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道德经》与和谐人生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3日
来源:中和道人的博客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就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道就是你那永恒不变的原始本心;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不是学问,道也不是哲学,更不是宗教。道是彻底地反对迷信的,你只要有一丝毫的迷信,你永远也是不可能见道的。其实得道见性是很简单的事,息心灭念即成。《道德经》整个篇幅都大放其“和谐社会”和“和谐人生”的光芒。这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道德经》告诉我们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并教导我们怎样去恢复它。

  要谈《道德经》与人生的关系,必须先从经名说起。何谓道?何谓德?何谓经?本来老子所留下的五千言无名,正如开篇第一句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乃清净心,未始有封啊,安什么名!《道德经》乃西汉一个叫河上丈人的注释者所安的名,老子的文本来未始有封,一下变成以为有封了。既然已经有了名两千多年了,我们就姑且用这个名吧。这个经名是何意思呢?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两千多年来,世人一直都在用儒家概念的道德理论沿袭和传承着,认为这是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殊不知从西汉的河上丈人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思维认识引邪了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道是离心意识的,你一动念,一有了思维就不是道了,你如果有过道的体念,自然就会明白。佛教禅宗在对道的阐述中说:“开口即错,动念即拐。”道是言语道断的,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动念头去思维、去议论的。所以,儒家理论的道德概念是不可以用来注释《老子》中的“道”与“德”的。因为儒家学说是世间学问,属世间法,而这《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出世的,属出世法,两不相挨。可以说,没有亲身体念过“道”的,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是不懂“道”的。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属于世间的一切法门。当然,竟管这样,我们的先圣古德们悲愍众生,在“不言之教”的基础上开辟了假借、寓言、譬喻来开导后人。“道”和“德”就是上古之人假借这两个字来代表譬喻所要代表的那个无形无相,不可见也不可触摸,而且想都不能去想的、既虚无而又真实、永恒、实在的如是“这个 ”。具有大悲心的佛教,为了芸芸众生,为了方便,建立了权实之分。实就是实像,也就是真相,真道;权则是权且、方便、借用、假比。此篇《道德经》,包括《庄子》,甚至那浩瀚的佛经,都是权且借用这些文字,为了方便,把“道”从无量个角度来譬喻比方给世人,启发世人开悟。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开创的“不言之教”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已失传,所幸的是古印度佛教的“不言之教”却在中国生根开花,被传承下来,这就是中国佛教的禅宗。那言语道断、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的、让你直见本性、见性成佛的“不言之教”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传承和保存着,这真乃人类之幸啊!可惜现在世人的心太杂乱,我见太重,根性太低,要了解“道”之真相,还得先暂且借用这些文字、语言来启蒙启蒙,还得先读读佛经,读读注释正确的《道德经》、《庄子》为好。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何为道?何为德?何为经?经者,圣人之语也。佛家是这么解释的。那什么是道呢?道虽然不能用语言来回答,但方便、权且、譬喻是可以的,就象古人用“道”字来代替一样,我现在不妨直说:道就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道就是你那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从来也不会离你而去的、永恒不变的原始本心。佛家称本性,明心见性的性,也叫清净心、佛、如来、本觉、本尊、法身、禅。你的本来面目原本就是道,由于受世间万物的牵引,原本清净寂灭的道体本性便有了万物之象,心开始动了,本来无为的原始本心便成了随世间万物而动的思维和世俗欲念、观点和知见。无为成了有为,本来清净不灭的道体却随世间万物的生灭而生灭。出世便成了入世,道就这样消失不存了。道实际上就是你自己那原始未动,没有被染污的本心、本性。除了你自己这原始本心之外,外面没有道。佛家有句话:“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此句出自于《观无量寿经》。所以,道就是心,心就是道,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道不是学问,道也不是哲学,更不是宗教。因为道是非主观意识的,道也非客观意识的;道是非形象思维的,也非逻辑思维的。道是离心意识的,道是非离心意识的,道是非起心动念的,道是非非起心动念的。如何是道?怎样才是我们的本性?你有道的体念,你明心见性了,就自然明白。其实得道见性是很简单的事,息心灭念即成。佛家有句话形容得很好:暗室虽有千年不见阳光,要想使它光明起来也很简单,打开窗户即成。但我们修道不要修错了对象,迷信外面有什么道,心向外求,而不去修心,不从心上下功夫,息灭心中的妄念,心有求却终不可得啊。迷信是得道的最大障碍,道是彻底地反对迷信的,因为你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迷信,你永远也是不可能得道的。道究竟在哪里?道就在你开口闭口之间,你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伸胳膊伸腿,哈欠挠痒,无时不在道中,无时不是与道为伴,因为你自己的根本,你的本性就是道嘛,只因你自己念头不断思维频频,你已自己不认识自己了。好比你睁大眼睛到处去看、到处去寻找你的眼睛在哪儿一样。道就是你自己,离开你自己外面没有道。道就是你自己原始未动的、从来不会改变的根本之心,离开这个心,外面没有道。这心当然不是指心脏器官这个心。我们的心本来是道,由于我们的心早已不清净了,早已不是原始本心那个清净无为的道体状态,它已被各种知见、欲念、或是或非、分别执着染污了。你现在的心,念头不断生起,思维象野马一样狂奔不息,甚至连夜晚睡觉也因梦而思绪不止。如果你的心一旦能够寂静下来,心真的清净了,那么你的原始本心——道便又恢复了。所以佛家有句话叫:“有念是凡夫,无念是圣人。”就看你有没有清净心。佛家常常对弟子开示说:“小人冤枉是小人,圣人乐得成圣人。”心都是一样,世人干吗去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古来的智者明白这点,乐得个心里清净无为,安祥省心,清闲无意地落一个天人合一、与道同体的圣人作作,何乐而不为!这就是道,道就这么简单,道并不远离于你,人人都一样,你的本来就是道啊!修道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准确,说修道不如说恢复道,道本身是不用修的,因为修是世间有为法;说恢复道也不准确,因为恢复也是念头,不如息心无为,守心灭念就行了,这样就步入正行了。道就是这样,清净心就是这样恢复的。

