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轴心时代》文丛与我国宗教研究学术前沿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与我国宗教研究学术前沿
王志宏
我国宗教研究学术前沿与宗教出版息息相关。一直以来,以传播宗教学术思想、推进宗教学术研究、普及宗教学术知识、积累宗教文化为己任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在“第二轴心时代” 这一背景下,结合时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主动适应时代的宗教学变迁,跟上时代的宗教对话脉搏,主动承担承载、引领宗教研究学术前沿发展的平台,推介宗教研究优秀学术成果,走上了承载、推介学术的主动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宗教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出版口碑。“第二轴心时代”文丛已经成为了宗教学研究前沿领域的一个品牌项目。
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八百年间,古希腊出现了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巴勒斯坦出现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伊朗出现祆教的开创者琐罗亚斯德,中国则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印度则有佛陀释迦牟尼降生 ……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他有了一个很著名的有关“轴心时代” 的观念。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他看来,轴心期不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起点,而且也是现代世界的精神轴心。
“第二轴心时代”的观念,则首先由英国的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 )和美国的卡曾斯提出。卡曾斯指出,由于技术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结合诸多国际和国内思想家、学者的思考,“第二轴心时代” 有如下一些特征:全球意识、跨文化意识、对话意识、生态意识、女性意识、亲证意识等。在国际上倡导和探索“第二轴心时代”观念的思想家和学者还有唐·库比特、傅恩克、斯威德勒以及美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等。
在中国最初提出“第二轴心时代” 观念的是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受一篇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论文之影响,他意识到“新轴心时代”的来临(当时没有使用“第二轴心时代” 这一概念)。而后积极推进“第二轴心时代” 这一理念的,是浙江大学哲学系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基地的王志成教授和思竹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台湾宗教学界也从时代境况下,积极探索研究新时代的特征。面对全球化时代宗教文明新的特征,面对人类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相互的关系,他们积极介绍国内外宗教学术研究的思潮,探讨研究轴心时代宗教文明的变迁,研究新时代下不同宗教之间相互的理解以及对话之模式,撰写相关论文和著作,内容主要涉及宗教对话、跨文化研究、基督教神学、宗教哲学、宗教和平等,推进和谐宗教的建设。
二
“第二轴心时代” 文丛的创意则是在上世纪末。1999 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北京主办 “ 中国当代基督宗教研究 ” 学术研讨会。刚刚从事编辑工作不久的我,在会议上碰到了跟我名字一字之差的王志成教授。这次偶然的相遇,竟促成了日后“第二轴心时代”文丛的诞生。
正如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周伟驰研究员的介绍,他曾仔细检审了他对于宗教对话和宗教多元论的了解,竟发现多半与王志成的翻译和著述有关。他说:“在宗教对话和多元论这个领域,就译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持久关注上,目前国内尚没有学者超过王志成(及其梯队)。”
作为宗教专业出版社,我们的出版理念历来因应满足时代学术的需求,在宗教专业领域做到“快、广、专、新 ” 。即快速地把宗教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介绍出来,推广宗教学术的前沿成果,专注于宗教研究领域中的要点和重点,把最新的学术前沿及时地介绍给学术界。经过社领导的慎重研究,陈红星社长决定,出版社要主动把握当下宗教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亮点、重点,密切跟踪宗教学术前沿的兴起,通过“文丛” 这样集中出版的方式,主动承担承载宗教对话、跨文化的对话,推进我国宗教学的研究,促进社会宗教和谐。
于是,在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宗教文化出版社决定和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出版 “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 。由王志成、陈红星担任主编,思竹和韩松担任副主编,这套丛书正式开始系列出版。“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的宗旨是“以宗教学术图书促宗教对话的研究和实践 ” 。对当今,尤其是 “ 第二轴心时代 ” 特征下的不同宗教对话、不同文化对话的专业深入研究则是本文丛的精髓。 “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 的推出,也就此开创了我国宗教对话研究、跨文化对话研究的新局面。
三
