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姚炎祥[1]
摘 要:本文将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二是和合文化是核心,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并将寒山寺文化定位为:寒山寺文化是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文化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形象代表的一种独特的寺庙文化。
关键词:寒山寺文化 和合文化 创新精神
寒山寺历史悠久,是佛教圣地,是历史文化名寺。长期的文化积淀,深刻的历史和环境背景,使寒山寺文化内涵丰富,根深叶茂,成为一座辉煌的文化资源宝库。寒山寺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将开辟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增添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新内容,寒山寺文化的研究是大课题大文章。
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我提出了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十个方向。这十个方向是:禅宗文化、和合文化、历史文化、钟声文化、诗韵文化、艺术文化、开放文化、教育文化、慈善文化、环境文化等。为寒山寺文化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从整体上对寒山寺文化的诸多元素综合思考,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二是和合文化是核心;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有益于深入认识寒山寺文化的内涵,有益于把握寒山寺文化研究的重点,有益于提升和推进寒山寺文化建设。
一、文化底蕴深厚
寒山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易额“寒山寺”,源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姚广孝《寒山寺重修记》中记载:“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自此,寒山被尊为寺院祖师。宋代曾改称“普明禅院”或“枫桥寺”,元代又复称“寒山寺”,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之名。寒山寺名字由来及其演变,已成为寒山寺的文化元素,吸引着众多学者研究考证。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这里优越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环境,是寒山寺文化孕育发展的肥沃土壤。突出表现为:①在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寒山寺又近太湖临运河,近海域临官道,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向内地河流纵横,可达神州大地广阔空间;向外可通海运,走向海外世界。人流物流来往汇集,必然会吸引过往的商人、富豪、文人、官贵、僧人到闻名遐迩的寒山寺参拜、留迹,必然会带来多种文化的交流。②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中国东南经济重地,到明清更显出区域经济优势,明清时期阊门已成为苏州城的中心市场。当时枫桥镇是江南著名米市。经济的长期繁荣,给寒山寺文化带来了经济的依托和物质的来源。③苏州尚文,教育事业发达,书香门第兴旺。历代状元多,文人多,书画家多,儒风久盛,各类人才辈出。这为寒山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人才资源。④苏州是江南佛教的中心地。寺庙多,高僧多,有利于寺僧流动,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交流和提升。这片文化沃土,给寒山寺文化的孕育发展不断注入营养,不断提供新的血液;再加上多种文化长期的融合沉积,寒山寺文化得天独厚深扎在底蕴深厚的根基之中。
寒山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悠悠岁月,寺经几毁,屡毁屡建。历史上的寺僧希迁、法迁、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孙承佑、况钟、陈夔龙、程德全等,都为寒山寺的复兴重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寒山寺生生不息,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寒山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耀人间。
在寒山寺悠久多变而复杂的历史中,寺僧传承佛事、严守戒律、诵经超度、弘法利生,不断光大。普明笃志修行、寒山子以白话诗阐释佛理、希迁独创流派、道性庵精通禅学、慧公长于讲经,寒山寺历代僧众以精湛的学术,高尚的道风,静修弘道,积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佛经乃是佛教三宝之一,诵经阅藏为寺僧之必修。寒山寺现存清版藏经,又称龙藏,保存在藏经阁。现存龙藏是乾隆三年(1738)刻印,计7240册,为镇寺之宝。所藏的《房山云居寺石经》又称《房山石经》,为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整理、中国佛教文物馆出版的版本,共23册。在藏经阁下壁间嵌有宋代书法家张樗寮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石刻经,为传世少见珍品。此外,还藏有《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乾隆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等著名经籍。明成化年间铁铸十八罗汉;清代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像刻石和郑文焯指画寒山像刻石以及宋代以来留下的名家字画手迹、诗词碑刻,特别是岳飞的书法碑刻、唐寅的《化钟疏碑》,文徵明、俞樾《枫桥夜泊》诗碑,雍正《寒山子诗序》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文物。这些经籍和文物是寒山寺文化底蕴中的重要部分。
