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乐天知命自得其乐
河边废弃的小船
应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协会的邀请,我们组成三人工作小组赴印度访问,在新德里与该协会签定交流合作协议书;访问曾与我市签定友好合作备忘录的班加罗尔市,商讨两市合作的具体内容;拜访加尔各答商会和总部设在孟买的印度商人协会,向两个商会会员介绍我们这个城市的情况;也到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斋浦尔和阿格拉观光。
此次南亚之行让我感受了多层面的印度: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快速的进步、既能保持传统又有现代风貌、既有绚丽的色彩也有灰暗的图景、既有民风的友善淳朴也有对我防范戒备心理。但是,汇总所有的印象,我觉得在印度人民中间,已经凝聚了浓烈的对华友好的情愫,如果印度的政治家能从历史的纠葛中摆脱出来,也不要让遏制中国的心理持续发酵,中印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将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友好与戒备
我们乘香港飞孟买的航班当晚到达印度的“上海”——孟买。那时春节刚过,我们从枝叶萧条的中国北方来到已经温暖如夏的印度南部,身上还穿着风衣、防寒服,这让我们一进入机场大厅就觉得闷热难耐,而大厅里办理手续的印度人都已是夏天的装束,相形之下更让我们觉得躁热。
不过,很快,友好的印度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如同拂面春风般的清凉。那时,排队等候出机场的乘客排起长队,因为办理手续的柜台距离远,大厅里又有廊柱,我们看不清柜台上区分内外旅客标牌上的文字,也懒得到前面去辩识,顺势就站到了印度国内乘客的行列后面。我们身后的几位印度乘客看到我们拿着印有中国国徽的护照,立即友好地向我们示意,应该在入境的外国人行列等候。虽然只是几个友好的手势和眼神,但是,当我们在队列里正在默想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印度?那场战争在印度人心中刻下的印痕此时已经淡化了吗?此时印度人的举动无疑给我们一种鼓舞!
在印度访问期间,我们切身感受了印度人民对我们的友好情谊。在孟买商会和加尔各答商会,有几十位客商参加和我们的见面会,他们提出的几十个问题都是着眼于具体的经贸合作内容的,如我们这里某某项目有很好的合作前景,贵方能否来投资?我们到中国访问,能不能解决吃素食的问题?我希望和中国的画家交流能否帮助联络?更多的是表达愿望:我们两个国家团结起来没有哪个国家敢欺侮我们!座谈会上没有人提出刁钻的问题。
那时,我坐在前面的主席台上,看到身旁和台下印度人那样热情专注的目光和友好的语调,我回答问题时心里常常会激动不已!在班加罗尔,市政府重视这次会见,有十四个市政委员会的官员和我们见面交流合作意向。
中国人的生产的商品物美价廉也是印度人对我们抱有好感的原因。车上的司机告诉我们,现在中国商品越来越多了,让印度人大惑不解的是,中国人是怎样生产出这样既便宜又精美的商品的?如买一把印度伞的钱可以买好几把更加精致的中国伞。十一月的印度灯节是相当于中国农历新年的节日,家家都要点起成排成串的灯弃旧迎新,过去印度人都是点蜡烛和油灯,如今许多地方都是用中国产的各种小灯串取代。
在游览景点,我们常常会遇到印度的游人或成队的学生,他们常常会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告诉他们来自中国,他们立即会有友好的表示浮现在脸上。特别是那些孩子们,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发自内心,没有任何雕饰。在德里,一队小学生正在胡马庸陵参观,我们在一条小径上交错,我给他们拍照,他们询问我们的国籍,听到回答“中国”时,他们一片欢呼!在班加罗尔,清晨的街道旁,一个母亲正在送七八岁的女儿上学,母亲伏下身子帮孩子整理书包,那一场景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舔犊情深。我拍下了这个镜头,母女起身后和我走的是同一个方向,这时那个小女孩仰起脸,大大方方地问我是哪里人,听说是中国人时,她又问我是中国的哪个城市,随后便友好地和我聊她所知道的中国,她所知道的北京……
在印度我们到处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中国人的友好情谊,你抓拍他们的神态,他们发现后常常是友好的一笑,有的你拍过后就不去想这个场景,可是,当你把照片洗出来时,发现片中的女子、孩子当时正在友好地向你招手!
