其同修黄雪珠(1943~),政治大学国贸系毕业。1968年移居美国,从事房地产业务。目前定居于加州圣荷西,他们是菩提学会20的学员,曾参加该会“研读‘阿含经’读书会”及《佛法概论》等课程。该会与美国其他佛教团体最大的差别,是阅读印顺导师著作最多的佛教团体。因此,1992年传道至该会演讲时,反应非常热烈,黄雪珠表示:

  我觉得师父很特别,他讲的佛法很有内容及深度,有些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当天课程原是7:00~9:00,但是一直

  延长到11点多,还欲罢不能,对于同学们任何的提问,师父也都能一一回答。21

  这次的演讲,让黄雪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与未去听讲的王松助分享22。后来,传道1996年至1999年连续四年赴美国弘法,皆有安排至菩提学会的讲座,这期间讲过“佛教的精神与特色”、“菩提心的修习次第”、“略谈业力与愿力”、“般若经导读”、“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怎样克服学佛的障碍”、《空之探究》、“学佛道次第──从解脱道到菩萨道次第”、“佛经之结集与流传”、“四禅定次第观”、“佛学座谈会”等题目,王松助伉俪皆到场聆听。据王松助表示:

  师父的开示让我们更清楚理解佛法,而且能融会贯通。还有师父极力的宣扬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让我们对人间佛教有

  深一层的认识。23

  由于更深刻的认识人间佛教,促成了王松助伉俪在2004年12月自组内观中心时,乃以弘扬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研修根本佛法,作为该中心的宗旨,并礼请传道担任该中心的导师,并为之命名为“妙缘内观中心”24。

  该中心既然以禅修为主,又为何要实行人间佛教呢?王松助表示:

  因为担心有学员学习根本佛法,只重视个人的修行及解脱,而忽略了对众生的关怀。所以特别强调修学印顺导师的人间

  佛教,除了注重个人的修持,也关怀周遭的人及社会,这样比较圆满。25

  从上述得知他们有别于其他的禅修团体,不仅重视个人修持,还力行社会关怀。除此之外,也重视佛法的闻思,该中心除提供传道讲述的佛法课程DVD,并提供由传道致赠的性广法师佛法课程 MP3,供学员借阅。并且自2006年2月起每月排定一次,透过SKYPE网路视讯(远距教学)敦请传道为其学员讲授佛法,及解答修学的疑惑,课程单元26如下:

  2006年妙缘内观中心传道法师授课表

  日 期 课 程 单 元

  2/18 佛法的目的──如何解除烦恼而开展人生(离苦得乐)

  3/5 佛法的根本内容──佛、法、僧三宝

  4/2 佛法的教育──依四悉檀、五明兼授,转迷成觉

  5/7 佛法的基本原理──四谛、十二因缘

  6/4 佛法的特质──缘起无我的中道正见

  7/2 佛法的纲目──三学八正道

  8/6 佛法的实践德目──八正道与六度、四摄

  9/3 学佛行仪──礼敬三宝与行、住、坐、卧四威仪

  10/1 大小乘的差别──悲愿与智证

  11/5 学佛道次第──依信、解、行、证(正常道、易行道)循序渐进

  12/3 研究佛法的方法──以无常、无我方法探究,期达解脱自在的涅槃境地

  ※“日期栏”为美国加州之日期。时间4:00~6:30PM

  这种方法不但能让学员们清楚耳闻传道授课的声音,更能目睹讲学的风采,相对地也使传道看到听讲者的反应。善用现代网路科技产物,使佛法的弘传,不仅节省了讲授者与学习者,来往奔波的时间,更发挥了无远弗届的成效,这无异是资讯时代带来的方便与利益,值得现代弘法者留意这种崭新的弘法方式。

  三、勇猛精进的菩萨行者——郭昌文居士

  郭昌文(1951~),台湾台北人,从事建筑业,早年护持中台山,亲近惟觉法师多年,后因差别因缘而离开中台,并于1995年移居美国西雅图定居。有次回台湾看到传道的电视弘法,觉得传道讲解佛法与其他法师不同,又加上其内心正面临学佛路上,不知该如何再走下去的瓶颈,因此,专程南下向传道请益。那次的会谈,对他颇有助益。之后,他只要回台湾,一定会到妙心寺,或是传道至西雅图弘法时,也会前往听讲。传道为其推荐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介绍人间佛教思想,他经多次的请益及阅读印顺导师的著作后,重燃对佛法的信心,而且改变以往的认知及态度,他表示:

