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善公益怎样践行菩萨道?
慈善是指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慈善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帮助,而且还涵盖精神层面的关怀。佛教慈善作为社会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充分的佛教理论来源。自古以来,佛教慈善在对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佛教慈善的最好实践者。下面笔者就对佛教慈善的理论来源与实践作简要的论述。
佛教慈善是佛教思想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慈善有其充足的理论来源。首先,佛教慈悲度世理念是佛教慈善的理论来源。《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中,慈心观及悲心观,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其次,佛教的报恩思想是佛教慈善的又一理论来源。佛教认为,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众生均予我有恩,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四恩,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佛教认为佛子若能至诚恳切地报效四恩,就是慈善的最好表现。再次,佛教的布施精神是佛教慈善的理论基础。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六度之首,是由凡人圣,到达涅盘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还是财施,都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第四,佛教的福田思想是佛教慈善的理论依据。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经论上一般称之为八福田,即造旷路美井、水路桥梁、平治险路、孝事父母、供养沙门、供养病人、救济苦厄、设无遮大会等。
对于佛教的慈善思想,许多佛教经典中都有论述。如《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 “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贤首法藏大师在《梵网戒本疏》中开示佛教福利事业为八福田,即“一造旷路美井,二水路架桥,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大会。”这些都是开展佛教慈善思想的理论依据。
除了佛教基本理论对佛教慈善的推崇之外,历代高僧大德都对佛教慈善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如现代高僧印光大师说:“人生在世先须以利人为心,汝之寡姨孀娣孤侄等可怜可悯。正是汝培植福田处,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大乘菩萨道的根本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菩萨道精神就是最大的慈善。
对于佛教慈善思想的实践,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中彻底解决众生生死问题;阿弥陀佛发四十大愿,愿愿都以悲心救度众生;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为众生除病消灾,同登东方琉璃净土;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发愿众生如遇到水火刀兵的劫难,若诚心念诵其名号,观音菩萨就会闻其音声前往救度,遇险者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地藏王菩萨发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诸佛菩萨对佛教慈善的践行不仅是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来解决众生之危难,而且还能够做到宁舍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最究竟的佛教慈善事业!
古往今来的祖师大德都是佛教慈善思想的继承和传播者。1941年广东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非常多,由于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之际,无人出面解决饥民温饱问题,此时虚云老和尚将十方善信供养的20多万钱全部用来赈济灾民。
现代高僧圆瑛大师把佛教慈善事业看作是弘法利生的重要部分,大师除了到处讲经说法,以法布施外,也非常重视佛教慈善事业,实行财、法二施并重。民国初年,圆瑛大师初任宁波佛教协会会长时,创立僧、民二校,僧校用来教育出家青年、民校用来免费教育贫寒子弟。1923年在南洋讲经时,遇到新加坡转道、转物两位大德,三人共同发愿,重兴泉州大开元寺,并创办开元慈儿院,以收容失去父母的孤儿,学科依照普通学校教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全部免费,亦教亦养,1925年慈儿院正式成立,1926年为筹集慈儿院资金,圆瑛大师再次远渡南洋群岛讲经,筹得巨额资金,使慈儿院得以维持发展,慈儿院从筹建到建国之初,将近30年的岁月,收容和教育的孤儿数以千计,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材。1937年10月圆瑛大师带其弟子明阳法师到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马六甲等地,吁请当地华侨组织成立“华侨筹款救国委员会”,并借讲经的机会积极宣扬筹款救国,倡导“一元钱救国运动”,得到了广大爱国侨胞的支持,大家踊跃捐款,募得了相当的款项,汇回祖国,以作为佛教医院、佛教收容所的经费。
现代天台高僧静权法师由于从小受佛教思想熏陶,因而在未出家时就乐善好施,喜欢为别人排忧解难。青年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继承家产12亩土地,他将5亩捐给母校扩建校舍,使地处山区的儿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又将5亩变卖银元500元,加上家中的资金,独资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从而消除了雨季水涨之际过往行人溺水之险。佘下2亩交给侄辈经营,自己只身空手另谋生路。一次邻近的两个村庄,为了一片山林争执不休,从对骂、打架发展到双方聚众持枪,策划大规模械斗,法师闻讯前往,竭尽全力开导双方,使之分清利害得失,终于化戾气为祥和,免除了一场不应有的武斗流血事件,使山林纠纷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当地人称颂法师为“活菩萨”。 宗教政策落实以来,佛教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当发生天灾人祸和瘟疫流行的危急时刻,都会有佛教信徒勇往直前的身影。他们不仅为灾区人们捐款捐物,而且还问病予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度过难关。仅就玉佛寺而言,寺院一直秉承为社会分忧、为困难群体造福的理念,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2004年觉群大楼成立之际,捐赠1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的助学;2005年1月捐赠50万元成立了“觉群慈善专项基金”,帮助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且生活上遇到困难的老同志;2007年2月2日,玉佛寺还向市红十字会捐赠了20万元善款和200条棉被,以帮助遭受雪灾地区的人民度过难关。自1994年来,无论是面对国内的洪涝、地震、雪灾和“非典”,还是国际上印度洋的“海啸”,以及社会上遇到困难的各种群体,玉佛寺都会尽己所能,奉献一份爱心。
全国各地佛教寺院不仅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工作。而且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寺院成立了佛教慈善机构,专门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众所周知的有:台湾证严法师的佛教慈济功德会、厦门南普陀的慈善基金会、苏州寒山寺的慈善超市等。这几家慈善机构都是由出家人主办的,且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佛教内外众多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扬。
佛教慈善是践行佛教菩萨道精神具体表现,也是佛教信徒修证佛法的必要步骤,相信随着佛教事业繁荣兴盛,佛教慈善事业将会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