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道
作者:觉真法师
九月初,我应邀去潮州讲课,课间,一位听众问:〝什么是道?〞我不经意随口而答:〝和谐就是道。〞他笑了。真奇妙,未曾想到当时这句回答,竟成了今天这篇应征文章的题目。
儒释道三家都讲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治国,治身,治心,言虽有别,三者实为一体。一体在哪里?一体就在〝万事皆由人开始。〞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这三者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做人要讲境界。所以,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这都是一种境界,他们都源于同一个字〝得道〞。这个〝道〞字的妙用,贯通了儒道释三家。儒家称道学先生,讲的是道学。孔子明确地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且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不是一种人生境界吗?孔子师事老聃。作为孔子的老师,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讲〝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恒,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成了道家的核心。后来的庄子,讲〝道通为一〞,他说得还要洒脱透澈:〝道在蝼蚁,道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说的是道无处不在。佛家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可谓异曲同工。我们修行,也叫〝修道〞,佛教寺院称作〝道场〞,出家人自古就称道人。可见三家都是同一宗旨:求道。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都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都是当时人类文化所已经到达的一种高度。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于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佛陀住世时说过,他的缘在东方,在震旦,他已预见到佛法会在中国生根,发展,弘传。作为外来文化,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被中国的受众所吸纳,就因为中国有孔子,孟子,有老子,庄子,有深厚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有了儒家、道家的文化土壤,佛教的种子才能在如此深厚丰腴的土壤中植根、萌芽、抽枝、绽蕊、开花、结果。就历史来看,中国社会的意识型态,战国之时,是儒、墨、道三家。秦汉之时,是儒、法、道三家,汉以后,一直至于今,二千多年间,就是儒、佛、道三家了。这二千多年间,儒、佛、道三家成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DNA,成为不可分割的中国完整的民族精神,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认真总结和重新认识的。在谈〝佛教与社会和谐〞这个重大主题之前,先交代一下儒释道三家这一历史背景,我想,是十分必要的。
印证佛教之道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为何物?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别人后面去买香买烛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实上,汉文中〝迷信〞这个词儿,原是佛教用语,最初正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从哪里来的?佛教的真理是从哪里来的?去年六月,我去印度朝礼菩提伽耶,来到佛陀证道的菩提树下。我既来朝拜佛陀圣迹,但也有一个心愿,我要寻找佛教的源头,佛陀证道的源头。我在菩提树的围栏边上,菩提树的正门前,两次静坐。若不寻得这个源头,我也不起坐,不离座。终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清晰的五句话:不是天启、不是神示、不是先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启的。佛陀的证道、证悟,不是天启,也不是神的示现,当然更不是未经验之前、先于经验的结论。它亦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是任何人的传授,不是任何人的给予。这五句话,让我释然清明:佛法的源头在佛陀的证悟,在佛陀的自心,不从外得,不从他得,仍在自心、自证、自悟、自觉。
我们懂得了佛法的源头,懂得了佛教的源头,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从。佛陀住世时,一位婆罗门学生曾问佛陀,在所有婆罗门与沙门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罗门与沙门导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导师,口口相传,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以四吠陀为天启的婆罗门。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沙门与婆罗门,如推理者和臆测者。三是亲自见道(法)的沙门。我就属于这第三类。这是说,佛法,是他亲自证悟的,所以当佛陀讲到他自己的证悟时,说〝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亲自证悟的,是他内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这一切,无不出自心源。
我们学习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样也要经由自己去检验,去证得,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罗经》中(此经对西方人影响最大)佛陀说道:〝迦摩罗人啊!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据宗教典籍;不要单靠理论或推测;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要单靠揣测;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就接受他〞。迦摩罗人啊!你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当你们了解到,你们所听到或所见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则应当拒绝之〞。同样,在《中阿含》的《求解经》中,佛陀也强调要像检验金子那样去检验他所讲的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佛陀的尊重即接受他的讲话。可见,佛陀,对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别、去检验,而不要盲从。这是因为只有弟子们审察如来的所言所行,他们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们所追随的导师的真正价值。