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藏明和尚与“人间净土”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悲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明和尚与“人间净土”

  悲心

  进入圣地五台山,无不为清凉佛国的神奇所赞叹。大白塔,横空出世;黛螺顶,直入云端。星罗棋布的殿宇,层叠多姿的楼阁,佛光灿烂,金碧辉煌。置身此山中,不由会生起一份感激,一份悲壮。感谢文化滋养着这块土地,感谢佛光映照着此方水土。遥望峻岭崇山中隐约可见的塔影刹尖,追忆干百年来历代祖师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的辛苦经营,每一个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会心海波动,潸然泪流。斗转星移,其生也晚,我们现代人巳无法亲近遥遥隔世的往古大德,唯有浏览典籍金石,方能感悟他们殷勤救世的一颗颗似海悲心,其实,道不远人,心心相映,佛法大道,只在目前。流连徜徉,蓦然回首,你会惊喜地看到,在你自己的身边,就有一批批出家僧众继承古德遗风,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心力。本文听要介绍的藏明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和尚。

  救死扶伤 慈悲济世

  藏明和尚生于1918年,祖籍内蒙包头市郊八里盖村,祖上辈辈都是庄户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七、八岁开始便为生计操劳,牧牛放羊,砍柴割草,从未进过学堂。后于大同华严寺剃度为僧,拜在三义老和尚名下。出家后在寺庙里除了跟师父们识字.明理,背佛经外,主要是打扫殴堂。1954年从大同来到五台山,住在广济茅蓬,广济茅蓬是远近闻名的十方大丛林,它的特点是,凡南来北往的游访僧众到此,都管吃住;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因为这个原因,这里善缘广结,名师高僧云集,影响甚大。如民国年间,在国内外佛教界颇负众望的虚云、圆瑛、印光三位法师就都在这里开座讲经。五台山一代名僧能海法师亦曾驻锡并圆寂于此。藏明和尚来到这里,发心为众作务,苦修苦行,先是种菜、耕地,掏大粪,日后便赶骡子,—一方面方便国内外来朝山拜佛的信徒,驮着他们到处观光,另一方面也运送粮油、柴炭,保证寺中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几年下来,五台山的近百处寺庙和东西南北中五个台,他都记不清跑了多少次,有人说他是五台山的活地图。他熟悉这里的沟沟梁梁,他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同五台山的其他僧人一样,以“牛鬼蛇神”批斗后,被迫离开了寺庙,迁居五台县城关公社高家庄大队。藏明原有“一技之长”,其祖上有祖传接骨技术,他从7岁时便开始跟父亲学习接骨医术,练习按摩掌功。他练掌功的办法是空摸。据说,在盆里盛了水,他的手在不远的水面上空摸来摸去,盆里的水便会引起浪花。藏明不仅有一套接骨本领,而且有一颗大慈大悲的菩萨心。经与大队干部协商,办了“正骨医疗所”。开始,设备简陋,条件较差,仅有几间破房子,根本没有什么医疗器械。但藏明和尚本着普利群生、救苦救难的精神,硬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将医疗所办得有声有色,众口交赞。

  诊所的宗旨是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痛苦。藏明和尚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不论白天黑夜,不分上班下班,病人随叫随到随治。对于那些行走不便的严重患者,亲自登门治疗,有时甚至要走上百里路。诊所不仅为病人疗伤,还开设了为大牲畜治疗的专科。因为藏明和尚,亦是出身农家子弟,他知道一头大牲畜在农户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采访中,据现普化寺住持妙生和尚介绍说,他后来就亲眼见到一次藏明和尚治牲口的伤,几个农民用板车拉到寺里一头骡子,骡子摔坏了后腿,八个人从车上抬下来,骡子无法站立,经藏明和尚治疗,当天便赶着骡子回去了。这样一来,藏明的“正骨医疗所”名气逐渐大了起来,百里十乡的老百姓只要有伤,无不来这里治疗。还有些大医院治不好的就搬进这个医疗所来。加之,藏明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按摩活血正骨法,不做手术,不打石膏、不用夹板,只在轻揉慢捋之间,伤已疗好,为患者减轻了疼痛。这样,百口相传,来诊所就医者越来越多,就连外地的患者也不远千里来此就医。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时间里,治病五、六干人左右,治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随着信誉的提高,求医者增多,收入也随之增加,八年共收入七万多元。为了方便患者,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愈率,他从治病收入中抽出一部分钱扩建了三十多间病房,增设了医疗器械,扩大了业务。还从盈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为大队办起了橡胶厂、机械厂;打了深井,架通了电,解决了村里群众的照明和米、面加工等问题,深受村里乡亲们的拥戴。后来,三中全会召开,落实宗教政策,僧尼们返寺。藏明临行时,村里大人小孩,拉衣扯包不让走,无奈,至半夜三更才悄然离去。至今,那一带的老乡说起藏明和尚来,言语间仍透着几份亲切和感激。

