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樊锦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甘肃 敦煌 736200)

  关键词:莫高窟;保护;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莫高保存的现状,总结了敦煌研究院成立50 多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莫高窟文物在保护与管理方面今后的工作方向。

  中图分类号:K87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106 (2000) 01 —0001 —04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东南25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 年) , 至今已有1600 多年的历史,虽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现仍保存有十六国后期到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492 个,内有壁画45000 多平方米,彩塑2000 余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保存完好、艺术精湛的佛教艺术宝库,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 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一、敦煌莫高窟的保存现状敦煌石窟已经过了千百年漫长岁月,由于受到了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使石窟崖体及壁画和彩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明朝后期封闭嘉峪关后,敦煌便成为边荒之地,千年佛教圣地敦煌石窟为人遗忘,长达500 年之久无人问津。任凭自然坍塌、风沙侵蚀、河水入渗、偷盗破坏和烟熏火燎。截止本世纪40 年代初,敦煌石窟已是一派荒凉破败、病害累累,遭到严重破坏。仅就石窟病害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1. 崩塌石窟所在崖体结构不稳定,产生的横向崖边裂隙和纵向垂直裂隙,造成石窟崖体错落失稳,裂隙还为水分入渗与盐份运移提供通道,危及文物。

  2. 风蚀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西北、东北、西南多风向的作用,鸣沙山大量的沙物质进入窟区,造成每年达近3000 立方米积沙,污染环境,影响景观;风沙掏蚀崖壁,造成崖壁危石,威胁洞窟安全;污染磨蚀壁画和彩塑,使表面颜料脱落,失去光彩,影响视觉效果。

  3. 渗水

  雨水冲刷崖壁,形成冲沟;大气降水从石窟上层薄顶洞窟裂隙入渗;在本世纪40 年代以前,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莫高窟大部分下层洞窟埋在沙中,上面的雨水和对面河水灌入有积沙的洞内,使下层洞窟长期处于饱水沙的浸泡之中;水的渗入,导致岩体中可溶盐类运移,危及壁画。

  4. 退化各种原因使壁画和彩塑产生病害,造成其退化。主要有:(1) 崖壁裂隙或其它原因使壁画地仗层与崖壁失去粘接,导致壁画局部空鼓,有的造成大面积脱落,甚至坠毁。

  (2) 水分入渗,造成岩体中可溶性盐类的运移,使壁画地仗层酥碱,严重者壁画完全毁坏。

  (3) 颜料用胶不当,导致壁画颜料层龟裂,状似鳞甲,甚至起片卷翅脱落,画面成了空白。

  (4) 光照潮湿或颜料间的相互作用,致使壁画某些颜料变色,影响艺术魅力。

  (5) 壁画颜料层的颜料颗粒逐渐脱落减少,造成画面色调晦暗,形象模糊,一些壁画作品失去了艺术魅力。

  (6) 壁画生长霉菌,昆虫碰撞和遗留在壁画表面的排泄物,污染壁画颜料层,改变了壁画的原有面貌。

  (7) 彩塑木质骨架的变质或者糟朽,导致四肢断折,肢体松动、倾斜甚至解体,严重者坠毁。

  5. 人为破坏(1) 烟火熏燎形成的烟炱,污染画面甚至使画面完全变黑,无法辨认。

  (2) 涂写刻划,损伤画面,破坏了壁画艺术的完整性。

  二、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敦煌研究院( 前身为敦煌艺术研究所) 自1943 年成立开始,在常书鸿先生的带领下,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修筑了850 米的围墙,联接了部分无法达到的洞窟;清除了300 多个洞窟的积沙,拆除了白俄在洞窟内搭建的土炕、土灶;对洞窟作了初步整理,少量洞窟还安装了门窗;设警卫股负责洞窟安全警卫。此外,进行洞窟编号,开始调查洞窟内容,撰写洞窟说明,带领游人参观讲解等。当时所做的各项工作,大体形成了现在的保护、研究、弘扬的基础。

  敦煌研究院建立之初,没有车辆,只有徒步进城,若有毛驴代步则是最豪华的交通工具;没有燃料,要自己到戈壁捡取柴薪;没有可口的饮水,饮用的是窟前宕泉流淌的咸涩之水;没有通道,上高层洞窟,要系绳从崖顶悬挂而下才能登临;没有电灯,要靠照射在白纸上阳光反射的一点光线才能在洞窟内工作;经费匮乏,无力购置保护设施。当时在莫高窟工作的10 多位职工,面对着破败的石窟,战胜了恶劣环境和艰苦生活的挑战,做了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成为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的开拓者。

  进入50 年代以后,国之重宝的莫高窟,受到国家的特别关爱,列为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屡次组织专家全面综合考察,根据现状和存在的严重病害,制订计划,拨出专款,展开全面抢救性修复。

  1950 - 1980 年间所做的保护性工作有:原状恢复了五座行将倒塌的宋代木构窟檐;扶正和加固修复了倾倒或骨架腐朽的彩塑;采用边缘抹泥粘接加固、铆钉和灌浆粘接加固,抢救了大量空鼓有脱落危险的壁画;1956 年及1963 - 1966 年进行了两次危崖加固工程,特别是后者的大规模加固,使莫高窟南区长570 米的崖体,358 个洞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防止了岩体和洞窟的坍塌。

  与此同时,吸取了当时新的科技成果,实验采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和聚醋酸乙烯乳液作为修复材料,修复了过去无法治理的起甲、酥碱壁画和彩塑。制订了防止人为破坏的办法和管理制度。