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而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寻求真理,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正是为了〝请来观察〞而不是请来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罗门亘西陀,来问佛陀有关灵魂回归大梵之婆罗门学说。佛陀反问亘西陀:〝你的婆罗门导师曾见过大梵吗?亘西陀回答:没有。那么,婆罗门导师的导师,直到七世之前的导师,有见过大梵吗?回答同样是没有。于是,佛陀说:如果婆罗门导师,导师的导师,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导师,都未见到过大梵的话,就像一个人爱上了一位乡村姑娘,既不知道谁是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个人在建筑一条通向天堂的路,却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样。〞这就是说,与大梵相结合的理论是荒谬的,因为婆罗门导师都没有见过大梵,那么,他们所讲的教义不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不是他们的所知所见,而只是一种传说或传统的信仰而已。可见佛陀多么强调自身的实践,由实践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实践,由深入实践而亲证亲悟。这就叫〝信解行证〞。这就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实际〞正是佛教的用语)。这就是佛教的科学精神啊!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它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慈悲与和谐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这恐怕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
与和平相对的是战争。在一部完整的佛教史上,我们从没有看到有任何一次由佛教徒发动的以任何名义进行的战争。相反,在佛教史上,只有佛教徒遭受到或忍受了异教的迫害,或统治者的迫害,除了遭难、忍苦、从容殉教,从未有过任何一次暴力的反抗。在佛陀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受到舍卫国琉璃王的入侵之时,当时迦毗罗卫的国君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以当时释迦族人的军事实力来说,不但可以抵抗甚至也是可以打败琉璃王的,但他们不愿让人民流血,也不愿杀害对方的军兵,他们没有抵抗,把城门打开,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释迦族的投降而赦免释迦族人的生命。在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让他潜到水底去,当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释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逃走的释迦族人集体屠杀。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诃男潜入水底之后,就再也不出来了,看看释迦族人全都快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发现摩诃男把头发系紧在水底的树根上,他已淹死了。为了所信的宗教,为了守持不杀生的和平主义,释迦族人宁可投降被杀;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而壮烈牺牲。终于也感动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杀计划(《增一阿含》卷26?等见品)。这则故事,很典型的说明了佛教是坚持和平的宗教。
佛教的和平精神来自于佛教独特的慈悲平等理念。佛教把一切生命、一切众生,分为两类:一为有情众生,一为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同一理体。真如本性在有情众生,叫佛性,在无情众生,叫法性。佛性、法性,不一不二。名相不一,本质不二,实际上是一不是二。众生平等正是佛性平等,法性平等。因此,〝处处皆同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大圆镜智。整个内宇宙外宇宙体性等同,认知一切众生与我同体,怎能危害众生,又怎能恼害众生呢?于是悲悯众生、慈悯众生。一切众生如我父,如我母,也就是题中之义了。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曾以根枝华果为喻。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记得我听闻我的师父茗山长老讲这段经文时,他一边讲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华果,一切众生是诸佛菩萨的根本,我就一边流泪不止,感念佛菩萨多么尊重众生,热爱众生,关怀众生。这样的慈悲心,无私,无染、无著,正是佛陀的本怀,佛法的圣义谛啊。有这样的〝利乐有情〞的深愿意志,有这样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理想和信念,必然熄灭贪嗔痴慢,必然清净身语意业,必然走向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不正是走出了人我、自他、主客、内外、一与多、有与无、现实与理想、短暂与永恒等等对立与紧张、局限与迷误吗?由此可见,佛教的慈悲平等,正是人类实现和谐的思想基础,和谐正是人类所应该追寻的共同利益与普世价值。
和谐是道
和谐是道,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两千年来历史传统、文化传统说的。儒释道三家都说和谐是道。
儒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你看,不偏不倚,宁静平和,这是天下的大本,和谐,祥和,这是天下之达道。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同一性,二是相异性,三是前二者的和合,亦即同一性与相异性的和合、和谐。和谐才生天地万物。佛家的慈悲观,如前所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平等,佛我一如,这是多么伟大的和谐理念。正是两千年来儒释道三家的和谐,共生共存,才组成了今天让西方世界惊叹、惊羡再也无法绕过的东方文明。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既是制度文化,也是人的精神文明。〝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和谐之道,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源远流长,渊源精深啊!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说得好:道是时时刻刻,任何时刻、任何处所,都不可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人,本来就生活在〝道〞中,人本来就时时离不开道,一步也离不开道,可是,人又偏偏不知〝道〞,不明〝道〞,不守〝道〞,这不正是当今世界无处不隐伏著道德危机,伦理危机,一切社会危机的不幸之源吗?