寒山寺诗韵流长,历代僧人多有诗作,其代表人物当数寒山子。寒山子在自己的诗中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流传下来的只有300多首。贯穿寒山子全部诗作的核心思想,是佛家思想。他的诗作质朴、质直,贴近自然,文字通俗,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形成了“寒山体”。 寒山诗在元代流传朝鲜、日本,后来又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形成了寒山子其人其诗研究热潮。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寒山寺,参拜偶像,希望领悟到寒山诗中的禅风雅韵。寒山子的诗是一部智慧大典。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这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天下传诵。以寒山寺为主题的诗词还颇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作者,如唐朝韦应物、杜牧、张祜、皎然,宋朝陆游、范大成,明朝高启、沈周、唐寅,清朝朱彝尊、陈维崧、王士桢、沈德潜、叶昌炽、程德全等等,这些中国诗歌史上的大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都咏唱过寒山寺,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让人神往。
寒山寺的钟声有沟通心灵、感悟人生的神奇力量,有独特的魅力。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是寒山寺钟声最早的记录。寒山寺的悠久钟声,产生了许多趣事。有拾得乘钟东渡的传说,有“夜半钟声”的质疑与考证,有唐钟失踪之迷,有苏州百姓铸钟之情,有日本友人寻钟赠钟之谊,有文人墨客颂钟之缘。抗日战争期间,纷传寒山寺的唐钟为日本浪人所窃走,抗日战争胜利后,寒山寺住持僧培元具文要求政府“向日交涉”,归还寒山寺古钟,这一桩公案为国人所注目。寒山寺独有的钟声文化,给人们留下了研究、书写和传颂的情缘。
寒山寺是一座辉煌的文化资源宝库。这座文化资源宝库,以吴地文化为根基,融合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个性鲜明、博大精深的寒山寺文化。这无疑对人们的文化需求会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和合文化是核心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所谓“和”即和谐、和平、祥和;所谓“合”即结合、合作、融合。“和合”即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或者说“合而不同”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的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现实,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中诸多元素的理想关系的状态。和合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世界和平有重大意义。
寒山寺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佛教文化是主体,其核心价值是和合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和合文化在寒山寺文化中有诸多方面的表现。
1、以寒山命名寒山寺。寒山作为寒山寺的祖师,从此改变了他的社会地位。寒山在天台长期隐居山林、隐姓埋名,成为寒山寺祖师后,走向了社会、走向了世界,名扬四海。“和合二圣”发祥于天台山,成就于苏州寒山寺。千百年来,寒山寺虽然在历史的变迁中,时有兴废,但寒山寺一直守护着这块“和合文化”圣地,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始终为社会敬重和颂扬。
2、寒山寺公认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之地。寒山是寒山寺的开山祖师,寒山寺是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民间传说,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之间非亲非故,互爱互帮,以诚相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遇到情感冲突,为对方着想,互敬互让,不失良友;在共同的事业中,困难面前共患难,成功之中共欢乐。寒山拾得精诚相处的感情,互敬互让的情义,携手共事的情怀,生动地展现了“和合文化”的大度、真诚和人本精神。和合二仙对我国民间文化有很大影响,和合图常挂于中堂上、婚礼中,还有将“和合二仙”与其他民间神共祀的习俗。民间流传的各种“和合二仙”的画像中,共同的特点是,二人眉开眼笑,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意为“和谐合好”。在人们心目中,他们成了主管人间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爱情幸福,生活美满的喜神和爱神。清雍正十一年(1773),皇帝册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拾得为“圆觉普度合圣”。从此,民间流传的“和合二仙”,又被官方确认为“和合二圣”, 寒山拾得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形象代表,人们崇拜的和合偶像,寒山寺也就自然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之地。