  藏明和尚虽然从大队正骨诊所回到了香烟缭绕,晨钟暮鼓的寺院里,他那腔救世情怀却始终未改。他曾对人说:“我觉得作为一个佛教徒,凡是与人有益的事,都应去做,这才是修善积德。接骨是我祖辈的家传秘方,到了我这一辈,只有我一人继承了这一秘方。如果我不用、不传,那不就失传了吗?所以每当我看到有人碰着胳膊,摔着腿,不帮助心里就过不去。今日治好一个,明天治好一个,天长日久,一传十,十传百,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也给寺里增加了一些麻烦,但师徒们都理解我,并多方给予支持和帮助。我走过几个寺庙,走到哪,病人就跟到哪。如果我见伤不救,一推了之,那才有损于佛教徒的信誉哩!”朴实的话中满含着一颗慈悲的救世苦心。

  这样,他在普化寺又办起了诊所。起先在一处围墙很低的小院里接待病人,房屋只有六间,显得粗陋简易,但屋里尽可能地方便患者,一个病人一间房,有一条挺宽的炕,两、三个陪诗人也能睡下。炕头还有火灶,冬天既可取暖,也能做饭。院内还有个小灶房,夏天可以共同使用。这里的病房,虽然没有医院的骨科里那些靠吊、夹用的医疗器械,但拐杖、坐凳等实用工具,一应俱全。藏明和尚也就是在这样简陋和不起眼的小院里治好了一批批的患者,使他们带着康复痊愈的满心欢喜离去。后来,条件允许了,便在寺院的西北角处,专门开办了“如意疗”,供寺内老僧疗养和寺外俗人就医。这个院落宽敞且安静,室内布置简洁且格式统一,每室有一张床铺、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还有一个供静坐念佛用的大方凳,壁上挂有一幅阿弥陀佛像。藏明和尚亲自担任主治医生,按摩、点穴,疗治病人。藏明和尚还培养了几个徒弟,如妙前等已可以代师行医。师徒们对病人问寒问暧,护理周到,人们都说普化寺里有“活菩萨”。

  藏明本着一腔菩萨心肠,体察患者的疾苦,几年来,为自费者治疗,基本实行免费,主要是为了尽自己作为一个佛弟子慈悲的本份和责任。但一些因公负伤的人,来这里看好了伤,其所在单位都要给一些钱,表示谢意。所以,在当年藏明和尚住的宿舍里,墙壁都挂着琳琅满目的锦旗和玻璃镜匾,这都是经老和尚妙手回春疗好伤的患者敬送的,有来自天津、上海的;有来自内蒙、太原的;有厂矿、机关、学校的;还有县、区农村的。旗匾上书“救死扶伤,品德高尚”,“医术高妙,医德贤良”,“佛国名医,名扬四方”,“医术如神,终身难忘”等字样,都是称赞藏明老和尚的医风医德的。此外,还有许多家医院聘请老和尚为他们的顾问,名誉骨科大夫,还有的医院将自己的疑难病例带来,一个个地同藏明和尚研究治疗方案,更有些医院干脆将自己的骨科大夫派来拜老和尚为师,请老和尚向他们传授技术。藏明老和尚,并不对自己的祖传接骨秘方保密,而是耐心地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那些肯学它,肯用它为百姓服务的人,让宝贵的医疗绝技发扬光大,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尊敬。

  护法爱寺 广建“净土”

