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三种宗教实在观对信仰生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志成 思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种宗教实在观对信仰生活的影响
  王志成 思竹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有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如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甚至认为,信仰是人的一个构成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说在于人类具有信仰。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也包括世俗类型的信仰,但本文主要谈论宗教信仰。
  无疑,人类不同宗教共同体并不具有相同的信仰。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相去甚远。在每一个宗教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以致于有的宗教哲学家甚至不是从宗教、宗派、教派的角度区分人们的信仰,而是从人们的宗教实在观来分类。这样一种分析对我们深入认识宗教很有启发意义,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有相当的提醒价值。
  我们把不同的宗教实在观归纳为三类:素朴实在论、批判实在论和非实在论。一个人持何种宗教实在观,这直接影响着他/她的信仰生活。
  根据素朴实在论的宗教实在观,宗教中所说的超自然对象,如天国、乐园、净土、地狱等都是如经书上所描述的那样实在,甚至如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真实不虚。一个基督徒会认为天国的样子就如《启示录》所描述的,或者就如许多神学家,甚至文学家对天国的描述。许多天主教徒会全然相信但丁在《神曲》里对天堂、地狱的描写。一个有神论的印度教徒会相信灵性星宿上的牛奶之洋的牛奶就如我们平时吃的光明牛奶一般。一个佛教徒对净土作出极其形象的描述,并深有体验。在佛教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看到了佛、观音之类。这样的信徒对他们的信仰很虔诚,很强调他们的个体和传统经验。但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成为基要主义者。他们很容易字面地执着于他们的信仰和经验。很多时候跟他们论辩是没有意义的,相反我们会被戴上不尊重人家宗教感情的帽子。这样的信仰者如果不是在正统的信仰群体中,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尊重宗教素朴实在论者的个人生命的更新/重生,但我们需要提醒他们的是,他们所肯定的对象难道没有人的任何投射因素吗?只要静下来想想,他们就可以注意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批判实在论的宗教实在观认为,我们的宗教对象,如人格的天父、毗湿奴,非人格的空、涅盘、道、梵等事实上是不可言说的实在者/神圣者的临在和人对这种临在作出回应的结果。同样,其他许多宗教对象也一样不是原本的,总是有人的主体性因素的参与。离开人,几乎就不可能存在上帝、天父、毗湿奴,也谈不上什么是空、涅盘、道、梵。这种理论的基础是康德的现象-本质的二元划分。我们对本质世界、物自体是一无所知的,因为我们的语言范畴对它们根本不适用。但本质世界对我们有作用,我们对这种作用作出回应,结果就产生了现象世界。康德认为我们的自然世界就是现象界。但康德没有把这一思想推进到宗教领域,是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将他的这一认识论模式推进到了宗教领域。
  根据这一理论,各个宗教中对超自然界的一切描述都不再是传统宗教所说的那样了。它们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体现了人的种种价值。例如佛教中对地狱的描述,与其说是对地狱之事实的描述,倒不如说人们通过对地狱的文学性描述警告那些作恶者,提醒那些信仰者。
  根据批判实在论的宗教观,人们的信仰生活更加自觉,不容易导致宗派主义,更不可能走向极端的基要主义。他们的信仰生活很理性,一切都是在理性的审视之下,不会让信仰意志随意发作。
  无疑,这样的信仰者由于比较理性,常常还原和解构素朴实在论者所体验到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宗教经验,所以容易受到传统信仰者的排斥甚至敌视。如果说许多素朴的信仰者是心灵的信仰者的话,那么批判实在论者则往往是头脑的信仰者。
  在目前学术界,多数学者不会公开承认自己是素朴实在论者,但在信仰界,大部分人也许会承认自己是素朴实在论者。在中国,许多人的信仰都接近素朴实在论的宗教观。但在佛教界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佛教内部本身就非常复杂。如果你很熟悉《中论》、《金刚经》、《坛经》,那么你绝不可能成为宗教素朴实在论者,甚至不会成为批判实在论者。缘起性空的思想足以让人越出这两种实在观。也许可以进入非实在论的宗教观。但就普通的佛教信徒而言,他们的信仰是很素朴的,他们对未来的理解非常具体形象,是典型的素朴实在论者。
  非实在论的宗教观认为,一切都是流变的,没有任何固定的、不变的、恒久的存在物,我们本质上属于虚无。西方多数人不喜欢佛教的空,因为空在英文中翻译成Emptiness,意为虚无。虚无是和传统基督教的上帝相对立的。基督教最后的根基不是虚无,而是永恒的存在。但佛教却主张世界本质上的虚无性。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体悟、印证和进入空的状态,达到涅盘的圣境。
  20世纪80年代,西方基督教中也出现了持非实在论的信仰者,理论代表是唐·库比特(Don Cupitt)。唐·库比特认为,我们正在从卡尔·雅斯贝斯所说的(第一)轴心时期转向他所说的第二轴心时期。在第二轴心时期,传统宗教的实在论已经不能成立,我们的信仰只能以非实在论的方式存在。在他看来,上帝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的存在,相反,上帝是人的宗教理想,即代表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宗教生活目标的统一性象征;基督徒的上帝是爱,爱是基督教的最高价值。
  根据非实在论的宗教观,我们的信仰生活根本不同于传统的信仰生活。它接受虚无,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它不需要寻求来世,认为我们只有这一世,它不需要教会,信仰生活是一种艺术生活,宗教是人的艺术性创造。
  从传统的宗教素朴实在论到批判实在论,再到宗教非实在论,这是三类完全不同的信仰形式,人们持有哪种形式的实在论就有哪种形式的信仰生活。在同一宗教中可以具有这三种类型的信仰者。 (摘自《中国宗教》2004.7)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