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伯利恒星”之谜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圣诞的歌声响起之时,所有的圣诞树顶都亮起了一颗星,这颗星代表着什么呢?因为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所以这颗星由耶稣的诞生地而命名为“伯利恒星”。长期以来,伯利恒星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伯利恒星究竟是颗什么样的星呢?自古以来有很多说法。在《马太福音》等宗教书中,伯利恒星是与耶稣一起诞生的,这颗星就是耶稣。然而,科学家则认为,伯利恒星是一种天文现象。   那么,人们为什么将伯利桓星与耶稣的诞生日联系在一起呢?耶稣诞生之日,发生过什么样的天文事件呢?圣经上并没有耶稣诞生的确切日期,早先教会曾有3月28日、4月2日、4月19日、5月20日等推测。直到公元354年,罗马教会才将耶稣诞生日定于12月25日,从这点看伯利恒星不应当限定在12月25日出现。天文学家由此更认为伯利恒星只是宇宙间星体,被牵强地扯到了耶稣身上。   有人认为伯利恒星就是金星。圣诞卡上最有代表性的构图,是东方博士骑着骆驼仰望着远方的明星,颗在而亮的星最容易让人联想到傍晚的明星棗金星。但是金星每隔不到两年,就会出现在相同的位,古人应该知道这不是特异现象。也有人认为伯利恒星可能是流星。的确流星具备那种瞬间即逝的特性,而且非常明亮,但是,流星最短时仅持续1秒,很难想像它是给博士指路而持续可见的伯利恒星。意大利画家乔托所画的“三博士礼拜”的背景,在耶稣诞生的畜棚屋顶上,有一颗拖着红色尾巴的彗。该画绘于1305年左右,在之前的1302年,哈雷彗星曾出现过。乔托画的星可能源自对哈雷彗星的记忆。以行星运动律闻名的开普勒曾认为是超新星的出现造就了伯利恒星。超新星、新星是星球发生大爆炸而突然发亮的现象。当时的天文学家认为,超新星大约以300年的周期增光一次,经计算,耶稣诞生应适逢超新星增光期。   但是根据现代天文学,超新星并不会增光。开普勒的伯利恒星是超新星之说也就站不住脚了。之后,又人提出,伯利恒星是双星,是木星和土星的会合。会合指的是天体于南北方向接近并列。这种并列在一年之内连续发生3次,称“三连会合”。这种会合,59年才发生一次,而且离地球最近,会合时看起来很亮,且相当明显。开普勒自1603年观测到木星与土星的会合后开始思索、计算、结果发现,木星与土星的3连会合曾发生于公元前7年的5、10、12月,出现在双鱼座。这与最早和后来定下的耶稣的诞生日5月和12月吻合,而且与耶稣实际诞生于公无前7?年吻合。因为马太福音上所载的东方博士是看到新星升起后于公元前7年去巴勒斯坦看望耶稣的时间也吻合。   近年来,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哈弗瑞兹,综合了上述各家的说法,提出:马太福音上的东方博士于公元前7年看到木星与土星的3连会合,认为巴勒斯坦可能发生了大事而留意,翌年竞发现木星、土星、火星聚集在一点。加上公元前5年的春天,摩羯座出现陌生的星星,东方博士下决心启程前往巴勒斯坦一看究竟。马太福音中的耶稣诞生的故事带有明显的占星术的色彩。但是公元前7∽5年,天空中出现过一颗明亮的新星应当是真的。   如果伯利恒星是前面提到的几种天文现象的话,那么在耶稣诞生之前,这些天文现象就存在了。但在东方博士说起之前,并没有人知道伯利恒星。看来长期争论的伯利恒星之谜还将继续急诊下去。科学家的目的是赋予其科学的含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