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列岛民间信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马祖列岛民间信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黄建铭,方宝川
马祖列岛位于福建省闽江口外东海中,西距福州约十六海里,包括东引、西引、亮岛(浪岛)、高登、大邱、小邱、北竿,南竿、东莒、西莒等岛屿及若干礁屿,马祖是马祖列岛的总称。
据文献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在马祖列岛上,除了时有福州及闽东沿海渔民出海捕鱼而泊憩或避风者,逐渐开始有了定居者聚居的小村落。康熙年间,为了消灭海上郑氏抗清势力,实行严厉的“海禁”和“迁界”政策,将沿海居民及岛民强行迁入内地。但是,迫于生计,沿海尚有少数冒死移民海外者。康熙二十三年(1683 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以后,又逐渐形成移民潮。直至民国初年及抗战时期,马祖列岛的移民数量日益增多,遂形成了一些颇具规模的自然村落。
由马祖列岛的开拓史得知,马祖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的活动势必伴随着文化的传播。移民社会的文化形成和传播是建立在母体文化的基质之上,他们对异地文化的涵摄是有选择性的,尤其是在俗文化的方面,具有更强的承传性和排它性。早期的马祖移民,绝大多数是社会下层民众。他们迫于生计,冒险渡海,旨在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他们迁居之后,举目无亲,为了抵御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就必须团结一起,形成集体力量。于是,他们按照同一祖籍聚居一起,结成地缘性的社会群体以相互照应。当移民中同姓宗亲的人数不断增多之后,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又逐渐取代了同一祖籍的地缘组织。由于早期的马祖移民,文化层度偏低,所以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信仰文化中的各种地方神,便成了他们继续生存的有力精神支柱。例如:他们以海为生,经受风涛之险,为了帆樯稳渡,一路平安,惟赖天后慈航。他们身在异乡,水土不服,为保佑健康,祈福禳灾,敬祀临水夫人。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求生产丰登,安居乐业,供奉福德正神等等。因此,几乎毫无例外,一如既往地通过分身、分香的形式,由故乡携带了祖籍地的保护神,或设一神龛,或搭一草屋,或立一小庙,崇拜祭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民间信仰祭祀圈。
马祖的移民根在大陆,来自福建,主要是福建的长乐和连江两县。马祖的民间信仰文化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传自福建本土。根据林金炎先生所著的《马祖列岛记》和《马祖列岛记续篇》二书记载:“马祖列岛供奉神明的庙宇,据统计:南竿有19 座,北竿16 座,莒光14 座,东引5 座和亮岛1 座,总计多达55 座,足见神备受民间的尊崇。” 目前马祖共有22 个自然村,其庙宇却多达55 座,平均每个自然村都有两个以上的庙宇,密度是相当高的。“在居民的家中,也有祖先灵位的奉祀和神明的崇拜。”综括林氏二书所叙及的马祖民间神有:天后妈祖、临水夫人、关圣帝君、梅石高总、玄天上帝、白马尊王、福德正神、万寿尚书公陈文龙、陈将军、赵大王、肖大哥、周大王、五灵公等等。几乎均可在福建本土找到其信仰根源,有的还与福建祖籍地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马祖列岛民间信仰文化究竟具有哪些基本内涵与特征呢? 笔者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1、马祖民间信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不少汉族古老民间信仰的共同基质。马祖列岛的民间信仰文化源于福建。而历史上的福建也是一个移民社会,其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对东南沿海的延伸和发展。例如:普及于中华大地的观音菩萨、关圣帝君、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司命灶君等民间神,同样在福建各地得到了最广泛的崇拜。儒家倡导的“慎终追远”精神和崇拜祖先的祭拜观念和仪规,也同样在福建各地代代相沿,历久不衰。诸此信仰崇拜,伴随着福建的移民流传到马祖列岛、澎湖群岛、台湾等地、甚至东南亚各国的福建华侨聚居地,均成了福建民间信仰文化圈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地方性的神祇崇拜,构建了马祖民间信仰文化的主要内内涵和区域特色。