  在五台山,谈起藏明老和尚,人们都说他是一个“修庙迷”。他以寺为家,住寺爱寺,爱寺护寺,护寺修寺。近十年的时间里,在他的辛勤努力和劳作下,一座座废毁的殿堂修复,一尊尊残缺的塑像复原。在五台山的几大寺院游览,随处都可以看到他辛勤劳作的痕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文革”期间被遣返的僧人也陆续返回寺院。起先,藏明和尚回到了大显通寺,负责钟楼的打钟工作。显通寺的钟楼在五台山是享有盛誉的。不仅在于它结构宏伟,规模巨大,而且它的铜钟据说重有九干九百九十九斤半,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钟楼上刻有四个遒劲的大字:“震悟大干”,声声晨钟暮鼓,悠久而深远,敲醒了多少痴迷梦中人。藏明明白钟楼对于寺院、对于香客的份量。于是,他拿出了一部分积蓄,补修了大钟楼,又用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布证购置了殿堂的幡幔、桌围等。由于当时寺院生活的刚刚恢复,一切均未走上正规,僧人们各起各的灶,各做各的饭,带来许多生活不便和火灾隐患,藏明看到这些,感到要想有整肃划一的寺院仪规,首先要改善僧人生活,他又拿出两干多斤细粮和一千多元钱办起了僧人集体斋堂,使显通寺僧人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文革”的创伤是严重的,特别是在五台山这样的佛国世界,处处都可以看到劫后疮痍。塔院寺下面的万佛阁,在其文殊殿中,原有木制方格,格内供满三寸高的小佛像,但“文革”使万佛阁变成了无佛阁。藏明出资六干余元补塑和新塑了佛像一万一千余尊。这次塑下的佛像不仅把万佛龛放满,还给塔院寺的藏经阁补充了三千多尊。黛螺顶,在五台山诸寺院中,别具特色。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屡欲朝拜五台文殊,终因风大路险,不能一一如愿,遂欲摹拟五座台顶的文殊像,总塑于此,以便朝台者到此参拜。黛螺顶就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也叫“小朝台”。当地人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这样一处深受广大香客、游众欢迎的寺院,在“文革”中,僧人被赶走;寺庙无人管,破坏极为惨重。藏明和尚再次出资一万三干余元,抢修、补修了两座大殿,补塑了五台曼殊佛像,又购置了殿堂供器。坐落于栖贤谷口的观音洞,据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于康熙年间来此避难,于仅可容身的石洞内静坐六年。1908年,十三世达赖士登嘉措,从内蒙进京,途经五台山时,特意来此瞻仰六世达赖像,并于洞中静坐。因此,观音洞声名远播,尤其在蒙藏佛教徒中享有盛誉,他们朝拜五台山,观音洞是必到之处。藏明和尚又拿出一千五百余元修了观音洞的围墙、僧舍和佛像等,使观音洞旧貌换新颜。从藏明老和尚出资修建的几处寺庙,可以看到:显通寺是五台山创建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寺院,它可以说是五台山佛教的历史见证,修建它,其宗教意义十分重大。万佛阁,因供奉了五龙王(俗称五爷),在当地享有极旺的香火,修缮它,对于当地民俗信仰影响较大。黛螺顶,供奉五方文殊,对四方信众功德最大。观音洞的修补,对民族团结自有重大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藏明和尚机敏的头脑和慈悲的苦心,正如当地一位宗教干部所说:“藏明是一位很有头脑,了不得的大和尚!”

  当然,藏明最大的贡献是他到普化寺后,修寺建殿,使普化寺再次复兴,成为五台山寺院中香火最盛的寺院之一。1981年5月25日,根据工作需要,五台山佛协派藏明来普化寺做了当家和尚。从此,他倾尽全力修建和复兴这处道场。

  普化寺,又叫玉皇庙,位于古台怀街的南端,寺院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寺院殿堂对称,建筑考究,布局严谨,是五台山集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的典型的近代建筑。但在“文革”中,普化寺也未幸免于难,从各地来的“造反派”,把寺庙里的殿堂佛像都砸了个七零八乱。1967年又遭山洪冲击,中轴殿堂两层被山水冲毁,残墙断垣,房破屋烂,佛像残缺,寺院荒芜,杂草丛生。这里变成了众人瓜分的建筑材料场,常有人来这里拆木料、搬石条、卸庙门等。藏明来后,看到道场如此衰落,十分痛心。便和寺里的几位师傅商量,共同发大愿心,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为建设人间净土,尽快把普化寺建造好,以适应五台山这一佛教圣地对外开放的需要。当时,有人劝他说,和尚和尚,看庙烧香,看住庙就尽心了,要修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藏明说,庙是和尚的家,和尚不修庙,让谁去修?言必行,行必果,藏明沉下心来,与大伙一道投入修复普化寺的工作中。

