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论佛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蒋守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宗教属于心灵世界,是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对民间信仰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佛教。

——摘自《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2005年)

在中国,90%的人没有信仰,然而,就是这90%的人,又随时会见神就拜、见菩萨就烧香。他们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一群具有特殊信仰的人,即非官方宗教的民间信仰者。

——摘自罗伯兹《实践中的中国宗教》(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6年)

民间信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可以说,自华夏先民在中原一带开始活动,民间信仰就产生了。它以天、鬼神、祖先为信仰对象,进行祭祀活动。自佛教在公元前后传人中国,它与佛教文化相渗透,一方面吸收佛教教义、教规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当今颇具佛教色彩的民间信仰,下面就佛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渗透与相互影响作初步探讨。

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涵义与特点

民间信仰是指民间广泛流传的以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为基础的神灵崇拜。在活动的形式上多表现为礼仪、巫术、祭典、庙会等。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然而,就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它几乎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价值取向和社会关系。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神灵崇拜,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官方的统计上,中国人很少有信仰。其实不然,正如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在《实践中的中国宗教》所说的: “在中国,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信仰,然而,就是这百分之九寸·的人,又随时会见神就拜、见菩萨就烧香。他们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一群具有特殊信仰的人,即非官方宗教的民间信仰者。”民间信仰在中国大地上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2、极强的功利性。官方宗教的信、仰者多‘关注死后能够得到美好的归宿信众的宗教意识、宗教感情较为浓厚,而民间信仰则更突出地表现为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到龙王庙叩头是为了求雨,到菩萨面前叩头是为了治病消灾,或是为了升迁发财,即希望通过叩头烧香,取得神灵的帮助,克服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因此,我国的民间信仰有着极强的功利性。

3、庞杂的多神性。中国是一个没有国教的国家,民间信仰也没有固定的对象,普遍存在着谁灵验,就信谁的现象。从弥勒佛、观音菩萨到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从姜子牙到关公,甚至一些久远的大树也会成为民众膜拜的对象。多神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崇拜活动的复杂性上。民间信仰者今天到佛教寺院里烧香,明天也会到关帝庙膜拜等等,总之, “遇山拜山,过河拜水,到了地府拜阎王”,只要能消灾免难,只要灵验,什么都可以成为参拜的对象。

4、活动的自觉性。自觉性来自虔诚和对神灵的敬畏。中国民间信仰代代相传,对祖先与神灵的敬畏以传说的形式口口相传。广大民众自小生长在这种积淀着浓厚宗教文化的环境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从心理上很容易接受当地流行的信仰,有什么活动的时候,比如:庙会、祭祀仪式,不要通知,不要强迫,都会云集而去。即使在宗教生活不正常的年代,不少民间信仰都没绝迹,在信仰环境宽松的今天,这种自觉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二、我国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

民间信仰从人类的文化发展来看,它是原始的宗教形式,倾向于多神崇拜,迷信色彩浓厚,它应运而生在民间,是提供给普遍民众解决内心不解的忧结和困扰。因此人们就用占卜、牲供、街戏、问神、灵媒、乩童等方法,寻求方法解决烦恼苦疼。从而形成不同的信仰表现形式。

1、由泛神崇拜而形成的敬神习俗。民间信仰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凡事求神拜佛。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他们拜的神也五花八门, “菩萨与神仙齐餐,祖先与鬼怪共祭”。总之,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应有尽有。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原一带就多达210种。这些神明有的被摆在家里,有的被供在家族的小庙里,它们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遇事则拜,无事不拜。

2、由先祖崇拜而产生的家祖祭祀文化。崇拜祖先是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在乡间,人们一般都是聚族而居,逢年过节,堂下裔孙常对家族先辈及对本族有功勋的某一位祖先进行祭拜。最能体现对祖先崇拜的是祠堂及祭祖。在中国古代几乎每村都有祠堂,里面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神位牌。平常族内的头面人物在此议事,到了忌日或重大节日,家族的人到祠堂进行祭拜。他们摆上馒头、鸡、猪肉、春笋等供品,还要点上香烛,燃放鞭炮,烧冥钱、冥纸等。祭祀时,由主祭人带领,依辈份先后向先祖祷告跪拜。

