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涅槃”与“新生”
科学研究中的“涅槃”与“新生”
“涅槃”是梵语nirvāna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寂灭”等,谓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晋·僧肇《涅槃无名论》中说:“涅槃,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后世把僧人之死也叫涅槃。
笔者身为高校教师,每年都要给学生讲授学科基础课。在授课中,我与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疑问,那就是所用教材中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建立的科学定律、定理、模型和原理为何那么少呢?本人授课所用教材,尽管主编说要在其中尽力凸显中国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但实际上给人的影响却是“阿斗”一个,扶不起来。这里认为,如果研究者能够更多地关注一下科学研究中的“涅槃”与“新生”环节,或许可以增加一些中国学者研究成果中的“钙质”。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布局学的奠基人,生产区位论的鼻祖。他于1826年完成《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归纳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其原理今天业已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杜能的学说,是其根据多年来自己在德国北部罗斯托克附近经营特罗农场的经验概括出来的。但今天人们在学习杜能理论时,根本发现不了“特罗农场”的影子。
牛顿提出了作为近代物理学基础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人们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格林于牛顿去世的那一年,在《哲学原理》一书中谈到苹果落地的故事。他说:“有一天,牛顿在花园中思考问题,突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使得牛顿想到万有引力定律。”且不论这一故事的真伪,笔者想说的是,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中,我们丝毫嗅不到苹果的味道。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1969)是德国地理学家,专门研究城市分布规律。他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中译本名为《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克氏创立的中心地理论,对完善地理学和城市科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他因此被后人誉为“理论地理学之父”。当人们在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中学习中心地理论时,是始终看不到“南部德国”的身影的。
与上述三例类似的事例很多,无须更多枚举。此类事例表明,研究者欲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彪炳史册,传诸久远,就要像杜能、牛顿和克里斯塔勒等人那样,重视研究中的“涅槃”与“新生”环节。
人们常说,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艺追求个性,科学研究是探究规律的,最终要形成“思维中的具体”,要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科学研究若始于事实,则一定要超脱于事实,不能始终与事实藕断丝连,情意缱绻。也就是说,在科学研究中,到必要的时候,一定要让事实“涅槃”——寂灭,以求得普适结论的“新生”。
科学研究中普适结论的“新生”,意味着剪断了理论与事实之间的“脐带”。“脐带”的一端是具体的事实,另一端是抽象的理论。人自母体中来,其呱呱坠地之际,接生者会毅然决然地剪断脐带的。倘若脐带不曾剪断,新生婴儿是不能正常生长的。杜能、牛顿、克里斯塔勒都是及时剪断“脐带”的高手。
爱因斯坦说过:“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没有一种归纳能够导致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实际上,爱因斯坦所说的,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涅槃”与“新生”的关系。没有涅槃,就没有新生。凤凰因涅槃而重生腾飞,而脱胎换骨。笔者认为,涅槃之道,乃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科学定理横空出世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清·赵翼诗句云:“神理须从象外求。”科学研究中的事实“涅槃”→原理“新生”,是科研工作中的点睛之笔、一篑之助,是“形而下”之“器”跃升为“形而上”之“道”的不二法门、成功秘笈。科学研究者,唯有像牛顿等人那样去践行“涅槃”→“新生”的程序,方能“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