当然,那场战争的印痕毕竟难以消磨的干干净净,与印度百姓的友好相对应,我们也感受到了印度政府对我们的戒备。在卡邦,我们和友协的朋友交谈时,陪同我们的接待人员坚持听我们谈话,这位友协的朋友严厉的斥责他,让他从我们身边离开,我对友协朋友的严厉态度大惑不解。我认为可能因为种姓不同,友协的朋友蔑视这位陪同。上车后我和陪同询问原因,潜台词里表达的是,争吵是不是因为种姓问题?他可能觉得我们认为他来自低种姓家族,竟然不顾禁忌,将他的安全工作的证件拿给我们看,这才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友协的人已经知道他的身份!由此也使我意识到,种姓在印度是一个多么关系面子的大事,竟然让人连保密原则都可以弃之不顾!
传统与现代
印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国度,在那里,建筑、服饰、舞蹈、产业鲜明地表现着这种特色。
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次大陆的印度像一个巨大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王朝上演了各种不同的剧目,所以,尽管世事变迁,星移斗转,但是,那种种不同的建筑样式依然矗立在印度的土地上,仿佛叠层石一样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形态。这里有孔雀王朝的佛教遗存;有莫卧尔王朝的辉煌建筑如泰姬陵和红堡;有英国的帝国时期建筑;也有当代建筑,如新德里的“印度门”。公路旁的里程碑也是传统样式,不是标明公里数的石碑,而是一个个一人多高如同烟囱状的砖塔。
同样是宗教祭拜场所,印度有教堂、印度教寺庙、佛教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锡克教寺庙,让你觉得仿佛在多姿多彩的宗教长廊里,体味不同教派千百年来的创造、梦想,仿佛看到无数的精魂在不同的圣像前游走。
印度的服饰最具民族特色,男子已较多现代的西装革履,但是印度妇女几乎是清一色的传统服装——纱丽。其色彩和日本的和服一样绚丽,但是与和服不同的是,和服是一件真正的衣服;而纱丽则只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妇女穿着时,将布料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一枚别针别住。如果说和服的美妙在于表现妇女优雅的仪态,那么纱丽除了有助于表现妇女的仪态之外它还便利妇女的劳作!我在印度乘车旅行时,看到路边修路的女工、顶着柴草的农村妇女包裹在身上的都是纱丽,在原野上,当有劲风吹来的时候,穿纱丽女子长长的后摆在风中像彩旗一样随风飘荡,仿佛在赞颂生活的美好和劳作的可贵!而在豪华的酒店里,参加聚会的女子穿着簇新闪亮的纱丽鱼贯进出,又与和服一样彰显女子的高贵、雍容和美丽!
