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积极发挥宗教胜迹传播和谐文化的作用——刘沛林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我国宗教的教义、教规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文化。宗教文化既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源泉。在我国,许多宗教胜迹,一般也都是重要的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宗教胜迹受其和谐文化内涵的深刻影响,不仅肩负着旅游休闲的直接功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谐文化,引人向善,慰藉心灵,淳化风气,稳定社会的间接功能。

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文化基础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合了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没有广大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的清晰界限,不但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宗教文化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庸》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礼》中说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表现出的都是一种超越一己之利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大同社会”理想。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甚至包括个人自身内部器官与功能的和谐。通常讲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庸”之道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医学辩症施治是追求人体内部的和谐。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高于人与人的和谐。佛教认为,人类只有与自然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佛教将这一认识概括为“依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周边环境是融为一体运动的。可见,儒释道有关和谐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的理念。

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是通过儒释道传承和体现的。宗教胜迹作为宗教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化体现,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播和谐文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南岳衡山为例,这里是儒释道和谐共存之地,儒释道历经千余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发展,成为和谐宗教文化的典范之地。一位中央领导同志2003 年11 月访问南岳时,曾不无感慨地说:“这就是南岳现象,现在国外有好多战争、恐怖事件,而南岳宗教界能和平共处,世界各地都要来学习南岳。”

在现代社会,并不能因为科学发达,就忽视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在社会教化中的正面作用。事实证明,正信的宗教能抚慰人心、充实精神生活,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一往平等”、“大公无私”、“忠恕体物”的精神,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和谐统一”、“与物成春”的精神,佛教思想中“万物平等”、“圆融无碍”、“平等因果”
的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认真吸取和大力弘扬的文化精神。

三、重视和发挥宗教胜迹的和谐文化传播功能

宗教胜迹不仅肩负着旅游休闲的直接功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谐文化、引人向善、慰藉心灵、淳化风气、稳定社会的间接功能,它往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给广大群众尤其是信教群众直接而深刻的和谐文化的浸润与启迪。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宗教胜迹的和谐文化传播功能。

在西方发达国家,宗教在社会和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扶贫济困、劝人向善、慰藉心灵,有助于文治教化、淳化风气、社会稳定。欧洲各国的宗教活动场所,不仅向国内的群众传播着和谐的声音,同时也吸引着无数的国际旅游者,成为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嵩山、衡山、龙虎山、武当山等地,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也源于其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对宗教文化根基深厚、在东亚地区较有影响,且长期以不同宗教与文化和谐共生为特点的南岳衡山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南岳衡山是儒释道和谐相处的典范之地,且南岳衡山又是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内的东亚儒释道文化圈的核心文化源地之一,加之南岳衡山的宗教胜迹游览在东亚地区早已享有盛誉,因此,充分挖掘南岳宗教文化的和谐资源,对于将其建设成“东亚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宗教胜迹的和谐文化传播功能,对于宗教教职人员的素质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有的宗教活动场所中的宗教教职人员研习宗教经典不深、素质良莠不齐,不能很好地向信教群众和旅游者宣传和阐释宗教教义、教规中蕴含的和谐向善的思想理念。因此,要想真正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就有必要从宗教胜迹开始,高度重视习经、讲经、释经等相关工作,从根本上发挥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作者:刘沛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