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宗教场所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照宗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宗教场所

  照宗法师

  不久前,湛如法师、照诚法师和我在一次谈话中,话题突然转移到修建寺院的问题上。特别说到,现今寺院的多,僧人的供不应求;然而当今的一些当权派却迷茫在恢复寺院的事业上,花费大量的经费投资在不起实际作用的有形建筑上,令人扼腕叹惜,有深恶痛绝的心情。基于此,提出应创建具有高品位、具有文化特色的宗教场所。这是此次谈话的整理:对寺院未来的希望。

  通常我们知道迷信往往与落后、贫穷、愚昧结伴同行,在生产力低下,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容易被某些超自然的现象所震撼或困惑,进而迷信起来。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科学普及、社会昌明的今天,迷信活动仍占有市场。怎样弘扬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是宗教界有识之士面对新的世纪,应当悉心思考的重大问题。

  特别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嬗变和重组。一些曾被公认的定论被打破,一些习惯性说法受到诘难,而一些标新立异的见解则不断涌现并受人注目。这种紊乱和不确定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之多元、变易和非平衡的历史必然性,它给传统思维模式和观念体系带来了危机,也为新文化形态的孕育准备着温床。转型乃破旧立新之过程,我们不仅要敢于“破”,更应当善于“立”。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的扬弃和创新,正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任务。

  又假如十九世纪是工业革命,二十世纪是商业与电脑的革命;那二十一世纪一定是人性革命,必定要强调重新内观生命目的。因为科学技术极端发达,个人独立自主能力愈高,孤立性也愈高;人们生活步调加快,彼此间疏离感愈强,这是空虚的来源,他必须找寻内在觉性,才能重新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得知,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宗教场所是势在必行的。

  一、具有文化特色的宗教场所应包含哪些特点?

  1、高品位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讲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要知,只是一味的保持,终究要衰落的,所谓的“不进则退”。故唯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图谋突破,这才有希望。也就是既要保存传统的优秀文化,也要提倡适合现代都市生活的高品位的现代化寺院。

  不论任何宗教团体,首先,应认真把握教内的教规教义,充分发挥宗教利益人群的安定功能、调节功能,以期达到人间佛教的净土实况。两汉之际,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土。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佛教文化,对祖国的富强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人民的安乐幸福、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之一。

  中华佛教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弘扬佛教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数千万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对于提高中国佛教在世界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对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佛教传入我国的第一个千年,中国佛教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地区,对东亚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佛教传入我国的第二个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佛教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广大地区,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加强东西文化的对话与交融,对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对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千五百多年的和平传播,二千五百多年的灿烂辉煌,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佛教已经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融入世界的历史文化,汇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中,使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佛教是智慧的宗教,是慈悲的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致力于人心净化、道德增上、社会安定的宗教!

  佛教在“报四恩”中充分的说明爱国爱教是每一位教职人员应尽的义务。无条件的告诉我们,只有在爱国的基础上才有爱教的可能。因此,作为佛弟子,要善于总结、归纳佛经中教育人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美好教训;教育引导信徒注意社会公德,讲究为人修养,发扬奉献精神,戒除不良习惯,厌恶封建迷信;帮助、鼓励信徒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抛弃消极厌世及陈规陋习,制止混乱现象,以及有碍文明进步的旧观念。

  2、高素质的教职人员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走向,“科教兴国”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教”是佛教必须选择的时代课题。出家僧众,作为弘扬佛法、住持佛教的主体,始终是决定佛教命运的关键。佛经中早就预言:佛教在未来终将毁败于释迦佛的不肖出家弟子手里,就像狮子身中虫食尽狮子肉。此言一直鞭策着佛弟子们注重僧团建设。从杨仁山居士之办学育僧,太虚大师拟定整理僧伽制度之周详方案,及赵朴初居士之再三强调培养人才为佛教头等大事,都是抓住这攸关佛教命运的关键而力图予以解决。当今海峡两岸的数十所佛学院,正在培养着数以千计的僧尼,以提供未来佛教大厦的梁柱,无疑是决定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命运的希望工程。但按当前佛学院的现行教育体制,能否培养出堪以振兴佛教的合格僧才?即便培养得出,寺僧中心的传统教团结构能否适应未来社会、能否保障僧伽的质量?大概是当事者们较少考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建设僧团,圆明讲堂、龙华寺已经开设华林佛学部,培养以养成僧格、完善人格新型僧才,提出了“知恩报恩、善始善终、有情有义、无怨无悔”的院训。努力将圆明讲堂建成文化寺院、教育中心、禅修基地、慈善大本营,这亦是圆明讲堂在新千年的奋斗方向。