  我们再来说说“德”。《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意思是说德是道的载体。实际上德和道是一体的两种说法。道是体,德是相,无为是用,三者构成体相用之三位一体的关系。比如太阳本体为道,它的光热它的整个内外部的能量、质量,以及它的形体,甚至功用,对宇宙太空的作用,对地球万物生灵的影响就是德。道和德是一个体的两种不同用法和不同名称,无为是道和德的体现。道和德乃是一体的,德者德能,有道即有德,失道及失德;有德即有道,道是清净心,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清净心的人才能是有德之人。所以古时候的修行人称得道之人为大德,而没有得道之人是不配称德的。凡得道之人,他的智慧德能一并具有,最起码他的见惑和思惑断了,在这世间再也没有什么见思烦恼来障碍他了。这就是德的体现,这就是道德。那么这部《道德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呢?《道德经》五千言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心”字,这就是我们的原始本心,每位众生的本来面目。《道德经》从各个不同角度讲“心”,从各种不同的处境、心态、地位、境界讲如何处心,讲如何保持住原始本心的清净无为的本来状态,没有一个字离开过心而言它。《道德经》同佛教的《心经》、《金刚经》一样,它是中国版的《心经》,老子版的《金刚经》。再加上庄子版的《心经》、《金刚经》,如《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三者可谓异曲同工矣。毫无疑问,佛道两家的顶尖人物在道的问题上同论一事,同叙一理,没有什么可分别的。伟哉!善哉!中国佛教在唐代以前用《楞伽经》来证道,你说你明心见性了,你看得懂《楞伽经》吗?若看不懂,那么你没有见性。其实《心经》也是用来证道的,你说你见道了,那么你见道时的境界与《心经》上描写的一致吗?若不一致,那么你没有见道。现在这篇《道德经》也可用来证道,你说你得道了,那么你看得懂《道德经》吗?你懂“不言之教”吗?你会“不言之教”吗?若不懂不会,你就没有得道。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也是一样,若你真正见了性,那么你的见惑和思惑就断了,看经书就没有了障碍。不管是《楞伽经》、《金刚经》、《心经》也好,还是《道德经》、《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也好,都不在话下,你可以成为一个大通家。因为你见了性,体验了道,观照到了原始本心,一模一样,有什么看不懂的。

  既然《道德经》从头到尾全部都在讲我们自己的这个心,那么《道德经》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无念无为无相无我,祥和安宁。然而却随着世俗流转,以至到了物欲横流,知见如山的今天,我们的心早已变得丑陋不堪。好在老子给我们留下了这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在经中苦口婆心地指导我们如何恢复其本来面目,如何复原其和谐安祥的无为大道,如何把握好和谐人生。《道德经》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等。无处不显示出我们本性的祥和安宁、与世无争、随顺自然、清净无为的至善境地,甚至整个篇幅都大放其和谐人生的智慧光芒。如果我们世人都照《道德经》那样恢复其清净心,把握住无为大道的和谐人生,人人便都是圣人,那世间还有什么是非、争斗、战争和仇恨,人与人之间都互相把好处让给别人,人人都随顺大众,随顺众生,人人都以无为之清净心而无不为世间一切随缘而来之事,而不求回报,不争所利。这样的社会是什么社会!人人都是大智慧者,人人都是诸上善人,这是何等的和谐社会,何等的和谐人生!其实《道德经》所描写的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这样,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应该是最和谐的人生,社会本来就应该是最和谐的社会。《道德经》只不过把我们忘记了的本来面目告诉我们,并教我们怎样去恢复它。烦恼的人生不属于我们,和谐人生才是我们的根本境界。

   公元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和道人于成都

标签:佛教|道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