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学
宗教与文学
宗教和文学同属人的精神文化范畴,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无论是西方文学还是东方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留有宗教不同程度的印记,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相同或不同的精神追求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通过文学作品中对宗教精神的解读,可体味出个体生命的涌动、执着,个体存在对无限的力图超越,这种试图超越的努力在宗教情怀中次第弥漫,一次次唤起沉睡的心灵,为世俗中人点起希望之灯,在人学这一层面,宗教和文学找到了融合点。他们关心的对象是人,是现世中人所关心的生、老、病、死、喜、乐、哀、愁等诸种人生的困惑,所以文学借助宗教的内容题材、宗教的精神内涵、宗教的伦理道德建构理想世界,解答生命中的疑问,阐释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方式。希腊文学中饱含人本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史诗、神话和悲剧作品无一不显示出原始初民自然崇拜的流风余韵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基督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漫长的中世纪抑或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基督教都以其丰富深厚的蕴涵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创作的契机,对西方文学而言,基督教与文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世纪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教会文学占统治地位,把文学、音乐、哲学、科学都纳入神学的体系,基督教禁锢人的思想、欲望、自然本性,走向了人性的反动,虽然教会文学不如骑士文学取得的成就大,但其梦幻、寓意、象征的艺术手法影响了文艺复兴的先驱意大利诗人但丁,其代表作《神曲》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均受基督教影响,一方面传承了博爱精神传达了基督教的仁爱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流露了时代的局限性,表现了浓厚的神学色彩。第二阶段为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期,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由以神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作品主题高唱个性解放和主体自觉及“平等、自由、博爱”的主旋律,作家们试图以宗教情感构筑理性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主题典型体现了基督教思想的本质,作品中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把握对人世的二律背反的认识、对人性罪感说的理解上无一不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作家弥而顿的“三部曲”均取材于《圣经》,十八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等一部部名作中高扬了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以宗教疗世的改良情怀,以终其一生的时间在探索人生,最终以颇具基督教精神的托尔斯泰主义作为最终的归宿,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其天才的创作直指人的灵魂深处,然而经过了“罪与罚”、“卡拉玛佐夫气质”等对人性的探索后把彼岸理想建立在宗教情感为底色的真善美的卫护上,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思想源头,在这样一个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各路大师们纷纷从基督教中寻找创作的支点。第三阶段为20世纪以来,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主题似乎背离了基督教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各种现代派文艺思潮冲击和颠覆着以往的人道主义理想和理性原则,以基督教为底色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急剧积聚,人们的心情由简单走向复杂,生存的不稳定感、自我的异己感等意识深处的种种情绪弥漫在20世纪的时空中,作家们敏锐地扑捉了这一心理变化,所以,20世纪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把浪漫主义的“返回自然”推向返回原始的蛮荒时代,也即回到非理性状态,以非理性的“自由”去反抗现代文明,反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现代主义文学以非理性和反传统为其显著特征,这种非理性狂潮,是从对基督教的非难开始的,在文化观念上,作家们对近代基督教 -------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故而文学的主题也由宏扬人性美转向对人的内宇宙的剖示,如果说19世纪上半期人们对人的理性力量、人性善的力量仅仅表示怀疑的话,到了20世纪则变成了失望甚至绝望,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性本善的信念,人们通过现代心理学看到了隐藏在理性外壳后面的本能冲动,使人洞察了潜意识那一片“黑暗世界”,生物学的“自然选择”击碎了启蒙学者的“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则,也击碎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同时,科学理性摧毁了基督教宇宙观,作家们展现的不再是人性之壮美、崇高,而是人生的荒诞和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的异化和人存在的无奈,所以波德莱尔以反向诗学的审美视角在《恶之花》中大量描绘死亡、黑夜、畸形、尸体、变态等灰色意象,艾略特以荒原象征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卡夫卡生前未发表的长篇小说在荒诞的表述后却传达了对世界的如下理解:孤独是不可忍受的,恐惧是不可消除的,障碍是不可克服的,真理是不可寻求的,此种对人生的理解、对周围世界的把握,正是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在现代世界中的“礼崩乐坏”而造成的,现代主义作家虽然表现混乱和无序的生存世界而内心充满忧虑,但极少作家将非理性支配下的混乱与无序的世界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去追求,而是仍在寻找现代人的出路,在经过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审视和扬弃后,世俗化的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重新成为可供选择的价值理念,所以,艾略特在《荒原》第5章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己,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由此可见,基督教俗世化的传统文化观念仍在框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更深层面上的对人本意识的回归。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