从2004年开始推出“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第一本开始,到目前为止,这套丛书已经出版22部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并在宗教学界、教界等都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作为非常专业的文丛,吸引读者的关键是文丛的内容和质量。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传播更加需要学术前沿意识、学术超前意识、学术成果传播时效意识,以满足专业人员对最新学术成果信息的需求。对于丛书的选取,我们始终贯彻“ 快、广、专、新 ”的原则,对于内容的选择,既要有国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译著,也要有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学者原创性的研究著作。
汇聚英国、印度、西班牙、美国、韩国以及我国内地、香港、台湾等优秀的学者是 “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 品牌的关键力量。在这套文丛中,从跨文化对话之父雷蒙 · 潘尼卡(西班牙、印度),到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唐 · 库比特(英国),从基督教宗教对话倡导者保罗 · 尼特(美国),到佛耶对话案例研究者弗雷德里克(美国),从佛教(包括禅)、道教到基督教、印度教,从过程神学、神态神学到汉语神学,丛书汇聚了当下宗教对话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正是通过 “ 文丛 ” 这个窗口,国内的很多学者认识了雷蒙·潘尼卡、唐·库比特、保罗·尼特、弗里德里克等国际著名的宗教哲学学者。
雷蒙·潘尼卡( Raimon Panikkar,1918- ),当代杰出的原创哲学家、神学家、佛学家、印度学家、跨文化研究的倡导者和“宗教对话之父” 。他通晓11种语言,一生进入各大文化和信仰传统,发表500多篇重要论文,至今已经出版50余部著作。在不断精进的人生旅程中,潘尼卡的关怀越来越大、思考越来越深。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他开始不再局限于对世界主要宗教做整合性的解释和思考,开始更多地关切政治、生态、文化间哲学等可以说更加“世俗”的事情。
对雷蒙·潘尼卡的介绍,始于他的《宇宙-神-人共融的经验》(2005),之后引进了他的《看不见的和谐》(2005)以及《人的圆满》( 2006 )。《宇宙-神-人共融的经验》一书是在当今全球化视域下探讨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生态的重大问题。而《看不见的和谐》,就默观、人权、真理、多元论、人的意识、宇宙性信心、文化间哲学等提出了警世之洞见。该书关于东西方人权的思想、多元论思想、文化间哲学思想、对普遍理论的质疑等引起了知识界的普遍关注。
英国剑桥大学尹曼努尔学院前院长唐·库比特(Don Cupitt ,1934- ),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后基督教神学家、非实在论哲学代表。2004 年,他到北京大学做讲座。他激进的宗教人文主义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在王志成教授的引见下,我见到了身材高大、满头银发的库比特。自此,他的后现代的宗教哲学著作被介绍了进来。国内学界也由此开始接触到了后现代激进的宗教哲学。
在前期已经出版了他的《上帝之后》(2002 )、《空与光明》(2003 )之后,我们在丛书中首先推出了他的《生活,生活:一种正在来临的生活宗教》(2004 )。这本书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几乎同时面世。书中提出我们当今西方的信仰中心已经从传统的上帝中心转向了生活中心,人道主义成了一种普遍的世俗性信仰。本书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赞颂,是关于生活的诗。2007年,《我们的头顶是天空》全球第一版正式在 “ 文丛 ” 中翻译出版。本书书名出自歌手约翰·列侬(John Lennon)1973年首次演唱的一首名为 “想象” 之中的一行歌词。库比特在给王志成教授的信中说,这本书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该书认为,随着传统实在论的终结,哲学和信仰走向了日常的生活世界。再后,我们出版了他的《宗教研究新方法》。他探讨了后现代宗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尝试把宗教哲学和神学视为一种经验科学来研究。
美国的保罗·尼特(1939- ),当代杰出的普世神学家,在宗教对话、宗教多元论和解放神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理论建树。我们重点引介了他的《全球责任与基督信仰》(2006)。该书重点考察了相互关联的和全球负责的宗教对话模式及其运用于若干领域的合适性。
此外,我们从宗教对话个案研究介绍着手,重点引介了比较神学家美国学者詹姆斯·L·弗雷德里克的《佛教徒与基督徒》(2008)。这本书考查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基督教和其他宗教(重点是佛教)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佛教和基督教之间文本的具体比较,为比较神学做了一项成功的实践。目前,我国的汉语界在当代神学特别是宗教间关系神学中还比较缺乏第一手资料。这本书的引介,无疑为学界、教界,尤其是佛教界和基督教界,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思想资源。
四
我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学者,无疑是这套丛书的生命力。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该套丛书汇集了包括内地、香港和台湾多达10位学者的专著。
内地学者汪建达《在叙事中成就德性:哈弗罗斯思想研究》(2006)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哈弗罗斯思想的著作。本书把哈弗罗斯的思想放在现代伦理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为人们展示了基督教德性论的独特的道德理智观;黄铭的《过程与拯救:怀特海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2006),则旨在探讨现代过程哲学家怀特海的哲学与宗教文化思想。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和全球化进程相一致。过程思想对于转变当今知识碎片化、人性异化、环境恶化等生存危机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高深的《天道与圣言:< 庄子 > 与 < 圣经 > 比较研究》(2008)一书自发地采用了比较神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客观地考察基督教和道教两大传统的经典文本,并站在多元文化相遇的背景下考察和反思它们,让我们在面对时代的挑战中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中已有的经典。王俊的《生态与拯救:约翰·科布生态思想研究》(2008)一书,考察了当代过程哲学家和神学家约翰·科布在反思生态危机并解决该问题上的洞见,对未来在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之间取得平衡有所启发。