3、由对鬼神的敬畏而产生的风水思想。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对风水的信仰不容忽视。中国民间普遍笃信风水,尤其是帝王将相、大户人家对避凶就吉的风水宝地梦寐以求,到目前为止,因风水问题或因争夺风水宝地造成的纠纷、械斗、诉讼都时有发生。在民间,风水先生也是很吃香的人物,无论是动土建房,还是为死者选择阴宅,都要找风水先生看一看。婚丧嫁娶的日期,也要请这方面的人物来算一算,以便选一个良辰吉日。

4、由各种神灵崇拜而衍生的庙会。庙会是民间信仰最具群众性的表现形式。庙会的日期通常与被信奉神灵的降生日、成道日、显灵日有关。在民间,通常有庙就有庙会。庙会参与者主要是香客,也有兼探亲、访友者、做买卖的小商贩。信奉的神灵不同,庙会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定的仪式,或跪拜,或迎神,或抬神出巡。通常还伴有乐队,踩高跷、舞狮、摇旱船等。巡游队伍浩浩荡荡,鼓乐鞭炮震耳欲聋,男女老少挤满大街两旁,场面壮观,万人无空巷。

三、中国民间信仰对佛教的影响

中国的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植根于民间“尊神崇圣”的较低层次的信仰。它与中国的民情、民俗相结合,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可谓盘根错节。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它不仅渗入到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民间信仰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民间信仰表现的是民众对神灵鬼怪世界的理解、希望和祈求。这种对神灵的深厚感情,是宗教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源头,也是宗教传播和发展的基地。佛教自印度传人东土伊始,首先就是与民间信仰进行融合的,特别是与东汉时盛行的黄老及神人术数之学融合。这种融合可以从历史上最早的一段有关佛教活动的记录找到佐证。《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刘英晚年“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东汉楚王刘英是最早信奉佛教者。建武十七年(41年)被封为楚王,第二年到达封国楚(当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交界处),在明帝即位后多次回洛阳朝见皇帝。当时,社会上盛行“黄老”(黄帝、老子)、神仙方术,刘英就是把刚传人的佛教也看作是一种方术,将佛当作神仙,依附于黄老进行祭祠。由此可见,民间信仰为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凭靠。佛教刚传人中土的初期,一些僧人以仰观天象、占卜问卦、治病疗疾而著称。这都是佛教依靠民间信仰传播的佐证。因此,中国民间信仰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民间信仰加速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代传人中国后,便长盛不衰、绵延千年。这与中国有广泛的民间信仰是分不开的。佛教的本土化问题,在长期以来,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与儒、道的相互渗透,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其实,真正使佛教本土化的是中国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作为俗文化,如汪洋大海一般,各种民风、民俗、传统习惯、人情事理溶人其中。佛教在被广大的民众接受的过程中,这些民风、民俗、传统习惯便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对佛教的某些方面加以利用,甚至是完全改造,佛教的叩首、跪拜、行持坐卧大都来自于中国民间文化。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间信仰在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民间信仰促成了佛教与儒、道的合流。佛教传人中国后,之所以能与儒、道融合,与民间信仰也有直接的关系。佛教传播到了民间后,受信仰上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广大群众对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并不关心,在他们看来,佛教的菩萨和道教的神仙—样,都是神通广大、威力无边的超人,能够保佑人们得福和消灾,也能够惩罚各种邪恶,掌握着人一生的命运,同样是人类的主宰和救世主。由此,绝大多数的群众表现为既信佛,也信道,佛道一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还有敬天地,孝敬父母,顺应官府的思想。以上这些信仰与思想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行善积德的思想相融合,促成了佛教与儒、道的合流。