  起先,寺里没有资金,藏明也没有向国家要,他拿出个人积蓄二万八干余元,买了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陆续开始了修复,他们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举的优良传统,坚持三不误,即:学习政治不误,功课佛事不误,参加劳动不误。为了节省开支,只要是他们自己能干的事,决不另雇人。有时只雇一名工匠,小工全由本寺僧众承担。藏明和尚带头起早摸黑清除垃圾杂草,搬砖,和泥,背土,样样苦活累活都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全寺上下众志成城,除了打扫殿堂以外,其余时间都用在了修庙上。外地来朝山的出家人和居士,见到藏明和尚年过花甲,仍为建庙出力流汗,干这样重的体力活,十分感动,主动帮工。还有许多信众看到修建的艰难,就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位新加坡的信徒,看了修庙的情况后,回去不久便寄来大量布料和现金,其它还有香港的、西藏的、内蒙的、上海的等也不断送来布施。上海的一位信徒一次就寄来三干元。看到藏明和尚真心实意地修庙,五台山的许多僧人也捐资不少,有位名叫佛授的老和尚对藏明说:“当和尚吃饱穿暧就满足了,存钱除了修庙没别的用处。”他把多年积攒的两干多元钱都交给藏明,并说:“交给你放心,保准能用在修庙上。”可以说,在四方信众的支持关心下,普化寺是一天比一天兴旺,当年就修缮了迎宾楼。五、六年间,信众共捐资120万元。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拨款40万元,修复了“三大士”殿。藏明先后拿出20万元,这样,国家、四方僧众及藏明本人三方面共投资18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筑起了围墙一百多米,整修了殿堂三座,念佛堂五间,僧舍四十五间,廊房一百余间,补塑和新塑了大小佛像四千二百余尊。还添置了幡幔、桌围、供桌、供器、坐垫、鱼鼓共数百件。

  藏明和尚从81年来普化寺任住持,至90年退居,整整十年间,其主要功绩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修复僧人活动场所。修缮了天王殿,采用了抽梁换柱的方法,使天王殿面目一新。在被泥石冲毁的后大殿地基上,他组织僧众清理殿基,重建了“三佛殿”。殿内中间塑释迦牟尼佛,左塑药师佛,右塑阿弥陀佛。殿的两侧新塑了十六尊者像。人称怪罗汉。十六罗汉神情各异,形态古怪,体现了现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在五台山寺院中是独一无二的。此外还修建了干佛殿,补塑了上千尊小佛像。

  其次,于1983年,建起了五台山唯一的一座念佛堂,为普化寺僧众及信众提供了净土念佛道场。使普化寺日后成为五台山寺院中的净土丛林打下了基础。当然,如今的念佛堂已另外建在北院,高大宽敞,83年建的念佛堂现已改为“云水寮”。

  第三,扩大寺院经济来源,做到以庙养庙。在寺内开设了“正骨医疗所”,既为群众解除了痛苦,又为寺庙增加了收入。设立香客居士接待站,整修房屋百余间,缝制被褥数百套,为朝山拜佛的信众提供了方便。并逐步完善接待条件,开设澡池,专营素斋,使信众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外还开办了一个小型“法物流通处”,经营佛书、念珠、旅游纪念品等,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第四,加强寺院管理。为了提高僧人的素质,寺内强化对僧人的管理和教育。在坚持农禅并重的前提下,增加政治学习,牢固树立爱国爱教的思想。恢复和完善丛林清规。制定寺规和僧众作息时间表。清早三点半起床,四点早课,五点清洁,六点半早饭,上午出坡,下午五至六点晚课,一般情况都不得擅自离开。平时要求一些老师傅开展教理研究,青年僧人学习佛教典籍,加强僧众的素质锻炼,把佛事活动和劳动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普化寺,在藏明和尚的辛勤操持下,已经成为一处环境优美,香火鼎盛的净土道场。受到广大信众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扬,走入迎宾室或客堂,四壁都挂满了信众送的锦旗和上级部门颁发的奖状,表彰的范围包括:旅游、宗教、经济、林业、消防等诸多方面,充分说明普化寺在改革开放,适应时代,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方面是走在前面的。

  藏明和尚重视青年僧人的培养,并大胆起用青年人,如今,他门下高足妙生担任了普化寺的住持,且把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条。1990年藏明和尚退居后,便多住在大同。目前,在大同建有一处精舍,虽然,老和尚年事已高,但仍在弘法利生,为佛教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我们衷心祝愿藏明老和尚健康长寿,常转法轮!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5.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