3、独具特色的大雄宝殿。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创新布局有三个方面:①一般寺院大雄宝殿佛祖塑像后壁是观音菩萨的浮雕像,而寒山寺佛祖塑像后壁则镶嵌着罗聘绘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寒山拾得之石刻像取代了观音菩萨浮雕像。这是大胆的创新但又是合理的,因为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②大雄宝殿右侧墙壁还嵌有郑文悼指绘寒山子石刻像。③大雄宝殿后侧墙壁还嵌有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共有石刻寒山子诗36首。寒山寺大雄宝殿建筑布置格局,把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抬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寒山寺大雄宝殿展现出浓厚的和合文化氛围。
4、唯一的“寒拾殿”。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寒拾殿”,其建
筑体量与大雄宝殿相近,这是全国独有的。寒拾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寒山拾得雕塑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菩萨像,这也显示寒山拾得在寒山寺的崇高地位,和合文化也显得更为突出。
5、高扬寒山子的诗作。寒山子留下的300多首诗作,蕴涵着和合文化的丰富内容,是和合文化的一部宝典。寒山寺有“御碑亭”一座,内有一块雍正皇帝《寒山子诗序》碑。碑的正面刻写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雍正帝作序,极大地提高了寒山诗的地位,扩大了和合文化的影响范围。寒山寺在建寺1500年之际,还专门印制了《寒山子诗集》单行本。苏州微雕篆刻名家潘裕果雕刻的216枚石章,以“一石一诗”或“一石多诗”的形式刻录了《寒山子诗集》中的全部诗作,石上每个文字的大小不过1.5毫米见方,大多数石章还配上了人物画像,在日本东京展出,日本友人称赞不已。寒山寺的内外墙壁上有几十处悬挂以寒山诗制作的张贴牌,或者将寒山的诗直接写在墙壁上,深受来寒山寺朝拜、旅游者的喜欢与珍爱。在寒山寺出版的《寒山寺》杂志和《寒山寺佛学》等书刊中,经常有注释和解读寒山子诗的文章。寒山寺近两代方丈性空法师、秋爽法师通过精湛的书法艺术,经常书写寒山子诗、书写和合条幅。寒山寺还请83岁的海晏法师用二年时间书写寒山子的312首诗,最近已刻制成石碑,每碑一首诗。这些诗碑将镶嵌在廊道上,建起“寒山诗碑廊”。这一系列的活动,吸引着更多的人欣赏和研究寒山子诗作,弘扬和合精神,提高寒山拾得和合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6、解读传播有独特内容的《寒拾问答》。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充满禅机妙理的一问一答,充分显示出大智慧,大胸襟。寒山拾得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微笑来对待人世间的嘲弄和不平,深谙“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客观存在,因而引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充分体现和合文化的人本内涵。
7、解读传播《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寒山寺大雄宝殿罗聘绘寒山拾得石刻像上,罗聘书题《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诗曰:“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200多年前,罗聘这首仿“寒山体”诗句,从君臣、家庭、朋友等多方面概括出实践“和合”的具体内容,把人们带到一种欢喜境界。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对今天来说,这种欢喜境界,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面镜子。
8、举办“和合文化”论坛。2007年寒山寺文化论坛,以“传承文化·和合人间”为主题,在苏州征集论文,论坛后出版了论文集。今年以“和合·和谐”为主题,在全国征集论文,论坛后也将出版论文集。明年将以“和合·和谐·和平”为主题,在国内外征集论文,论坛后也将出版论文集。通过“和合文化”论坛,吸引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合文化,宣传和合文化,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世界和平。
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寒山拾得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寒山寺是和合文化的象征地。寒山寺已成为人们朝拜寒山拾得和合偶像,感受和合,寄托美好心愿的和合精神之教化圣地。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创新精神是寒山寺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更令世人瞩目,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
1、钟声文化。寒山寺千年钟声,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赋予了新的内涵。除夕听钟声活动,赠送和合梵钟,铸造天下第一佛钟,使寒山寺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和合文化的使者。
首创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1979年,苏州寒山寺成功举办首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这在全国为首创。从1979开始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29届。从开始只有日本游客100多人,至今每年迎来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有5000多人。寒山寺每年除夕听钟声活动已成惯例,已成为民间对外交流的桥梁,已成为苏州最具特色的涉外文化旅游项目,已成为苏州市民一项新的民俗活动。