  以前感觉佛法是玄妙的与世间产生不了关系,但接触传道法师及印顺导师的著作,让我了解佛法与生活是相契合的,非

  常平实,而且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我有重生的感觉。27

  过往的观念认为学佛就是要尽量谢绝外缘,包括亲朋好友,由于这样的心态而受到许多人的排斥。现在的观念改变后,

  也让我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亲朋好友也较能接纳我。28

  可知由于接触传道与导师的著作,而改变了郭昌文的观念与人际关系,更激发他积极宣扬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理念,并在西雅图成立的“妙法读书会”,以阅读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为主。除此之外,也影响台湾高雄的朋友,并为之成立“高雄妙法读书会”,同样以阅读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为主。其活动如下表所列:29

  名 称 时 间 阅读书籍 联络人 联络电话 地 址

  西雅图妙法读书会 每周四AM10:00~13:00 成佛之道 郭昌文 (425)747-1083 CHANG-WEN KUO 15746 Se 60th PLBellevue WA 98006-5312

  高雄妙法读书会 每周四PM19:00~22:00 成佛之道 邱朝浴 (07)7928980 高雄县凤山市凤甲路223号

  2004年郭昌文还受邀至马尼拉佛教办理的能仁中学、普贤中学演讲30。2006年1月受邀至马尼拉佛教团体演讲,讲演的内容皆以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主;此次的弘法,听讲的部分居士颇能接受这样的思想,经郭昌文鼓励,有人愿意免费提供场地,让同参们可以共修及成立读书会(阅读印顺导师著作),郭昌文并与之约定,成立之初,愿意前往带领31。

  郭昌文表示,在宣扬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过程中,认同的人虽然尚未普及,不过他常忆起传道曾告知他的话:

  导师曾握著我的手说:修行不要怕苦,不要怕没人,度一个算一个,度两个算一双,正信正见最重要。32

  读书会又不是开party,不需要那么多人。33

  由于传道的这一段肺腑之言,让他深印脑海,因此这样的观念深深影响著他,让他一路走来没有业绩压力,且能持续的勇猛精进。

  四、悬壶济世的菩萨行者——唐德贤伉俪

  唐德贤(1947~),台湾台北人,中山医学院医学科毕业。其夫人陈长华(1947~)中山医学院护理科毕业。1975年移居美国,后定居于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并开立诊所,行医济世,现为OHIO东北大学医学副教授。1987年经朋友介绍接触佛教,起初“结缘”的是净土法门,因此,对于佛法的认知局限于净土思想。直至1996年传道至美国弘法,他们听闻说法后,始重新认识、了解佛法。陈长华表示:

  第一次聆听师父开示,让我非常震撼,因为他所讲的内容,与我之前听的佛法不一样。我比较能接受他的说法,很生活

  化、平实又贴切。我觉得若依以前所听的法行事,会有绑手绑脚的感觉,甚至有些事是根本做不到的。34

  唐德贤也表示:

  师父宣扬的人间佛教,非常生活化,让我们受益良多。……我觉得人间佛教思想比较能被美国人接受,因为很符合美国

  社会主流,可以与之接轨。而净土宗则很难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因为美国主流社会比较活泼,重视实际。35

  由上述可知,唐德贤伉俪听闻传道所讲授的人间佛教思想之后,不但对佛法豁然开朗,并经由深刻的思考,进一步重新、深入理解佛教。甚至不会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士格格不入。陈长华进一步表示:

  人间佛教思想让我们跟信仰其他宗教的朋友也能相处融洽,没有隔阂。而且师父强调的“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

  化”,也深深的影响我们。他说:如果你是美国人在台湾,就要认同台湾,但如果台湾人到美国居留,就应该认同美

  国,而且要爱护它及尽我们的义务。36

  此外,唐德贤更将此思想落实在生活及职场上,他表示:

  在美国我们应该与这个社会结下善缘,对此时、此地、此人要去关怀与净化。我是一个医生,病人来找我,都是有苦

  难,我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我也会与病患分享佛法,但不用佛教的名词,美国人非常有善根,都能接受。37

  唐德贤在与病人分享佛法的过程中,还影响了一位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元老级的名教授 Louis Patsouras38(1931~),他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不信任何宗教,在其著作中曾批评天主教、基督教,可以说对宗教没有好感。他也是美国学界主流中属于清流的学者之一,这些清流的学者,不受外在(大财团、政府等)的影响,勇于提出批判。Louis Patsouras教授是一位颇具影响力,可说是美国国宝级的学者。39

  有次,唐德贤将澳洲华藏禅寺英译的《妙云选译第三集》,请他过目,他欣然表示愿意义务帮忙润饰,他觉得内容很好,唐德贤与他略为分享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他听了颇有兴趣,并问明唐德贤与那一位老师学习,唐德贤告知是传道,Louis Patsouras教授即表示若有机会想与传道会谈。40

  1999年传道再度到美国弘法,唐德贤即特别安排与 Louis Patsouras 教授会面,相谈甚欢,这次的会谈,让 Louis Patsouras 教授更深刻的认识佛教,颇认同这样的思想,唐德贤表示:

  师父为Louis Patsouras 教授先讲解人间佛教思想,后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非常认同师父的说法,对佛教的印象非常好。对人间佛教思想称赞不已。对于一个反宗教的社会主义者,能对佛教认同,是很不简单的。41

  除此之外,更影响 Louis Patsouras 教授著书中定义高度社会完美主义之内容,Louis Patsouras教授2006年3月30日向唐德贤坦白表示:

  我的社会主义的定义,由于接触佛法而更趋圆满;高度社会完美主义是建立在尊重及全人类的尊严下,以慈悲、智慧为

  本,创造出平等均富的制度去照顾每位公民在此生、此时、此地的关怀,让每位公民在生、老、病、死上得到均等妥善

  的照顾,这包括完善的经济、医疗、文化、环保和社安制度。42

  由上述得知,那次近四小时的会谈确实发挥了弘法的作用,从Louis Patsouras教授对人间佛教的肯定与赞扬来看,人间佛教思想在西方文明的社会是有其发展性,也有利于生活的实践。

  五、积极推展阅读的菩萨──得圆法师

  得圆法师(1948~),台湾高雄县人,1996年礼净心长老座下出家,曾任高雄冈山佛光寺慈友会会长、冈山净觉寺开山住持,1995年起陆续于高雄、台南地区成立读书会,以阅读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为主。

  得圆法师未出家前是一位商人,1985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传道,并聆听其主讲之“佛法十讲”、“成佛之道”等录音带,深深觉得其说法较有系统,得圆法师表示:

  以前接触的佛法较没有系统,师父讲的佛法比较有系统。43

  此后,他即聆听传道所有讲述的佛法录音带,他觉得很好,应该大力推广。他说:

  之前我在一般的文物流通处门市,竟未看过师父的录音带,觉得很可惜。聆听过师父录音带后,觉得有推广的必要。我

  就在佛光慈友会提议募款,请购传道法师讲课的录音带至各寺院结缘,此方案经决议通过。并由我负责陆续将录音带赠

  送至台湾各地的道场。44

  从其发心护持来看,他确实非常认同传道阐述的佛法。他也表示经由传道的说法,让他更确立学佛目标。另外,传道并鼓励他阅读印顺导师著作,他如是表明:

  亲近师父后,除了让我有系统的学习佛法外,也增长学佛的信心及目标的确立,他也鼓励我要好好阅读印顺导师的著

  作。45

  可知经传道的介绍,他即开始积极的阅读印顺导师的著作,因心生法喜,所以,1995年于冈山慈航共修院成立华雨读书会,其后又在冈山净觉寺成立读书会(现已交由该寺持念法师继续带领),皆以阅读印顺导师著作为主。2005年11月,又在妙心寺带领佛学读书会,同年12月复于路竹成立读书会。如下表所列46:

  名 称 时 间 阅读书籍 联络人 联络电话 地 址

  路竹华雨读书会 每周三晚上8:00~9:30 成佛之道 得圆法师 0912169012 高雄县路竹乡复兴路56号

  冈山华雨读书会 隔周日下午2:30~5:00 佛法是救世之光 得圆法师 0912169012 高雄县冈山镇大辽路110号

  高雄净觉寺 每周五晚上7:30~9:00 成佛之道 持念法师 07-6270171 高雄县冈山镇大辽路8-22号

  高雄净觉寺 每周六晚上7:30~9:00 成佛之道 持念法师 07-6270171 高雄县冈山镇大辽路8-22号

  台南妙心寺 每周四晚上7:30~9:00 成佛之道 得圆法师 06-3111099 台南县永康市胜利街11巷10号

  由上述得知,得圆法师受传道的启发后,除了对佛法增长信心之外,更确立学佛的目标,也经由传道鼓励阅读印顺导师的著作,而陆续成立读书会。他表示:若时间许可,有人愿意阅读导师著作,他都乐意去带领。47

  六、深解缘起无我的菩萨──吴文宗居士

  吴文宗(1949~),台湾台南县人,1967年师范学校毕业,复就读成功大学中文系及高师大国研所。曾任国小教师、组长、主任37年,2004年退休复从事社会关怀,目前担任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董事、关怀生命协会理事及妙心寺义工。

  1981年就读成功大学中文系时,因选修“隋唐佛学”、“中国哲学史”而对佛教的思想产生探讨的兴趣,但仅将之视为一门学科来研读。直到1983年经学佛的长辈推荐认识传道,而对佛教的认知自此改观,他表示:

  从师父开示中,了解佛教不是莫测高深,一点也不迷信,完全讲道理而且非常的科学。48

  从此之后,即与同执教鞭的同修陈银华(1947~2003)拨空聆听传道主讲“成佛之道”。并于1987年全家皈依传道座下,成为三宝弟子49。在亲近传道的过程中,影响了他看待事情的角度,他承认:

  从道师父的身上,我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看待事物会从不同的观点做多方面的思考;对待问题也会从缘起的

  角度切入,这样才不会困在以往既成的思想窠臼里无法突破。50

  因此,当他面对去年(2005)十一月十日考试院院会通过铨叙部拟具的公务人员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时,杏坛大多数的退休教师为此充满愤怒与忧心。然而他却能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他表示:

  许多教师埋怨以前都没有改,阿扁主政就乱改,这就是不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以前因为没有改的条件因素,或说改变

  的条件因素还没成熟,如今各项条件因素都凑在一起,必然会成熟这一方案的实施。假如在方案实施之前,忽然条件因

  素又多一样或少一样,它的变化就必然又不同;纵然如今实施了,也不是永远不会再变。51

  由于吴文宗能从佛法缘起的角度去观察事情,因此方能坦然的面对这些变化,心绪不受波动,所谓“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52,为此他解释道:

  因为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你我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可以改变或阻挡的;我们何不随顺因缘?假如是我们

  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可以改变的,那我们就要尽心尽力了。这样的观念态度也是平常亲近师父所学来的人生哲学;我不会

  因此而烦恼。53

  除了以缘起来面对这些事情的变化,也用此来调适其中年丧偶的心情,他表示:

  夫妻之情当然有难割难舍的时候,可是总不能一直执著在那个点上,诚如导师所言:“不但生是缘起,灭也是缘起。灭

  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缘起的另一种状态的存在。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忧”,……我深信陈老师的死(陈银华与癌共

  处40年),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早已开始。道师父说得好:只要有缘再来人间,我们依然可以在一起,一起做建设人

  间净土的好园丁!共同来净化人间。54

  由上述可知,他不仅以佛法的道理来面对其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顺逆、生死、离合等,并升华净化自己,而且积极投入义工行列,并参与社会与生命关怀团体,实践净化他人的菩萨行。(待续)

  注释:

  1.释传道,〈人间佛教──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妙心》第64期(民90年7月),页6:“导师在《印度之佛教》序文:‘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窃将之简化为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

  2.该文发表于1999年10月24日“第一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3.印顺,《佛在人间》(台北:正闻,民81年2月),页102。

  4.此三者为传道承袭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融会贯通所提出之修行方法、实践准则。

