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的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
任重而道远的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
黄克忠
内容摘要:本文从莫高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各方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莫高窟在今后的保护中应思考、注重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莫高窟;保护;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79.21;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6)06-0200-03
有人将常书鸿先生尊为莫高窟的守护神。我认为此尊称可更广泛的用于一代接一代守卫在莫高窟的群体。他们在保护着已存在千年以上的文化宝库,他们既是可敬可爱的“山沟沟”里的人,又是紧跟时代信息的现代人。他们以辛勤的努力、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尤其在当前我国的一些重大遗产的综合管理、保护相对滞后,甚至面临严重威胁的形势下,莫高窟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为它们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敦煌研究院近几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各种国际、国内的会议中,都有大量报导,不必在此重复。
终究与敦煌莫高窟和“守护神”已结下四十多年的不解之缘,正好遇上《敦煌研究》出版百期之际,针对今后的莫高窟人如何面对挑战的问题,再谈点感想,很可能是隔靴搔痒,班门弄斧,不到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从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来自多方的压力和挑战。
一 恶劣的自然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
沙漠、沙尘(暴)、地震、洪水、岩体稳定及风化酥碱等,依然对莫高窟构成威胁。有些灾害可以预防,但还有不能预防的。如地震一旦来临,我们先要有一套沉着的、充分的应对措施,将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再如莫高窟的生活用水,是从十多公里以外引来的,是否也有安全防范的问题;被戈壁、沙漠包围的莫高窟绿洲,如何保持其生态的平衡,既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也要为生活在此的人们与游客着想,营造出理想的生活与旅游环境,但又不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保护规划中已提出的有关绿化、树种、灌溉、防虫害、控制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等措施,都需落到实处;抢救与保护数量大、病害多的壁画、彩塑,能否在保证修复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抢救的步伐。
二 面对各方社会需求,如何全面协调
鉴于莫高窟背景环境保护呈现的综合性及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其整体保护的总体规划如何与敦煌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才能实现遗产价值的完整保护。如在全面落实建设控制地带和缓冲区的各项要求中,除控制、约束外,是否还有共同对周边环境的改善与治理的互动关系。例如,柳园至敦煌的旅游铁路专线,通过莫高窟的缓冲区,事先是否与敦煌研究院协商或通告过,但在莫高窟的保护规划中未能体现。今后能否主动为当地政府的决策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遗产地所面临的压力,推动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游客的需求,如何在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下,努力使遗产地更加贴近群众,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和净化窗口环境;如何满足观众要求多看,看得清的愿望;对文化活动、精神生活、知识消费与知识更新的需求,与人们的休闲、娱乐方面的需要的结合进行研究等。
目前由于体制性障碍,社会支撑体系不健全,社会环境不完善所造成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我们如何以实际行动去争取、克服这种困境,使更多人明白:子孙后代,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永远重于一个地区的利益,更重于一个部门、一届官员任期的利益。在当前变革的时代,如何通过变革更好地管理与保护世界遗产,应是涉及遗产和各项工作的一个改革重点。作为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如何主动阐释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的繁重任务,表明迫切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实现文保新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向有利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面转变。
三 保护、利用与展示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利用、展示中,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和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渗透,我们如何保护住莫高窟理性的、情感的、道德的和精神的文化特点和人文环境,要研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遗产保护有何需求。在我们的文物保护科学理念中,既要有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思想、方法,也应有传统的、人文特性的哲学思想,形成人文特性贯穿于保护的科学理念和程序。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科学技术的认知,始终在进步和发展中,对遗产价值的评估标准、保护方法的提高也处于不断发展中。我们在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必须为发展留有余地,在理念上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发挥遗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思维和文化沟通,要把人与敦煌莫高窟之间的共生环境作为保护内容。
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首先,如何在保护修复和研究文物本体的过程中体现,如什么是历史的真实性,过去已坍塌的前室是否可用电脑虚拟技术予以恢复;如何模拟当初制作壁画、彩塑的传统材料及工艺过程;对目前的附加构筑物“挡墙”,如何处理得既保证洞窟的安全又能还原石窟的原貌;唐代以来的地砖能否在参观时踩踏,如何原地保护,什么情况下允许更换;唐宋窟檐与清代建筑的保护中,是否允许使用不可逆的化学保护材料等等。
价值评估是制定保护策略的依据,莫高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同群体对文物价值认识的取向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为保护莫高窟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应在认识价值的过程中,吸收学者、守护者、使用者、相关人群等不同类型参与者的意见,并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避免因认识上的局限造成对文物价值的损害。而且,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来判断价值观和真实性。还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宏观的,长期协调和监控的过程,要通过展示和传播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贯彻“科学、适度、持续、合理的利用原则”时,是否应更确切地找出参观与壁画病害之间的关联性,找出环境变化与病害活动的关系。小于20平方米的洞窟,能否利用现代技术,既不损害壁画,又能与观众见面;对有病害的洞窟,如何在治理病害的同时,创造条件能让观众看到修复保护的全过程。因此,要根据洞窟调查的结果,研究如何提高游客参观的质量。
四 保护与管理的创新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物保护技术与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不仅要在实践上采取各种手段解决好实际问题,而且还须从理论上加强探索,认识保护技术与管理本身与各有关方面相互关系的规律,不断促进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化,建立起完整的文物保护科学体系及管理体系。创新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动力与归宿。文化遗产保护的进步和创新,已成为解决遗产保护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事业进步的支撑力量。
例如,如何建立起科技保护的示范体系。在建立评估体系与规程、规范方面,如何建立现状动态监测的方法(规范),包括洞窟结构变形的观测,地面一层洞窟湿度的监测,洞窟及附加构筑物的裂隙,基础下沉、外闪、脱开的监测,提高预防风险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在建立洞窟内的壁画与彩塑现状、病害档案基础上,如何排队列入抢救的、养护的或改善环境的计划,明确监测与修复保护的职责,研究壁画、彩塑退化的程度与速度,对保护成效的跟踪监测;已被公认的85窟的保护模式,如何在其他洞窟和石窟中推广,能否在保护方案的综合效果评估上,提出一套量化的规程、规范;能否推出使用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保护技术结合的典型经验;能否建立适合保存环境研究的微量污染气体采集、检测与分析的方法,研究掌握环境参数的综合特征,变化规律,反应机制和极限浓度等指标体系等。
从对国内外公众尽责的需要出发,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模式。在对游客调查的基础上,如何建立起既对遗产地进行保护、展陈又与公众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理念并能指导行动;除了提高讲解员的素质和针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讲解词外,能否组织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撰写普及本,并与广大群众面对面讲解,来普及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要研究文化遗产与我们所有人,整个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的内在联系,要使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化,让人们感受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与理性的升华,他们需要历史记忆的指引,需要呼唤与行动。要有更多的办法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协会、团体、赞助商都参与到莫高窟的保护事业中来。
总之,衷心希望敦煌研究院能够变压力与挑战为动力,将莫高窟建成重大文化遗产地的示范基地,引领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推广综合性保护的科学理念和决策措施,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齐双吉)
(摘自《敦煌研究》2006.6)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