赠送和平梵钟。从2005年开始,寒山寺先后向日本赠送5口和平梵钟,梵钟已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吉祥物。2007年寒山寺精心设计铸造“和合”二钟,当年9月9日,寒山寺向台湾佛光山敬赠“和钟”,“合钟”留在寒山寺。当日在台北林口体育馆、高雄佛光山和彰化体育馆举行盛大交接仪式和“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回向大法会”,约六万多佛教信徒和群众参加。国家宗教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专程赴台湾出席法会,并发表了题为《兄弟和合钟(终)相连》的讲话。“和合”二钟两岸遥相呼应,寓意和合,以慰两岸兄弟思念之情。这次赠钟活动,开辟了海峡两岸民间沟通的新渠道,增进了两岸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铸造“天下第一佛钟”。梵钟作为文化的符号和信仰的载体,古往今来,盛世铸钟。经过几年的筹建,寒山寺用心铸造的“天下第一佛钟”,现在已悬挂在寺院内。这口仿唐“古寒山寺”大钟,重108吨,高8.5米,最大口径5.188米,钟体上刻有《大乘妙法莲花经》经文,有70094字,钟底是九部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由俗称“响铜”的高锡青铜铸造而成。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堪称“天下第一佛钟”。这是寒山寺砺志铸魂之作,是寒山寺和合精神和国泰民安的象征。
2、建筑文化。在寒山寺的各种建筑中,仿唐普明宝塔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寒山寺1500多年前开山有塔。随着岁月流逝,寒山寺的塔几毁几建。自元代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不见塔影。在寒山寺重建宝塔,一直是僧众的心愿。在时任方丈性空的多方努力下,1991年2月23日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成立。
在重建工作开始后,有关塔的建筑形式引起了争论:是建宋塔还是建唐塔?最后决定建筑形式为唐塔。其理由:①寒山寺因唐代高僧寒山住持而得名,又因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②唐塔敦厚庄重,比之宋塔秀丽挺拔更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宋塔到处可见,而中国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已荡然无存,以至现代不少人反将日本的仿唐式建筑误认为是日本的建筑风格。寒山寺重建唐塔,则无疑是正本清源告诉世人唐式建筑之源头在中国。
宝塔建筑形式确定为唐塔后,设计人员一致认为不能照搬日本的仿唐式建筑,必须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仿唐宝塔。设计人员在潜心研究唐代的石雕、壁画后,又到全国各地的寺院调查唐代的佛殿、舍利塔等建筑形态及结构,经过大量的测绘、论证、分析,又结合寒山寺的地理环境,最终设计出了建筑界公认的格局型制严谨,唐风浓郁的寒山寺仿唐宝塔。
1993年3月7日宝塔建设工程开工,1995年12月13日宝塔工程全部落成。寒山寺耸立起一座金光闪烁,外观庄重大方的仿唐佛塔建筑—普明宝塔。
寒山寺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呈正方形,五层,高42.02米。塔刹高9.6米,系全铜浇铸,重约12吨。这座佛塔建筑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来有寺无塔的历史,重现寒山寺盛唐风采;二是结束了中国唐代木结构宝塔荡然无存的历史,再现了唐代建筑艺术,为世人展示出唐式建筑源头在中国的历史本来面目。寒山寺普明宝塔是佛教建筑艺术的精品,它将永载中国建筑艺术史册。
3、诗碑文化。碑刻在寒山寺随处可见,可以说整个寒山寺就是一座碑刻博物馆。在各类碑刻中有两处比较集中:一处是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建的碑廊,共有11碑名家碑刻;二是1996年普明宝塔落成,建寒山寺塔院碑廊,有66位书画家的各类碑刻59碑71方。在寒山寺碑刻中,《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形成寒山寺最有特色的诗碑文化。其特点可概括为:
其一,《枫桥夜泊》是史载最早的诗碑。中国的碑刻文化源远流长,以秦刻石鼓文、汉刻石经、隋刻寺碑到唐刻佛像、宋刻地图等等,可谓传承有序,洋洋大观。但若论最早的“诗碑”,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就是《枫桥夜泊》诗碑。据宋代学者朱长文所著《吴君图经续记》载,早在北宋嘉佑年间,官至尚书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王珪(郇公)所书的《枫桥夜泊》,即已刻石成碑。可惜此石早已失传。好在1996年,寒山寺通过集字,又重新集成了王珪手书的《枫桥夜泊》诗,诗碑已竖立塔院碑廊。这一号称《枫桥夜泊》第一石的碑刻,又重现了光彩。
其二,《枫桥夜泊》是持续最久的诗碑。继北宋王珪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则有明代文徵明、清代俞樾、民国张继(溥泉),以及现代的刘海粟、启功等。特别应该说的是,还有革命家李大钊、陈云等的《枫桥夜泊》诗碑。像寒山寺“千年一诗”的持续碑刻,大概是绝无仅有!
其三,《枫桥夜泊》是影响最大的诗碑。从“史载最早”的诗埤到“持续最久”的诗埤,其实已证明《枫桥夜泊》诗碑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从影响的形式看,在各种传媒中诗碑的形象广为流传,碑文的拓片弥足珍贵,市场上诗碑已艺术品和工艺品化。《枫桥夜泊》诗碑同样可以称为历代诗碑中的“影响之最”。
最近高高矗立在寒山寺有一座庄重壮观的《枫桥夜泊》诗碑。总高15.855米,其中碑身为10.5米,宽5.5米,厚1.5米,总重390吨。诗碑的一面镌刻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文,诗碑的另一面则是清乾隆的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座诗碑集历代《枫桥夜泊》诗碑之艺术精华,可谓“中华第一诗碑”。以“中华第一诗碑”为载体,在新的时空里《枫桥夜泊》诗会以前所未有的形象播扬于世界,这又是千古绝唱!
