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宗教精神特质——李永虎 李光玉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功利主义与宗教精神的可能性架构

所谓宗教精神,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它是揭示万事万物的终极意义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灭亡,幸福与痛苦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终极关切,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终极性,不可超越性,无条件性,非经验性和非逻辑性四个方面。正因为宗教精神有着终极关切的特点,它建构的是一个使人的内心得到安宁,对世俗世界有无限超拔一面的特殊意义世界。

功利主义有广义、狭义的分界。广义上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功利价值、以功利为衡量事物价值尺度的价值观。狭义上的功利主义是指以边沁、穆勒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趋乐避苦是人的先天本性,衡量人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是人的痛苦与快乐的感受,是一种典型的以效果为评价标准的伦理学说。我们在此所讲的功利主义以广义上的功利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边沁、穆勒的功利主义学说某些观点。

功利主义与宗教精神架构的可能性基础之一,首要的一点就在于不能把功利主义混同于唯利主义。如果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唯利主义,那么,本文所提出的功利主义存在着宗教精神特质的观点将失去本体论基础,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唯利主义一味强调的是功利价值而否定或贬低精神价值,把功利视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一方面,它发现为对功利(包括钱财、权势等)的过分热衷和追逐,如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等;另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各种精神价值(如真、善、美,如良心、人格、理想、信仰、情谊等)的冷漠和排斥,甚至以奚落和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精神价值。唯利主义比之功利主义在涵义上有很大相类似之处,例如功利主义与唯利主义都以功利作为价值衡量的根本标准。但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外延上的差异性。“功利主义注重功利价值未必否定、排斥精神价值,未必把功利追求和功利标准唯一化。”而唯利主义是功利主义过度伸张的结果,它对精神价值持以绝对排斥的态度。我们平常由于生活的模糊性,很容易将本质上是唯利主义的现象笼统归之于功利主义,就容易使我们对功利主义的涵义产生误解,从而难以将非功利主义精神与功利主义价值观联系起来。

其次,功利主义价值观包容宗教精神特质既有功利主义价值观内在需求的现实性,又有宗教世俗化的外部条件。

对任何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功利性的现实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存在;同时也需要超功利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来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宗教生活就具有维持人的存在和社会稳定与秩序的作用。上文所提到的由于唯利主义的盛行而导致的人类精神虚无化的倾向,就是一个社会健康、有序运转的“异化”现象。当功利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走到了极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发展到了一种“癫狂”的程度时,必然导致围绕我们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功利主义的泛化、越位,也深刻说明了被韦伯称之为工具理性的不足,在当今所谓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人们一方面尽情地享受着工具理性下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丰裕充足的物质产品,另一方而却在物欲主义至上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发生了马克思称之为“异化”的现象:“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当人的物质感性生活走到了尽头,思索人类的归属和存在价值问题成为人类理性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工具理性对人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无能为力,最终导向宗教的超世俗的信仰成为人们寻求慰藉的对象。上帝并没有死去,上帝仍然存在。

在批判理性呼唤宗教信仰的复兴之际,宗教也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向世俗化方向迈进,且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广。“世俗化”一词最初具有法律意义,即把教会财产强制性地划归世俗国家政权,后来转移为文化和社会现代性的全面兴起。对于目前宗教世俗化问题,学术界对此也各抒己见,多有讨论。美国最近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对宗教世俗化问题也做出了界

