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慈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来的伟大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民心所向、民心所归的千秋大业。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
由于历史上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也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农业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偏低,我国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形态在本世纪内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广袤的农村社会对佛教慈悲关怀的实践活动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我国农村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社会风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旨在一个“新”字上,特色也在一个“新”字上,落实也在一个“新”字上,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做文章,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这就为全社会的力量,包括为佛教慈悲关怀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着力点和广阔的空间。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能够发挥作用,而且,在特殊人群心灵关怀、社会人格培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伦理道德、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实施教育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以云南省为例,近年来,云南省佛教界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在昆明、红河、丽江、瑞丽、昭通等地的偏远地区,在艾滋病疫情高危区,在城乡孤儿院、敬老院,在佛教信众内部开展了佛教慈悲关怀活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主体在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在农村,求助人口的主体在农村,因此,慈悲关怀对象的主体也在农村。佛教是一种至善慈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根本和特色。慈就是予乐,悲就是拔苦。利乐有情,尽我所能,不舍万有,普及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佛教将大慈大悲作为佛教界崇高的道德规范。因此,建立在佛教慈悲思想基础上的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必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实践活动,也必然是人我一体、物我一体、平等无碍的实践活动。从佛教的慈悲思想出发,将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的重心下移农村,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佛教慈悲关怀的应有之义,必然之举。
二、佛教慈悲关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找准位置和结合点,使心灵关怀和物质关怀一起驱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辛勤劳动,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奋发自强和首创精神。由此,佛教慈悲关怀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紧贴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最困难的群众;必须紧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紧贴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公平、公正、和谐、正义、关爱、互助、孝养等方面的问题;必须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佛教的慈悲关怀实践活动不单是物质关怀,它更能抚慰关怀对象的心灵,解决关怀对象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激发关怀对象的感恩之心,提升关怀对象的生存质量和生存价值。因此,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必须负载于心灵关怀和物质关怀的两轮之上,缺一不可。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佛教慈悲关怀要围绕“乡风文明、民主管理、村容整洁”的要求,针对农村社会中的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心灵关怀。为此,可以用佛教的平等、中道、“三学”、净土和自度度人等思想,对特定对象和群体进行心灵救助和心灵抚慰。
佛经说:“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佛教的平等观,其作用在于破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种种假象的谬见以及对自我的偏执,从而获得彻底觉悟,帮助人们在认识自我时,打开心胸,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众生,以平和的心去与众生相处。佛教的“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指戒学、定学、慧学。佛教的“三学”对人际关系具有心理调适和行为规范作用。佛教的中道,亦即不走极端,乃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具有调适和规范作用。佛教提倡的人间净土:第一,要有美好的环境;第二,要有安全的居所;第三,要有慈悲喜舍的大众;第四,要有自由的生活;第五,要有无染的感情。佛教的净土思想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共生共荣意识、团结互助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人们向往和建设安和乐善的人间净土。佛教自度度人的思想,对启发人们自我完善,培养人们的互助友爱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佛教慈悲关怀在开展心灵关怀的同时,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针对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开展物质层面的关怀,既要使关怀对象得到心灵的救助与抚慰,也要使关怀对象的急难问题得到解决,帮助他们读书就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参与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凝聚力量,佛教慈悲关怀事业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就一定能够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张文良:寺院做慈善要保持其宗教品格
【佛学书店】: 《金刚经讲记》——明奘法师
【觉悟】:佛陀故事会:四种马喻——从不同根器 顿悟人生
【图片】:摄影家王浩骁——幽林白塔
【禅茶一味】:神农架的茶
【素食】:老人夏季养生三大注意事项
【众生】:刘德华——学佛行善的收获
【两岸】:佛教在港台——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研讨会印象
【朝圣】:禅宗祖庭——镇江金山寺“真正的宝藏”藏在哪?
【常识】:有无量功德的转经筒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