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刘元春:推进佛教慈善的社会化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7日
来源:华人佛教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刘元春: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佛教慈善是慈善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社会人群获得社会关怀和支持的重要途径。佛教慈善,也只有融入社会慈善,走向社会化发展之路径,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佛教界要确立和完善佛教社会慈善理念,依法建立有效的运作与管理机制,保证社会公信力,树立慈善品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慈善社会化,是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佛教慈善,也只有融入社会慈善,走向社会化发展之路径,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推进佛教慈善的社会化发展。

第一、引导佛教界充分挖掘、发挥、弘扬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佛教思想资源,完善佛教社会慈善理念。

任何一个慈善组织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生存和发展,其背后必定有一强大而持续的精神力量,其组织制度必是其内在精神价值的体现。慈善理念由两大部分所组成,一是慈善组织本身的成立的宗旨;二是慈善组织吸引动员社会公众的核心理念。

佛教社会慈善理念,我们认为一定要在社会大慈善的前提下,突出佛教慈善的核心理念,打出不同于一般社会慈善的旗帜来。在这一点上,佛教慈善具有深厚的精神理念的支持。第一,佛教慈善的理念有足够的佛教思想作基础,能够形成一种慈善体系。第二,佛教慈善不会引发社会的反感,能够激起广泛的支持。第三,佛教慈善有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资源,能够形成契实的体系模式。第四,佛教慈善符合当今社会慈善文化的基调,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精神核心就是和谐、圆融、平等、统一,基此建立了自己多元融合的文化体系,其中有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比如,佛教思想中,用“佛性平等”强调人与人社会权益的平等,用“大慈大悲”鼓励人们友爱互助,用“依正不二”肯定自然万物的共生共荣,用“自净其意”来要求自身的觉悟。对于宗教思想概念,我们要诠释、转换,使之符合现代语境。

慈善是一种顺乎人性善的一种自主行为。在慈善过程中,施善者可以获得双重精神愉悦感,其一,自身因同情产生的痛苦感得以释放;其二,因看到或想到不幸者的痛苦得以一定程度的减轻而感到欣慰。这实际就是特别需要提倡的是确立“感恩慈善”的理念,只有让慈善参与者拥有一颗自然、真诚、持久的感恩之心,才能促进社会慈善健康向上。

第二,引导佛教界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并作为一个国家公民的责任,而不单单是佛教信仰的要求,调动所有信仰者的积极性,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任务而贡献才智。

毋庸讳言,佛教信仰者基于信仰价值的社会活动自然带有宗教情感,但他们的社会意义却是符合社会同一性价值追求的,也是人们获得社会关怀和支持的重要途径。社会关怀的实质是社会平等与公正,其服务对象是所有公民。所以,不能把佛教界的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只限定在宗教场所之内。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和积极主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有效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是佛教融入社会并提高佛教社会影响的最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寺院僧团等“体制内宗教团体”社会慈善的同时,也要关注居士阶层自发组织的“佛教民间慈善活动”。因为,慈善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全体公民自觉自愿的参与,只有当“平民慈善”普遍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才算形成了“社会慈善”。

第三,应当根据佛教慈善文化的特性,探讨树立慈善品牌,并采取适当的办法开展慈善品牌的社会营销,推动其产生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当今社会,很注重“品牌意识”,如果有好的品牌,将事半功倍。多年来,佛教慈善活动有些零碎,并且缺乏自己的独立创意。这不利于把佛教慈善发展为更有感召力的社会文化品牌,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根据社会规范,品牌主要是参照企业文化中的有关品牌文化要素来建设慈善文化。作为佛教慈善品牌,尤其要注重内在理念和价值系统的完善,从而增强社会认知度。同时,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慈善产品,实现慈善产品化和项目化。慈善产品,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只是这种商品不是用来营利,而是贡献社会,是一个道德意义的良性产品。关键一点,就是这个产品一定能够适应参与者慈善行为的意愿表达,让这个产品成为人们善良愿望的适当载体,满足他们奉献爱心的精神需要。

对慈善产品积极推广,实际是慈善活动的方法或者模式。慈善,需要营销,这是一种新的观念。其实,这里的营销,就是宣传和鼓励机制,只是比较过去多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高尚的慈善理念,还要有高超的慈善劝募机巧,从而奠定自己慈善文化的运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仅要有大体系,还要有众多相关的小体系,形成网络体系,形成爱心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第四,应当建立规范的社会募捐体系,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使慈善募捐等活动在阳光下进行。

目前,相对来说,台湾、香港等地的佛教慈善及其其他社会慈善文化比较富有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在台湾,慈济功德会的慈善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并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成效。在香港,诸如慈慧基金会等佛教慈善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在大陆各地都有他们的活动身影。他们都是佛教理念下的大慈善文化,其运营机制等模式都是很现代的,尤其是管理机制,很值得我们学习。

台湾证严法师的佛教慈济基金会于1966年在中国台湾成立,如今已迅速成长为全球性佛教慈善组织。由于两岸文化的同质性,包括慈善文化也有一定同质性。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切入,研究其慈善事业的创立及其模式运作、模式背后的慈善文化转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从其创立者证严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慈济救助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慈济的公信力与制度建设、慈济个人慈善行为的内在动力等方面,研究慈济运作模式的思想指导、驱动与运作机制、制度保障,及其成就如何取得等各个环节,从中提炼出的论点应有启发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