香港学者赖品超与上海的林宏星合著的《儒耶对话与生态关怀》(2006)一书探讨了当今基督宗教与儒家对话中的生态转向。赖品超主编的《佛耶对话:近代中国佛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2008 年)一书探讨了中国近代基督宗教和佛教之间实际的互动对话,使用多个具体案例分析佛耶之间对话的新空间。该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佛教和基督宗教之间寻求最佳的和谐相处之模式。林子淳博士的《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2008)一书以现代神学和诠释学为主线,把西方学者对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见解,融入此神学评析和建构过程中。温伟耀教授的《生命的转化与超拔 —— 我的基督宗教汉语神学思考》(2009),则是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关系进行思考的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尝试。
在这套丛书中,除了组织团队引介翻译国外著名学者的著作之外,值得一提是王志成教授自己创作的成果。迄今为止,在这套丛书中,出版了王教授的三本著作。《全球宗教哲学》尝试在全球化视域下探讨世界各大宗教共融的可能。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灵性实在”的假设,将有神论传统、无神论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彼此关联,为各大传统信仰之间的对话寻找合理的基础。而《走向第二轴心时代》则对第二轴心时代的基本观念、第二轴心时代的宗教对话、宗教和平等主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这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探讨 “第二轴心时代”文明的著作。《解释、理解与宗教对话》则是一本具体研究宗教对话的模式、宗教他者、宗教关系以及第二轴心时代的宗教哲学等问题的专著。作者站在平等对待 “宗教他者” 的基本态度上,对宗教对话理论以及个案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对宗教对话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的考量。正如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研究专家武汉大学的段德智教授在其 “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及其学术意义” 一文中所介绍的,国内以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和王志成之间关于 “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 展开的争论是当前国际宗教哲学界所出现的 “宗教非实在论” 与 “ 宗教实在论” 之争的国内版,是近三十年来国内宗教哲学界新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宗教哲学界的一种表达。
五
到目前为止,“第二轴心时代文丛”已经影响并惠及了海内外。以“第二轴心时代” 为背景特征的我国宗教对话的学术,也已经跨越了时空,形成了国际和国内良好的学者互动。我国有关方面主办的以“文明对话和对话文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也将在今年召开。宗教对话学术活动越来越活跃和兴旺。
当然,丛书主题的选择和主编们的研究领域、学术关怀息息相关。这多少也带来了一些偏颇。王志成教授个人倾向于译介宗教对话和多元论的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中较开放和开明的一派,相比之下,他对西方较保守、较传统一派的思想就不那么关注。对此,中国社科院的周伟驰建议:“我觉得不光要引进跟我国当前思想背景较一致、我们较容易理解和欣赏的宗教哲学思想,也应引进跟我们思想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我们看来很难理解和欣赏但在西方占有主流地位的宗教哲学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理解邻人,既看到他与我之‘同’,更看到他与我之‘异’ 。”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这也是丛书在今后出版的技术层面上必须要思考的一个方面。
纵观历史以及现实,宗教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宗教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不可少的显学。并且,随着时代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宗教文化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快速发展,宗教文化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我国宗教学术领域研究进一步的开放也势所必然。面对国内外宗教专业图书出版实力,面对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中已经积聚起来的实力,面对网络资讯的开放,面对国内外正在逐渐兴起的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运动”(The open access movement),如何更好应对,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紧跟宗教研究学术前沿,努力把握第二轴心时代宗教学的脉搏,结合我国实际,出版管理、编辑、专家合作合力,主动承担起宗教研究主导型承载平台的作用,这是宗教出版的责任,也是“第二轴心时代文丛”继续努力前进的方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