4、慈善文化。长期以来,寒山寺重视慈善事业,自1997年至2003年寒山寺提供善款数百万元。2004年4月28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这是江苏宗教界第一家慈善中心。慈善中心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慈善超市、助学广场及精神帮困,来帮助弱势群体,救济贫困学生及伤残儿童。
2004年4月28日寒山寺慈善超市对外开业。从寒山寺慈善超市成立至今,还设立了泰州、沧浪、新区慈航三个分部。现在慈善超市帮助的特困家庭每月有800多户。他们按人口计算,每人每月凭“物资申购卷”,可到慈善超市领取60元生活必需品。
最好的慈善就是与教育相结合。寒山寺历来重视教育,多次捐款帮助希望小学。2004年8月20日,寒山寺慈善中心助学广场隆重挂牌,为沧浪、金阊、平江三个区300多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助学广场挂牌后,对贫困学生及伤残儿童捐款的经费逐年增加,还特别重视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捐赠活动。
寒山寺还高度重视精神帮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受助者让他们能够自信自强,改变生存状态;二是对潜在的捐赠者,提高他们乐善好施的自觉性,扩大捐赠人员队伍。精神帮困有助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助慈善工作得到新的提升。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慈善工作是为社会排忧解难的大德大爱之举,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崇高事业。
5、“三院一馆”工程。盛世兴文,寒山寺方丈秋爽非常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高瞻远瞩提出“三院一馆”工程。“三院”即寒山书院、禅意书画院、文化研究院,“一馆”即佛教图书馆。2001年3月成立寒山寺佛教图书馆,2003年9月佛教学院寒山书院成立,2006年12月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建立,2007年7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三院一馆”工程正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这是寒山寺发展史上的新创举。
“三院一馆”工程是寒山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教育的“寒山书院”则是基础工程的核心。寒山书院学制为二年。2003年9月首届学僧入学,2005年首届毕业学僧35名,其中1名到斯里兰卡佛学院深造;2007年第二届毕业学僧42名,其中6名到新加坡佛学院深造。现在有88名二年制学僧和16名四年制学僧在读。寒山书院的成立,结束了1500多年来寒山寺没有一张课桌的历史,开辟了寒山寺僧才培养的新时代。
在办学实践中,寒山书院不断总结经验,已初步显现出一些办学特点:
第一,有明确的僧才培养目标。坚持培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的佛教三类僧才:一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寺院管理僧才;二是有志于佛学研究,阐扬佛学弘化僧才;三是重在实践佛法的修持僧才。这是寒山书院办学的宗旨和归宿。
第二,坚持“学修并重”的办学理念,建立“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模式。设置专业课、文化课和特色课,形成学僧以佛学为主干,现代知识和特长知识为两翼的知识结构,培养僧才的全面发展。注重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学僧坚持上殿、过堂;有计划组织学僧外出参学、参观名胜古迹,参加大型佛教活动、参加佛教对外交流活动等,以开阔视野,感受社会。
第三,坚持“勤学、求真、崇善、净意”的良好学风。寒山书院制订了严格的学僧制度。如《学僧守则》、《课堂规则》、《成绩考核规则》、《奖罚制度》、《学僧生活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确保学僧在校遵纪守规,通过良好学风培养良好道风。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关键。寒山书院从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职大以及佛教界、文艺界等聘请长期或短期教师到寒山书院上课,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证明,“唯有人文足千秋”。如果把寒山寺文化所表现的底蕴深厚、和合文化是核心、有传统的创新精神这三个基本特征综合深化解读,从内涵上我们可以把寒山寺文化概述为:寒山寺文化是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文化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形象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寺庙文化。寒山寺的兴旺发达是文化的力量,创造更辉煌的历史,更要高扬文化,更要做好寒山寺文化这篇大文章。
参考文献:
[1]性空主编:重修寒山寺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9.
[2]秋爽、姚炎祥主编: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2.
--------------------------------------------------------------------------------
[1]姚炎祥: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