4、民间信仰延续和保留了佛教文化的种子。佛教自东汉末年由中亚地区传人中国以后,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有兴盛辉煌的时候,也有低迷沉寂的时候。在中国两千余年的佛教史中,就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魏太武帝下令: “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公元561年,北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僧尼)道士,并令还民”。并“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寺庙)皆为俗宅,沙门释种(僧尼)悉作白衣(还俗为平民)”。

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唐武宗李炎崇道抑佛,道士赵归真等受庞。下令禁宫内佛经,埋佛、菩萨并天王像等。停止长安西街寺院讲经说法。拆天下寺宇4600余所,还俗僧人26万余。在“三武一宗”灭佛,拆除寺庙,毁掉佛像,令僧人还俗的过程中,是民间信仰保留了佛教的香火与种子,使它在“法难”之后,得以迅速复苏。

四、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反哺

佛教传人中国之前,中国民间几乎没有系统完整的宗教信仰。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是天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之类的原始宗教。佛教传人中国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系统和严谨规范的修持仪轨便深入到民间信仰之中,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佛教丰富了民间信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取代了原有的信仰对象。崇奉神明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佛教传人之前,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是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它们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山神、树神。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总之,人们基本上都是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民间供奉和膜拜的也多是与之有关的神灵。佛教传人中国之后,佛教教象人物逐步走向民间,民间的供奉发生了变化,佛祖、弥勒、观世音菩萨逐渐走人家庭,最后,出现了神佛不分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景象。菩萨几乎成了对一切神灵偶像的总称。

2、佛教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与境界,将中国的民间信仰从神鬼中解脱了出来。民间信仰大多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佛教传人之前,中国的民间信仰大都是在这个层面上,后来演化为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繁盛。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还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佛教传人中国之后,这种具有滋养人类心灵的理念渗入民间信仰,提升了民间信仰的层次与境界,使中国的民间信仰从神权中解脱了出来。许多民间的神被提升‘为佛菩萨的化身。

3、佛教改变了民间信仰的性别结构,把以男性为主的民间信仰变为以女性为主。女性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大都被排除在祭祀之外。佛教传人之前,中国的民间信仰者主要以男性为主,祭祀活动更是男人的活动。中国古代经典书籍《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多次提及民间祭祀,很少有女人参加的场面。因为中国自汉武帝以来是独尊儒术的,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佛:教传人中国后,尤其是观音被确立为崇拜的偶像后,中国民间信仰的性别结构发生子很大韵变化。祭祀活动开始出现女性,尤其是庙会变成为以女性为主的活动,总之;佛教走人民间之后,女性成为民间信仰的积极支持者和虔诚信仰者,也成为民间信仰发展的推动者。

4、佛教传承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的仪轨。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于世的礼义之邦。先民在祭祀中,都是以礼来敬事天地,在维系社会和道德方面,也是以礼来规范。《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赞扬“圣人之道”所具备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然后,这些礼仪在社会变革中,渐渐地消失了。尤其是到了近代,在中国这个“礼义之邦”几乎见不到礼义了。然而,在佛教界,这种礼仪一直都没有消失。在现代僧人所遵循的礼仪亡,到处都可以寻求我国古代礼仪的某些轨迹。以见面礼为例,根据对方的身份,施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礼节。比如合十、问讯、顶礼、行十方礼,都与中国古礼的拱手、作揖、跪拜、稽首九拜相对应,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礼和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自古重视音乐,《乐经》被奉为“六经”之一,汉代还设立“乐”掌管宫廷朝会及民间的采风官。佛教传人后,在原有梵呗的基础上大量吸取中国宫廷、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使佛教音乐不断发展并传承下来。直到现在,寺院僧人在每天上殿、用斋和举行各种佛事时,都必须遵循礼仪,奏乐唱赞。据载,宋代的大儒朱熹“观于寺僧之斋供,而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可见,佛教在传承中国仪轨方面的作用与意义是多么巨大。

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不断渗透,不断影响,不仅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也使佛教自身日益中国化,而且远远超出了宗教范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