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缘聚武夷 茶和天下——儒释道泰斗武夷论茶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雄 裴礼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缘聚武夷 茶和天下——儒释道泰斗武夷论茶

  张雄 裴礼辉

  武夷山——中国千古文化名山之一。因其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的喜爱,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三家”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而儒释道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在2009年年底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上,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教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和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齐聚武夷,以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从儒释道与武夷山的渊源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茶和天下”的思想文化。

  儒释道泰斗齐聚武夷,因之于他们同武夷岩茶的历史缘分,因之于武夷岩茶的文化内质。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武夷岩茶从出世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与儒释道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缘分:三界泰斗齐聚武夷山

  自唐以来,儒释道和平共处,共住一山,弘扬各自的文化。直至今日,儒释道在武夷山仍然各美其美,共同构建着中国文化,构建着武夷茶文化。

  汤一介、一诚和任法融品茗论述儒释道在武夷山留下的佳话: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扣冰古佛于武夷山参悟佛法,在天心永乐禅寺坐禅开悟;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武夷山止止庵修炼,成就道教第十六洞天福地。

  “儒家和武夷山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从宋朝以后,儒学的一些大师都在武夷山呆过,从杨时到朱熹,都在武夷山做过讲学,因此武夷山是儒家的圣地,和理学有着密切关系。”汤一介讲述着儒家与武夷山的关系,他说,称武夷山为”理学之窟”毫不为过。“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生活50年,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并潜心著述,写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书集注》。他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而且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僧人居于武夷的山水之中,远离尘世,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一诚法师讲述了佛教和武夷山的缘分。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岩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教的自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f山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任法融在谈及道教与武夷山的关系时,很自豪地说:“道教与武夷山的缘分可能比儒教和佛教都深。道教徒从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天开始,就重视发现和挖掘产于自然的茶所具有的养生作用。宋代的白玉蟾是内丹学派创始人之一,其思想的产生和完成都是在武夷山。”

  在武夷山儒释道中,道教占主导地位。道教称天下有“十六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冲佑观、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桃源洞内岩壁上,还雕刻着巨大的老子像,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因秀丽的山水,更因这种”三教”同山与武夷岩茶不可分割的情缘,让各处一方的三位老人在武夷山相聚。

  文化:茶所以能“和天下”

  古语云:仙山出仙人,仙人种仙茶。汤一介教授、一诚法师、任法融道长均认为,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和谐融合的结果,是以茶为载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是中国和谐文化的象征。

  “和、静”是儒释道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在他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理想的崇高精神境界。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教就能“顿悟”成佛,道教就能得道成仙。儒释道推崇的“和、静”,恰与茶的禀性“蕴和、寓静”相一致。因此,茶便与儒释道结下不解之缘。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王鲁湘在主持访谈时说: “这一次的聚会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缘,一种很深很深的缘份;再一个就是和,这个词以茶为载体。印象中的茶,有说茶禅合一的,更多人的看法是茶可以去病延年。而现在,茶和儒释道三家思想相融合之后,升华到一个极高境界:茶和天下。为什么能和?怎么和?”

  汤一介回答:“《易经》中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说,天的变化是无穷的,是不断发展的,每个事物包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一个合适的地位,在这个地位上,他一定要保持祥和的心态,不要一边高一边低,一切就能顺利。喝茶,有助于让人产生希望,一切事物都能在他合适的地位,顺顺利利地发展。茶能起到这样非常美满的作用。”“中和”美学思想贯穿整个中国茶道,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三是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任法融也表示:喝茶是中国人的好礼节,接待客人时,先奉上一杯茶,能够让来客心平气和。道教崇尚清静无为,于自然恬淡中求得生命的延续与超越。而茶契合自然,采天地之灵气,茶性俭而清和、自然淳朴,道教认为长期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除却污浊之气,又可修心养性,有助于修炼。中国文人在品茶时寄情山水、忘情山水,亲近自然的倾向都与道教崇尚自然的理念有着莫大的联系。而且在茶事上求真、求自然的原则,也受到道家“返璞归真”理念的影响。

  一诚法师说:“喝茶人能心静平淡,平和,就不争吵,不争吵就无战争,天下就和平。”茶的“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辅。佛教中人通过喝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历程上,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自心本来清净。元代了庵清欲禅师{痴绝翁所赓白云端祖山居谒忠藏主求和)也曾诗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茶与禅相互辉映,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与儒释道结合,茶形成文化园中一朵奇葩。道即人道,促进人与社会的和静,人与人的和乐;道亦禅悟之道;道又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具备了在和平时代广为普及的魅力。

  如今,武夷山已逐渐从悠久的历史之中走出来,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提升品牌,拓展规模,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但是,如何能让“和天下”的茶,成为“天下喝”的茶,还需要充分挖掘武夷“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武夷”茶文化”精神核心理念。

  延续老传统,演绎新角色,2010年中国名茶十大品牌将齐上“世博”;放下单一种,呈现百千种,中国茶市无限风光更在“钱景”!届时,“武夷岩茶”将红袍加身,在袅袅茶烟、氤氲醇香中扮演着中国茶在世界“茶文化”大片中的新角色。

  (作者分别为南平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闽北日报》社记者)

  《福建宗教》2010年第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