当今人类的物质文明,确实有了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进步,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生活上,在经济成就上,在科学技术的成果上,甚至只在一切感官的、享受的、消费的层次上。于是,高楼大厦、高级住宅、高速公路、高频广播电视、高像素数码相机、高工资、高消费、高能量、高档次、高科技,这一路〝高〞上去,可精神世界呢?却一路低下去,滑下来,信仰危机,信念破灭,理想模糊,理性衰弱,道德滑坡,良知丧失,品格低下,由于轻浮狂躁,急功近利,一味强占索取,滥施砍伐,人为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地球温室效应一天天增大,人类面对的各种社会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战争危机,恐怖袭击危机,无日能已。市场全球化,全球一体化,市场控制了人,人又被市场 控制了,人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我们也不难见到那些声色犬马,醉生梦死,腰缠万贯,怀揣大把股票支票却又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大款小民,他们中许多人的生命层次,真的越来越低了,越是生活现代化,精神世界越是跟不上,所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有一句名言:〝今天的人类已经难以和本真自我相逢了。〞〝我〞活得还像〝我〞吗?人与自我的分离,正是物质与精神的分离。这样的分离,还能带来生命的和谐吗?
和谐是道,和谐是维护人类健康生存、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人既能够创造历史,人也被历史所创造。你能创造和谐,和谐就是你的智慧福德。你也能破坏和谐,那么,这种破坏,也会让你自食苦果,自作还自受。佛教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正是一种和谐精神,一种对和谐的认知,一种对和谐的尊重,一种对和谐的感恩,也是一种对和谐的践行。我们佛教徒有责任把佛陀的言教、佛法精神、佛教理念、佛教文化、佛教的思维方式传布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有通达的了知,让佛教的和谐精神、和谐智慧,成为人们的共同精神资源。
今天的市面上,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但是道法难寻,招术泛滥。只有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得过且过的人,才会真正去探求真理,寻找人生的真谛。我希望我们的年轻朋友,尤其是引领社会潮流的学者、知识精英、中产、企业家、CEO,一切有作为的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民族振兴作一番努力和奉献的人,都别把宝贵时间,浪费在那些教你这个招、那个术的书上,最紧要是真正从佛学中来发现人生的大智慧,体悟佛教的和谐之道。哪怕你只是想独善其身,只是想解决自己所遇到的人生困惑,或只为寻找可靠的、稳妥的、有实效的价值的,那也应该来了解佛法,学习佛法、共同来践行佛法、弘传佛法。
《法句经》中说:〝制意为善,自调则宁。〞佛教并不外求,而是内求。内求在心。所以佛教强调的是〝自调则宁〞,是自我调整──调伏、调顺、调柔、调心。《佛遗教经》中也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一心不乱,就是心灵的和谐。一个人能不能和谐,他是否生活在和谐之中,他能不能把和谐带给别人,这实际上是他的生命状态,是他的道德状态,是他做人的品格状态。归根到底是他内心的心灵状态。
我想起日本铃木大拙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故事:
日本京都有一座妙心寺。老住持想在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画一条龙。他请一位远近闻名的画家来画这条龙。可是,画家回答说:我从未看到过真正的龙,我怎么画呢?住持说:〝不要在意你是否看到过,你自己变成一条龙,你就把它活生生的画出来了。〞艺术家果然很有悟性,他按照住持的话,经过静心、冥思苦想,果然,他见到自己变成了一条龙。他画出来了。这就是人们今天到日本京都妙心寺大雄宝殿去,抬头所见的那条天花板上的龙。
佛禅妙道,不是从外部世界去看世界,而是从里面来看世界。你看花,你不是从花的外部来看花,而是从花的里面来看,只有你变成了花,你才看清了花,你才懂得了花。同样,只有你内心生起和谐,你才享受和谐,你才懂得和谐,珍惜和谐。
和谐,是内心的创造。和谐,是一个人心灵的状态。因而,和谐也才是一个人的福德智慧的生命状态。让我们心中都有和谐,都注满和谐的阳光,播下和谐的种子,绽开和谐的花朵吧。这也是我们唐代一位禅师所说:〝当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主人,则不管他身在何处,他都会忠实于自己的行为。〞他内心和谐,他的身口意和谐,他的行为和谐,他必然是他自己的主人。这样的人,必然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和谐又能把和谐带给别人的人,恰切地说,一个人自心和谐,他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他才是真正的解脱,才是真正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也就不远了。
汤恩比先生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曾经指出:〝宗教在揭示宇宙构图的同时,还要给人类的行动指出方向。正是宗教以这种作用,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一部份要求。〞说得既深刻,也恰到好处。佛教正是能给人类的行动指出智慧方向的宗教,他不仅仅是提倡正信的独特的信仰形态,而且是注重践行的十分独特的文化形态。通过弘扬佛教文化、佛教义理、佛陀的慈悲本怀,来唤醒人们的和谐自觉,提升人们的心灵素质,这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课题。
我愿以此文,祝福香港,祝福伟大祖国,民生安定,社会和谐。佛法昌隆,世界和平,觉行圆满,同成佛道。
查看原文
编辑:笑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