印度人也跳现代舞蹈,但是,融入印度人血液的还是印度舞的舞姿和旋律。在加尔各答,有泰戈尔的故居,那里的故居展示陈列泰戈尔的遗物和作品草稿,是一座纪念馆,而旁边的另一座楼房则是泰戈尔大学所在地,我们参观故居的时候,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在练习印度舞,那节奏鲜明、旋转有力、舞姿多样、配乐优美的舞蹈让观舞者不愿离去。在印度的电视节目里,尽是大段大段的印度歌舞,而印度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大段的印度舞蹈占据画面,可印度观众总是乐此不疲。
印度的产业更是现代与传统相交织。海德拉巴和我们访问的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这两个城市的软件业和制药业的产业规模和先进程度世界闻名。而在印度大陆,传统产业也依然保留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买的千人洗衣场。这是英国统治时期为了解决孟买用水难、洗衣难问题修建的洗衣场,洗衣场建成时,总共有800多个水池,可容纳千人同时洗衣。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手工清洗、露天晾晒衣物的传统习俗和当初的洗衣规模。今天的洗衣者是祖传的,可能祖上几代人的生命都消融在洗衣的污水里了!而他们的身后还将有几代人会继续在洗衣场劳作! 绚丽与灰暗
在印度旅行,你随时会感受到绚丽与灰暗的对比。
我们常常是晚上飞到不同的城市: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德里,除了首都德里,每一站从机场驶入市区公路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片灰暗的景象,仿佛是在看一张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暗淡的街灯、道路旁低矮的窝棚、路边随处丢弃的垃圾、坑坑洼洼的道路、道路上拥挤的车辆和漫无目的闲逛的人流。路上行驶的出租车都是小个的黄甲壳,首都德里竟然都是小小的机动三轮车。可是,当汽车一驶入喜来登凯悦等五星级宾馆区,则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必进入宾馆,仅是宾馆前那片耀眼的灯光、开阔整洁的广场就已经铺陈出一片绚丽景象,将那无边的灰暗抛到一边!而宾馆里那进出的人流,那如彤云般光鲜艳丽的纱丽包裹的女子,则让你恍若进入仙境。
由于印度教对行乞的宽容,人们不把行乞当作羞人之事,所以,你在印度旅行随时会遇到向你讨要之人,他们衣衫褴褛,有的妇女怀抱婴儿,这些乞丐可能不懂英语也不识文字,他们嘴上嘟哝着,最明白的表示是用三个手指向嘴唇触动,宣示着讨口饭吃的含义。乞丐最密集处当属路口,当汽车停在那里等路灯变换时,立时就会涌来不少讨要者,让你应接不暇。
可是当你到了富人区,特别是在孟买的海滨大道,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现代都市景象。宽阔的道路,蔚蓝的海面,海岸线两侧林立的高楼的轮廓线,路上驶过的豪华轿车和路上走过的衣冠楚楚的行人,让你觉得与发达国家的景象没有二致。
印度虽然不乏灰暗的图景,但是,印度人如同对音乐和舞蹈有那种天然的感悟力,他们对色彩也是如此的敏感,所以在印度你感觉见得最多的还是一幅幅彩色图片!
这种多彩表现在建筑上
我很少听到一座城市完全用一个色彩统一起来,但是在印度就有这样色彩统一的城市。据说在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就有四座:土黄色的杰塞梅尔、靛蓝色的焦特布尔、灰白色的乌代布尔和粉红色的斋浦尔。此次我去了斋浦尔,那种全城单一的粉红色的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汽车驶过这个小城镇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一片昏黄的落日余辉映照在城里的每一块城砖上,每一个店铺的墙面上,配合着街道上那慢悠悠驶过的骆驼车和在街上闲逛的印度神牛、街区上喧嚣着的市声,一个独具特色的古城就立体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种多彩也表现在人们服饰的搭配上。不论在印度的城市还是乡村,让人称奇的是我很少见到两个并排行走的妇女身着同样色彩的服装,不论母女、姐妹、朋友,她们走出家门前仿佛约好了似的,色彩总是既不一样又相对和谐,让你觉得每个印度人都是色彩调配大师!
而更难忘的是生活中的多彩。在乘车行驶的路上因为不便停车无法拍摄,有三个画面让我难忘,这些画面表现了印度人生活中的色彩。第一个画面:路旁两个农妇赶着一群牛,她们身着色彩不同的纱丽,头上顶着包裹着的柴草,正慢慢地往回家的路上走,那个画面是如此的恬静;第二个画面:几个农妇也是身着不同色彩的纱丽,正在路旁的井边洗衣,阳光映照在她们的身上,她们有的低头洗衣,有的站立起来拧衣,画面错落有致,太阳的光斑闪闪烁烁,也是一幅悠然的乡居生活图;第三幅画面:三个年轻的姑娘,同样身穿色彩不同的纱丽,站在路旁,头上各自顶着一个奶罐,三个人的距离相等,光照一样。从这些画面中让人感到,印度农村妇女的劳作是辛苦的,可她们从平淡的劳作中又体味到无尽的欢乐!
这也就是当今印度人的性格:乐天知命,自得其乐!
而这样的民族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