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园林植物
佛教文化与园林植物
人本是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的生老病死,但有人看破了红尘,思想一旦成为高峰,站在上面俯视芸芸众生,便有了超脱的意味。站在人类思想高峰的人,普渡众生,便成了佛。一种思想传播得久了,人们便信仰它,这种思想就成了宗教。
花本是普通的花,树本是普通的树,但和佛教诞生发生了联系,仿佛具有了佛性。或者说,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
一、石蒜花
石蒜花,佛教称其为曼殊沙华,因常和曼陀罗一起出现在佛经“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而被混作曼陀罗。意思是:开在天界之红花。
它的雌雄花蕊长长地伸出,花形仿佛台风天被吹翻了的伞,也似红色的风车,又似向秋空祈愿的一双双手。开到荼蘼花事了,乃长叶子,虽修得同根,终其一身,花与叶永无缘相见。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故得名彼岸花。
佛教认为有生死轮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无爱无恨的境界(涅盘)。好比彼岸。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在无爱无恨的土壤才会再萌芽开花。”
在日本曼殊沙华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在韩国则意味“相互思念”。传说曼殊沙华需要泪水浇灌,花香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红花石蒜(Red Spider Lily),春天是球根,夏天长叶,等秋天花开时叶子已褪去,花叶永不相逢。花有种特殊味道,有点象大蒜,昆虫和老鼠之类的不喜欢靠近它,所以常常被种在坟墓边驱逐虫害。
她颜色如鲜血,是种灵异气氛很重的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路。
二、菩提树
菩提,这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曰:“豁然觉悟”,“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菩提树,原产印度,印度人叫荜钵罗树,我国一般叫菩提树或菩提榕,属于桑科常绿乔木,性喜温暖湿润,树木高大雄伟,可达十至二十米高,叶近似卵形,革质,茎干黄白,花隐于花托中,不为人所见,故称无花果。书载:早在南朝梁时,有位名叫智药的僧人,自天竺称植到中国,现多见于广东、海南。
遥想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潜心修行六年,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弃了苦行,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献的乳糜,跳进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惫的肢体。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暮色降临了,月色溶溶,树荫婆娑,万籁无声,悉达多太子端坐不动,凝神静思。就在这五月的月圆之夜,他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从此,人们把荜钵罗树称为菩提树,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觉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颗难得的菩提心。
菩提已经被神话,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为信仰菩提已经被神话,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为信仰佛教的信徒撑起平安的绿荫,庇护着芸芸众生。菩提是智慧之树,每一片叶子都带着灵性之光,每个凡俗的人、每一颗卑微的灵魂,都有佛性和神性。菩提静穆无言,它挺拔在历史的河流一侧,等着你我悄悄走近它,坐下,觉悟……
三、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每年春天,杨柳发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出满院春色。等柳枝长出狭长的叶子,风吹柳花满园香,然后,桃李阴阴柳絮飞,白色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落在白蘋漂浮的池塘,落在春水流淌的河流,落在离人的心头,平添离愁。
那么,柳树与佛教有什么干系呢?
少时,读《西游记》,脑海里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疾苦。
为何是杨柳枝?这是基于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杨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查阅史料得知,观音菩萨原是一位男性形象。唐朝,佛教几度旺盛,这与皇帝兴佛的爱好有关,也就是在唐朝,观音由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大概是因为女性宁静,坚韧,忠贞的品质更贴近佛教慈悲的情怀。于是,观音菩萨成为带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慈眉善目,端坐莲花之上,手执杨柳枝消除苦疾,观音菩萨成为女性可能更有亲和力。女观音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传播佛教精神。而观音手中的杨柳枝,青葱欲滴,柔顺飘逸,也符合女性特征。民间善男信女进寺庙拜观音娘娘,乞求神赐给凡人漂亮聪明的小宝宝,成为寺庙的重要活动。
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即使在看来也是极富人情味的,成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灵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远流长,一直至今。
四、丁香花
丁香在花卉众多的寺庙充当什么角色呢?这要从菩提说起。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
丁香被誉为“爱情之花”,其间还有着一段凄凉传说。
宋代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白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作“生死对”,视为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丁香,香气迷人,关乎爱情和佛教,而佛教是不谈爱情的。丁香把二者和谐地集于一身,真是神奇。
五、无忧花
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花木受到广泛的种植和崇拜,无忧花树就是其中一种。
以前有朵小花,它总是低垂着头,无论谁问也不理,有一天神仙路过,他问“小花啊,怎么老是低着头啊?”小花回答他说“我看到了许多的忧愁,老人的孤单、爱人的离异、男人的辛苦、女人的眼泪……我已经无法再抬头去看这些痛苦……”神仙笑了“小花啊,人都会有疾苦,都会有无奈,可是老人经历孤单总会儿孙满堂,爱人经历离异才会发现体谅的可贵,男人在辛苦之后会迎来全家人热气腾腾的米饭,女人在经历泪水之后才会展露最美的笑颜,所以小花啊,你再抬起头,去看看人们甜蜜温馨的笑脸,只有经历过忧愁之后才能无忧啊……”小花抬起头,它真的看到了温暖的笑脸,于是从那以后,小花再也不低头,它总是抬着头,向着太阳,展露美丽的笑颜,所有的忧伤都可以被忘记,留在空气中的只有它灿烂的笑脸和甜甜的香味……
无忧花,又称为佛诞花,别名火焰花,梵名asoka,音译为阿输柯树、阿叔迦树。拉丁名:Saraca chinensis,科名:苏木科,属名,无忧花属。产地分布:云南东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
虽然无忧花早开晚谢,花期短暂,但枝蔓上布满的花蕾在老花凋谢后接着又会次第开放和长出新蕾,有死有生,生生不息。所以,无忧花在泰国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视生死如常,无忧无虑,给游客和观赏者一种新奇的视觉享受和人生启迪。
佛教植物身上附会着许多神话,带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大约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境内),有一个迦毗罗卫王国。国王净饭王和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一天晚上,睡梦中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闯入腹中——王后怀孕了。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笼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惊动了胎气,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所以,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几乎都建得有寺庙,而几乎每个寺庙周围都种得有无忧花。