  5.释传道主讲,陈金选、邱敏捷纪录,〈缘起八正道──中道德行〉,《妙心》,第32期(民87年8月),页3~4。

  6.《大正藏》,第2册,页12c。

  7.释传道主讲,谢芳珠纪录,〈中观思想的实践(上)〉,《妙心》第61期(民90年1月),页4。

  8.《大正藏》,第47册,页288a。

  9.印顺,《中观今论》(新竹:正闻,民87年1月),序页8。

  10.~11.《大正藏》,第2册,页67。

  12.释传道,〈人间佛教──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妙心》第64期(民90年7月),页7。

  13.继如法师致伍丽满函(2006.3.29):“关于个人简介为:1990年应美国佛教会之邀到美国弘法,1992年移民至美国,1995年协助推动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佛教工作,并成立美中佛教会担任秘书,1996年任美中佛教会副主席,1997年于北美创立青年佛教教育基金会,1999年任美中佛教会主席至今,2000年任芝加哥正觉寺主席至今,2002年任庄严寺及纽约大觉寺方丈。著有《解脱之道》、《“佛法概论”导读》、《阿含系列讲记》等书。

  14.~16.继如法师访谈记录(2006.3.6)。

  17.Mid-America Buddhist Association(美中佛教协会)http://www.maba-usa.org/documents/ourmission.html(2006.3.30):“Retreat Center Plan: To establish a simple,realistic andelegant temple to teachinaccordance with Shakyamuni's and Bodhisattva's teachings. To promoteth-

  ought,self improvementand missionary work.”

  18.继如法师致伍丽满函(2006.3.29)。

  19.传道于1984~1988年受邀至马来西亚弘法。

  20.菩提学会1987年由罗无虚发起成立,是加州最早成立的佛教居士团体。罗无虚很推崇印顺导师,因此该会可说是在美国研读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最多的佛教团体。黄雪珠表示:菩提学会的历史较久,是以读书会为主,成员大部分都是教育程度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知识份子。

  21.~23.王松助、黄雪珠访谈纪录(2005.11.14)。

  24.妙缘内观中心 http://www.mindfullivingalliance.org/ (2006.3.28):“The purpose of MLA is to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study, and practice of Early Buddhism and HumanisticBuddhism,specifically by forming and serving a community of Buddhists in the South Bay of San Francisco Bay Area. Early Buddhism (根本佛法) as used in this Statement and as promoted by MLA shall mean theoriginal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s expounded in the core doctrines of the Early Buddhism, such as Nik漧a in Pali, or its equivalent in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间佛教)emphasizes the caring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people at this time, and on this earth. It is introduced and explained by Master Yin-Shun (印顺导师), a contemporary great monk scholar and a leading authority in Buddhist studies, in a number of his essays and books.”

  25.同注21.。

  26.妙缘内观中心http://www.mindfullivingalliance.org/ (2006.3.28)。

  27.~28.郭昌文访谈纪录(2004.10.23)。

  29.郭昌文提供。

  30.~33.郭昌文访谈纪录(2006.2.10)。

  34.~37.唐德贤、陈长华访谈纪录(2005.12.25)。

  38.Dr. Louis Patsouras是Kent State University资深历史教授,他是美国主流思想家中的清流派。其代表作有:Crucible of Socialism (Humanities Press, 1987);Varieties and Problems of Twentieth Century Socialism (Nelson-Hall,1981); Essays on Socialism (Edwin Mellen Press, 1992);Rebels Against the Old Order (1994);Reflections at the End of a Century (2002);Simone Weil and the Socialist Tradition (1991);Thorstein Veblen and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2004)。

  39.~41.同注34.。

  42.唐德贤致伍丽满函(2006.4.1):“Dr. Patsouras的高度社会完美主义之定义,在他的著作 Thorstein Veblen and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2004)中均有提到。他的诠释在接受道师父人间佛教(由唐德贤担当翻译)后更趋完善。”

  43.~45.释得圆访谈记录(2006.1.17)。

  46.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中心http://www.yinshun-edu.org/serviceDisplay.asp?id=27(2006.3.28)。

  47.同注43.。

  48.~51.吴文宗访谈纪录(2006.3.6)。

  52.《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353。

  53.~54.同注48.。

  《妙心法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