  经过这个时期的全面抢救性修复,使濒临倒塌的洞窟、损坏的壁画和彩塑脱离了险境,得到了妥善保护。

  进入80 年代后,实行了更有效地保护,在重视抢救修复的同时,也重视常规的保养维护;在重视保护莫高窟遗址的同时,也重视遗址环境的保护;在重视科学技术保护的同时,也重视通过实施管理措施的保护。

  这个时期,制订了莫高窟科学保护的长远规划,培养了科学保护的技术人才。充实了保护的科学手段,扩大了国内外的合作保护,加强了保护管理机构,采取了多项保护管理措施。

  这个时期,随着国家重视科技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保护时期。与此同时,适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开展国际合作保护的契机,对促进保护人才的成长,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进科学保护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个阶段先后进行了工程阻沙、化学固沙、生物固沙相结合的综合治沙试验;全自动的气象环境监测与洞窟环境监测;壁画颜色无损监测;薄顶洞窟与破损崖体的观测与加固;壁画颜料变色机理探讨;壁画胶结材料的分析;壁画修复材料的评估;风化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应用;裂隙位移监测;石窟崖体与附加建筑物稳定性的研究;莫高窟窟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榆林窟危岩铆索加固与裂隙灌浆;壁画图象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存贮等。

  上述工作表明,保护工作进入80 年代以来,保护已不限于抢救性修复,而是从遗址现状的全局着眼,以预防为主为原则,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三、保护研究成果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莫高窟保护工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探索了一条遗址保护的成功之路,获取了一批研究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 形成了一整套遗址管理的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为的破坏。

  2. 加固了濒临坍塌的洞窟崖体,大大提高了洞窟崖体的稳定性及抗地震能力,使洞窟崖体免除了坍塌的危险。

  3. 壁画修复技术不断改进,对所采用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验考察了几种新的修复材料。

  4. 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继续向纵深发展。一个结合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化学固沙的综合治沙系统已初步形成。

  5. 已准确掌握了石窟大环境及洞窟小环境状况,弄清了多种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资料。

  6. 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石窟崖体裂隙加固围岩及防风化加固的技术,这些技术从材料到施工工艺均为我院独创,并获得国家级科学奖励。

  7. 为保障顺利开放与游人参观,有效制止开放带来的人为破坏,装置了窟前防护栅栏,洞窟安装了铝合金窟门、玻璃保护屏风、监控报警安全防范措施,及灭火消防设施。

  四、几点体会半个多世纪以来,敦煌研究院的几代人为莫高窟的保护倾注了许多心血,积累了宝贵的保护遗址的经验,为将来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在莫高窟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实践当中,对文物保护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1. 加强遗址的管理工作,制定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遗址管理规划。文物由于其不可再生性这一特点,特别是遗址除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外,还具有多种功能,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游人参观访问,弘扬民族文化等。这就要求遗址的管理者充分考虑到文物遗址的多功能性,解决好文物保护与发挥文物功能间的矛盾。早在60 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遗址的特殊性,联合制定了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后来,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又颁布了《巴拉宪章》,这两部《宪章》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文物遗址的管理纳入了科学的范畴,统一了文物管理与文物保护间的关系:文物管理为保护规定了基本原则,保护工作的不断进步,又为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保证。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盖蒂保护所进行的第三期合作,将制定《中国文物保护准则》。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把莫高窟的保护作为《准则》实施和检验的一个典型范例。

  为此,我院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于1999 年制定出了《莫高窟总体规划》,我们相信《规划》的实施将使我院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 加强遗址的日常维护工作。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将遗址的退化减小到最低程度。许多遗址保护的成功经验表明,遗址日常维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延缓文物衰退的最好方法。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应尽量减少对实物的干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防止和减少重大病害的发生。

  3. 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一些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的合作。1988 年,我院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基金会保护研究所,先后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合作科学保护研究。合作中按照“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原则,经过双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保护文物、治理病害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并增添了保护设施,掌握了先进的保护技术,吸收了先进的保护经验,提高了保护人员的水平,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增强了文物保护的意识。

  4. 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应重视文物环境的保护。文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文物所在的自然环境是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文物的载体,而人文环境是文物遗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文物自然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加剧文物的劣化速度,甚至对文物造成毁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密切注意文物周围的环境质量,学会应用相关的法律来保护文物的生存环境。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人数的逐年增加,需要对文物周围景观进行部分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对文物周围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要慎之又慎,以不破坏或增加文物的价值为准则。我们在对莫高窟周围景观进行改造时,多方征询专家的意见,制定了《莫高窟景观规划》。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莫高窟的游客容量及开放对策进行研究,以应对与日俱增的游客给石窟文物带来的压力。

  5. 培养一批有奉献精神、高素质、掌握现代文物管理经验和保护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文物保护已发展到研究文物的变质老化过程,并认识这些过程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影响的阶段,这说明保护工作已涉及或衍生到多种学科。这种发展趋势要求每一个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掌握多项技术,懂得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性人才。

  6. 未来的遗址保护工作要求遗址的管理者与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密切配合,解决遗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提高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是遗址的管理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美国盖蒂保护所阿根纽先生在为1993 年“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会议”论文集出版所作的序言中写到:“文物保护是科学、是艺术。

  除此以外,保护作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需要不断促进和改善;保护是文化遗产生存所凭借的重要条件,也为文化遗产的现在和未来规划出具体的蓝图。”在21 世纪到来之际,随着全社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文物保护事业必将兴旺发达。(摘自《敦煌研究》2000.1)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