  面向未来的佛教僧团建设,应着眼于未来社会人类的需要和多元文化竞争的大格局。根据佛法本有、时代崇尚的民主、平等、和合精神,设计教团建设的大方案。适应新世纪的佛教教团,应该是以正法为中心、和合为纽带的多元一体的新型结构。多元,谓不仅有合格的出家僧团、居士团体、佛教文化教育机构、佛学研究团体等多种团体,将僧俗七众弟子团结于一体,以七众僧伽的团体为中心,摄引广大社会民众。一体,谓在对佛陀正法的共同信仰和遵守佛戒的基础上,和合无诤,分工合作,协调一致。

  作为七众僧伽核心的出家僧团之建设,自然应看作头等大事。出家众之发达,不在人数之多,而在质量之高。广收滥剃而致使僧伽素质低劣,已被历史证明乃促使佛教衰竭的病因。太虚、印光等大师对此早有指陈。保证僧团质量,应依政府、佛教界共同认定的制度,经过合理的培养、考核、筛选,建立一支精干、合格的僧伽队伍,提供一批有愿力、深通佛法、有修证的法师、禅师、律师、瑜伽师,作弘法骨干,信众的归依处。可取南传佛教出家制度,实行少数人终身出家与多数人短期出家相结合的方式。与实现佛教模式的现代转型相应,寺院应从中国化的奉佛之所、僧尼之家的性质,逐步转化为教习佛法的学校、七众弟子宗教活动的场所、展示佛教文化的中心,重恢佛陀时代僧伽蓝的淳朴风貌。

  专门作育僧才的佛教院校,应从新世纪对弘法人才的需要出发,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学习的课目,应不仅限于经论,应开设与佛学关系密切的人体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培养学僧对佛法的现代理解和对现代社会人心的了解,掌握适应现代人根机而说法的本领。应发扬佛教传统的解行相应精神和启发式、示范式的教学方法,使学僧德、智、福、才全面发展,学会修行及教人修行的方法。

  3、全方位的文化交流

  要能够继承并发扬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农禅并重、文化交流。我们要发挥宗教所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加强同海外友好宗教团体的交往。利用亲情和法情的关系,加强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爱国团体的联系。要充分借助圆瑛、明旸法师等两代人所建立起来的黄金纽带,为促进我国与海外宗教界友好人士的交流与合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二、怎样来创建高品位的宗教场所?

  根据圆明讲堂的情况,要从这几方面着手:第一、坚持爱国爱教方向,积极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其次,及时提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展宗旨,坚持“以文化阐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回报社会、以修学净化心灵”的基本方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上来。在院训“有情有义,知恩报恩,善始善终,无怨无悔”的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为教界与学界、僧团与社会的凝聚联合、交流沟通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创造了条件,探索了经验,也加强了教学和培训的力度。

  同时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鞭策下,学僧效仿祖师先贤,单丁行脚至苏州灵岩山,为自己增强信念,实践佛法,做到解行并重,为重辉佛教事业起到推波助澜、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作用。

  第三,积极开展多方式的宗教活动:(1)用多种形式来弘扬佛教文化,如办书画展、设图书馆、举行讲座等。由过去的比较重视佛事活动,正式转轨成为以佛教教育教化人为本作主导思想。由此丰富和奠定了以文化推动佛教弘扬的基本方向。(2)在寺内创办宣传栏、墙报。宣传宗教政策法规,向信众及香、游客介绍佛教基本教羲,启迪、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上海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迈出新步伐。(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大管理力度。在完善自身建设同时,不忘支持本市和外地比较困难的寺庙,不忘社会扶贫、济困、帮残、助学及社会公益事业。这些都是把慈善回报社会事业的具体落实。

  三、建设好“高品位”的宗教场所就是为“四化”建设做贡献。

  俗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充分说明宗教场所为现代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又为保护环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又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比如在寺院的建筑、环境、人文艺术等方面。

  换句话说,创建具有现代文化特色的宗教场所有三方面的功用:一方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另一方面完备和完善信教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引导信教群众加强更深层次的宗教认识,入正驱邪;再一方面提供高文化、高品位的宗教场所,满足外商的宗教信仰,希冀吸引外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