定:世俗化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而脱离了宗教机构控制。特别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传统宗教被迫扬弃一些传统形式,开始关心人们的世俗需要,重视人们的世俗利益,更深地介入社会事务。宗教的“降格”,是在西方现代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为维系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不得己而采取的对策,但客观上适应了西方精神荒漠化后对精神价值与终极关怀的需求,为解决功利主义逐利有余而信仰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外部环境。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功利主义包容宗教精神特质的可能性,本质上源于同一文化价值体系中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两种价值观并存不悖的相容性。与功利主义相反的非功利主义注重非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强调精神价值对人生、社会的意义。它表现为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对人间真情的珍视和热爱。应该看到,非功利主义并不绝对排斥功利主义,因为崇尚价值并不一定要以否定功利价值为前提,其后果也并不必然贬低功利价值。功利和非功利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相容关系为功利主义包容宗教精神特质生成了可能性的空间。那种在二元对立结构中思考功利主义与宗教精神,否定宗教精神能够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发挥功用的做法,将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必要的伦理辩护与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呈现畸形态势。早在40年代,贺麟先生就指出:#由于我们不知功利主义,理应有非功利的宗教精神作基础,因此,功利主义在中国不仅未发挥其应有的良好效用,反而产生了不少流弊。所以,我们并不是要在在功利主义与宗教精神的辩证关系中间,进行二难推理式的选择,而是在于如何达到二者有机协调的统一。

二、功利主义的宗教精神特质现实性的展开

在今天,伦理道德价值的重建必须是在吸收存在于历史进程中的一切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重建,宗教伦理作为伦理精神的核心,自然成为我们汲取养料的沃土。有许多宗教的伦理原则不仅可以与世俗伦理相适应,而且对目前伦理道德的重建工作具有指向意义。功利主义学说作为目前伦理道德体系中调整的重点,在逐步走向成熟、健全之际,不能不保持与宗教价值观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精神在功利主义学说中现实性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督教博爱观念使功利主义学说具有宗教关怀。“我们常听见功利主义被指斥为无神的学说。但如果相信上帝志在增进人类的幸福,是一个真实的信仰,那么功利主义不仅不是一无神的学说,而且比别的学说更富具宗教精神。”穆勒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功利主义的实现有赖于宗教精神的依托,这种宗教精神在西方功利主义者那里指的是来源于基督教中上帝意志的博爱精神。博爱精神对于缓解因为唯利主义盛行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人性扭曲等社会现象大有助益。富具宗教关怀的博爱理念能够进入功利主义的视野,实质是把宗教原有秩序中上帝与人的纵向关系,转换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上帝的使命感顺利过渡为对社会、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利他主义的色彩下推动功利主义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作用。穆勒的功利主义学说中“行善原则”就具有这一特色,“行善原则”认为行善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救援,它不仅是对他人的救济行为,而且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不做就是不对的事情。穆勒在这里已经把行善等同于了一种义务或债务,表达出了一种按照善良意志,献身社会正义的高尚情感。毫无疑问,作为一种热情的品质,一种体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理论,西方基督教观念中宣扬的那种“博爱”精神对穆勒的功利主义学说影响深远。

(二)宗教精神的特质使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具有了神圣性,宗教对于早期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财富提供了可能性。早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宗教就赋予了人类认识世界、主宰世界的意义,人凭借着神灵之口,确立了人在自然万物中的优越地位,给人类提供了神圣的根据以管理和利用自然,以改善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其次,宗教精神的内化,使得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又拥有了神圣的使命感。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关联。新教伦理将传统天主教的退隐修道院的苦行主义转变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积极入世的苦行主义,将加尔文的“预定论”解释成了以勤奋工作为核心的天职观,使创造积累财富的世俗行为具有了神圣价值与意义,从而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根本动力。“新教的内在于世的苦行主义最先生出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却是不经意的),因为它打开了以生意为人生事业的道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宗教上最虔诚、伦理上最严谨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没有新教伦理对人的使命新认识、新规定,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只有将博爱精神贯穿功利主义学说的始终,功利主义才不会堕落为唯利主义,只有在上帝对人主宰世界地位的肯定条件下,人才有探索世界,追求财富的可能,也只是在新教伦理的鼓舞与引导之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才能由萌芽状态走向壮大,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现在的工作不是要将宗教精神作为一种新的特质引入功利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中,因为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它已经是实际存在着的,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重新拾起这种特质,它以前曾被我们严重忽视,但现在由于这种错误产生出一种让人类尴尬的局面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回过头去,重新对这种特质进行再认识,正本清源还功利主义以本来面目,功利主义道德学说可以也应当有着宗教意识形态“形而上”超拔的一面。

作者:李永虎 李光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