印度教也认为无忧树是圣树,如爱神卡玛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无忧树做成,人们都相信这种树能消除悲伤,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在美丽的花儿上面,长此以往,人们在看花时,就有了感觉。有了佛教传说,无忧花对观者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六、荷花
荷花是通称,大众化的,莲花是宗教之名,带宗教意义的。
莲,又称荷,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人称荷花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七、曼陀罗花
曼陀罗原产于印度,它是茄科的一年生草本花卉(Datura stramonium),英文名称叫thorn apple(带刺的苹果),它的名称是由梵语音译而来,意思是“悦意花”,别名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科属是茄科曼陀罗属。全株光滑,株高1— 2m,茎直立、粗壮,主茎常木质化。叶宽卵形,边缘有规则波状浅裂,基部常歪斜。花单生叶腋,花冠漏斗形,长7-10cm,筒部淡绿色,上部白色;花冠带紫色晕者,为紫花曼陀罗。花期夏、秋季。播种法繁殖。曼陀罗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美丽,宜作背景材料或用于野趣园。同属植物约16种,常见栽培的还有香花曼陀罗(D.inoxia);红花曼陀罗(D.Sanguinen);白花曼陀罗(D.me-tel)等。有毒,但也可做药。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
曼陀罗花与佛教发生联系,也是必然的,她芬芳,圣洁,花朵美丽,极乐世界里就应该有这样的花儿,象征着无欲无痛的圆满。
八、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谁能想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呢?一支江南民歌究竟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有何内在联系?中国音乐界的专家们历经多时研究探讨和实地观摩演奏,揭开了《茉莉花》的“身世”。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镂金的茉莉花。按佛教习俗,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汉代以后,我国南方才有类似做法。
史料记载:中国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域外的茉莉花也传入了五台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便传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调清逸、流畅动听,脍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众的喜欢。之后又经人加工,渐渐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其实,古代的诗人早已经传达出茉莉花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比如,宋朝王十朋的《茉莉》诗曰:“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看来,茉莉花的馥郁芬芳是一种很好的清凉剂,能够使人远离权力、名利的诱惑,保持头脑的清醒。再如,蒋延桂诗曰:“名字惟应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茉莉充当了文化传播大使的角色,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九、忍冬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林•麦卡洛有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荆棘鸟》,题目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南半球有一种鸟,它的歌声比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好动听,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长满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进自己的肉体,才能够歌唱。从离开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寻找荆棘树的旅程,找到了,它就落下来,而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它的身体被锋利的荆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开始了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它的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荆棘鸟的血流尽了,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
悲壮惨烈的鸟儿,如同凤凰涅涅槃,浴火重生。相比较而言,植物则安静的多。
有一种植物,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灵魂不死,轮回永生,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它就是忍冬。
忍冬是忍冬科植物,直立或缠绕灌木,常绿藤本,茎向右缠绕,攀缘上升,具有忧郁又惹人怜爱的姿态。花双生于叶腋,花冠白色(有时淡红色),凋落前变为黄色,故又称“金银花”。金银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药,凉散风热,是因为它能够越冬而不死吗?我以为,它的“心”不热、不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故能逃过风霜雨雪严相逼的劫难。
忍冬常生于路边篱笆上,山坡的灌木中。春夏开花,富含香气,为色、香兼备的观赏花木,适宜庭院附近、草坪边缘、园路两侧和假山前后点缀。忍冬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力顽强。我想,这也是佛家看好忍冬的原因吧。
忍冬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莲花纹和忍冬纹(也称卷草纹)成为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纹样,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雕刻和刺绣等艺术品的装饰上,而佛像上更少不了忍冬纹。可以看出,那时佛教艺术对装饰题材的重要影响。
忍冬真的能够不死吗?
人的生命究竟像忍冬这样好呢?还是像荆棘鸟这般好呢?我这个俗人,真的无法超脱生死。
十、银杏
银杏高大长寿,因生长缓慢,木质则细腻,而且银杏树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传说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京口记》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泰山记》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我觉得古代的僧侣就是植物学家、园艺专家,让我们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木。在青岛地区流传一首诗“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崂)山风气古来殊,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青岛市区及崂山,银杏颇多,与这风气有关。
银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经”。银杏也是一本“诗经”。
银杏小小的树叶,典雅而美丽,有着长长的叶柄和犹如打开的小折扇似的叶片,如果将叶柄与叶片平面成直角折一下,就好象一只步履蹒跚的鸭脚,因此古人给银杏起了了个形象的名字,“鸭脚树”或“鸭掌树”。银杏叶不易被虫蛀和染病,拾几枚金黄色的银杏叶夹在书本中,就是一枚枚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银杏叶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北宋词人梅尧臣《酬永叔谢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欧阳修收到梅尧臣寄赠的鸭脚(银杏叶),感而赋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就是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来历,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僧人参禅的顿悟,原来,这里所讲的鹅毛,就是银杏树叶!君子之交淡若水,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