产生于福建本土的地方神,影响最大的当属天后妈祖。不但福建各县、沿海各省、台湾、香港、澳门及至东南亚各地的华侨社区,都有其崇拜者。据林金炎先生的《马祖列岛记》一书得知,目前马祖列岛上庙宇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天后宫。其宫庙遍布南竿乡的津沙、马祖澳、铁板、北竿乡的坂里,芹壁,西莒岛青蕃(现改青帆)、田澳,东莒岛福正,东引岛中柳各村等。
除了妈祖信仰外,在马祖列岛颇有影响的福建地方神祇还有临水夫人、五灵公、白马尊王、万寿尚书公等等。
明清以来,临水夫人成了福州等地民间信仰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神之一。其信仰圈以福州、古田为主的闽东方言区为核心,逐渐向北和东南方向辐射。
五灵公,即盛行于闽江流域的五帝信仰,又有五圣、五通、五福大帝、五瘟神、五方瘟等称呼。五帝信仰的内涵是瘟神崇拜,马祖列岛,开拓之初,瘴疠丛生。移民水土不服,亦有瘟疫流行的时候。五帝信仰的传播,势在必然,香火颇盛。据称:目前马祖列岛上“祭祀五灵公的庙宇有南竿乡牛角,北竿乡芹壁、午沙、桥仔,东莒岛大坪、大埔、福正”。
福建的白马三郎信仰,始于汉初,盛于唐宋。直至清末民国初年,福州、连江、长乐以及闽东霞浦等地,均有其庙宇,香火依然不断。至今在长乐营前尚有多处“白马孚佑王庙”的遗迹残存。据说,马祖的“南竿乡山陇、清水、四维,北竿乡大邱,坂里,东莒岛福正、大埔,东引乡中柳各地都有立庙祭祀”,其信仰圈还是比较普及的。
万寿尚书公又称水部尚书,崇祀的是宋末民族英雄陈文龙。闽江流域民间传说陈文龙“因国难尽忠,赴水身亡。
上帝嘉其忠心,封他掌理水部尚书之职,凡海洋皆属所司。”
明代开始显灵,护救舟船。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齐鲲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时,将陈文龙奉为册封舟上的护航神。
据说在清中后期,闽江流域上水部尚书信仰,达到“终日商船祈祷不歇”的程度。今福州台江坞尾街尚有一座万寿尚书庙,原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分前后殿。前殿奉祀陈文龙,后殿奉祀天后妈祖及其助手千里眼、万里耳。
从上述的临水夫人,五灵公、白马尊王、万寿尚书公等信仰的源流、内涵和传播范围来看,其小区域的特点尤为明显。他们基本上是流行于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流域和闽东方言区之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其香火便会锐减、甚至无人知晓。而十分盛行于闽南方言区的保生大帝、闽客方言区的定光古佛,以及泉州人的王爷崇拜,漳州人崇奉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安溪人信仰的清水祖师,惠安人奉祀的灵安尊王,南安人崇拜的广泽尊王等,在台湾都形成其相应繁荣的祖籍性信仰祭祀圈,在马祖列岛却基本没有,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反证了马祖列岛因移民源流的局限而决定了民间信仰文化的小区域性特色。
3、民间庙宇的诸神合祀现象,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福州、莆田、长乐、闽南等地的庙宇中,佛、道、儒三教及众多民间神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多神合祀并崇的信仰习俗,随着福建的移民传到马祖、金门、澎湖、台湾等地。如台北的慈护宫正殿祀妈祖,陪祀孔夫子、释迦佛、太上老君及王母娘娘,东西庑则分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及神农大帝、关圣帝君等。马祖列岛民间庙宇,在祭奉主神外,也有从祀、同奉、陪祭、寄祀等摆满神龛的信仰习俗。例如:1979 年桃园县八德乡马祖乡亲筹建的闽台宫妈祖庙,就集马祖南、北竿庙宇诸神于其中。在北竿的天后宫,除主祀妈祖之外,并供奉威武将军、通天府、铁甲将军、临水夫人诸神位。1974年重建的南竿山陇的白马尊王庙,除了祭祀白马三郎和白马夫人之外,尚有华光大帝、五灵公、福德正神、临水夫人、虎将军、云满爷等神灵,也是集中供奉了山陇各社团所信奉的神。坐落于东莒岛大坪村的福德宫庙,正殿供奉土地公、左殿奉祀临水夫人、右殿奉祀五位灵公等等,都是福建多神合祀并崇信仰习俗的具体表现。
如上所述,民间信仰是一种承传性很强的文化成果,代代相沿,少有变化。因此,通过移民的活动,福建的民间信仰文化,尤其是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流域和闽东方言区的信仰习俗,至今在马祖列岛还十分完整地保留和盛行。(作者单位为福建省行政学院)
(摘自《中国宗教》2005.5)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