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及不同宗教间的融合趋向——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纵观历史,从人类文明前的蒙昧时代直至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宗教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和普遍的现象。要研究整个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生活,就必须研究宗教。在当今世界上,我们要研究其它民族的信仰和意识形态,以便去把握那些和我们自己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们的生活意义,也必须研究宗教。但宗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并非举目郎见。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教堂、仪式和宗教艺术之类的外部东西。而即使这些东西的意义,也需要我们通过那些使用这些外部东西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例如基督教给婴孩施洗的仪式,如果我们不懂得施洗对基督教徒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了解那些参加这种仪式的人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和愿望,我们又怎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施洗这种仪式呢?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宗教的历史,而且更应该懂得宗教活动的实质和内在意义。

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它已经存在着和始终存在着信仰形式的多种多样,就是同一种宗教也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是一个迷人的和激发人兴致的工作,因为这种多样化不仅对于人类丰富的宗教感情和想象、以及常常并非总是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证据,而且它也提出了某些有关宗教真理的深刻问题。

正如我们不了解科学的现状、历史和方法就去断定科学研究的范围及其本质是不聪明的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一个适当的关于宗教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就去推断有关宗教真理问题,同样是不会有结果的。那么,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个大致的分析描述,其结果也在于让读者从适当的角度来提出他们自己的聪明见解。

一、宗教的各个方面及其所包含的实际内容

仪式的方面

假如有人问我们诸如寺院、教堂之类建筑物的用处和目的,我们会大致不差地说它们是为仪式的目的服务的。宗教表达它自己部分是通过仪式,即通过崇拜、祈祷和献祭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叫做宗教的仪式的方面。关于仪式,我们有必要作一些说明。

首先,一说到仪式,我们就会联想到某种非常正规的、庄严的场面,就象东正教的圣餐仪式或大弥撒一样。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即使最简单的宗教礼拜也包含着仪式,即以某种形式的外部行动如闭目祈祷的意义去协调一种内心的愿望能够接触或进入到那无形的世界。这里,我们并不在意是否有这样一个“无形世界”存在,也不关心人们怎样解释诸如上帝的天国、涅槃境界、充满神圣力量的自然界等。但是否有这样一个无形世界存在的问题,的确构成了那些宗教信徒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方面,他们相信有。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对此问题的真实性以及类似的宗教概念作判断,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即使最简单的宗教礼拜也包含着仪式。

第二,由于仪式既包含着内部的方面又包含着外部的方面,那么后者就很有可能常常是占据优势,使仪式堕落成为机械的或俗套的程序。假如人们履行宗教仪式的动作而不带有人类意义的目的和感情,那么仪式就只是一个空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某些宗教活动被责备为“仪式主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仪式主义的这种弊病,从而就得出结论说仪式是宗教的不重要的或堕落的方面。我们不应当忘记仪式也有世俗的仪式,而且我们大家都在履行。这些仪式构成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我们用“早上好”跟人打招呼,告别时说“再见”,向旗帜致敬等。在社会生活中,这些仪式也经常同宗教仪式融为一体。如当我们说“愿上帝与您同在”的时候,它的意思不仅是要告辞某人,而且也包含了向某人祝福的意思。

第三,我们将仪式的含义扩大到有关直接对上帝或神灵的崇拜、献祭等范围以外,事实将证明这是恰当的。

瑜伽派以及类似于瑜伽的自我修行方法在印度和别的地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较高的意识境界。到了这种境界,修行的人有一种从世俗世界解脱出来达到涅槃境界的体验这种体验部分地是依靠教义,修行的人对着教义来检验自己的体验。因此,这类宗教的实质带有沉思和神秘性,它所追求的并不是上帝或神灵。又如在佛教中,崇拜与祭祀等仪式被认为是与追求涅槃大不相关。尽管如此,自我修行的方法仍旧有类似于仪式的地方如修行者履行各种各样肉体的和心理练习,以此来达到集中思想于那个彼岸的、无形的世界上。或者遏制他的感官,使其不致于陷入那日常的经验潮流之中。那么,在我们对于仪式的定义中,宗教的这一个方面也应被包括进去。因此,仪式可以划分为实用的仪式目的在于达到某种体验和神圣的仪式直接对神圣的人物,如上帝两种。有时两种仪式又被结合在一起,如在基督教神秘主义中就是这样。

如果不去涉及履行仪式的信仰环境,仪式的意义就不可理解。在大多数仪式中,祈祷是直接对一个神灵,而且有关神灵的传说也常常被用来说明某个仪礼或节日的特征。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出生、死亡、婚姻等,也常常通过叙述这些事件与神所在的世界有关,从而给它们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所有这些都可能发生在一种宗教具有任何神学或正式的教义体系之前,神学则在于企图把组织和知识的力量赋予那在传统神话和启示背后的朦胧形式中所发现的东西,通过神话、形象和故事使无形世界象征化、生动具体化,这可以适当地称为宗教的神话方面。神话的方面。

关于神话,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代神学和比较宗教学研究中,“神话”、“神话的”这些术语并非是用来指那些内容非真实性的故事。也许在通常口语中说“那是神话”同说“那是假的”是一个意思。但在关系到宗教现象的研究中,“神话”这个术语是相当中性的,它不涉及其中的故事是否真实。本来“神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故事”。我们称某事件或情节为故事,我们并不在于说它是真是假,而在于留意它讲了些什么。同样地,这里我们只关心它信仰什么。

第二,宗教中的所谓神话,不仅包括了关于上帝的故事如《创世纪》、关于神的故事、荷马的《伊利亚特》等,而且也包括了在一种传统中具有宗教意义的历史事件。例如犹太教的逾越节仪式就重演了以色列民族幼年时代所发生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他们从埃及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这一历史事件在犹太教中是作为神话起作用的。因此,在“神话的方面”这个标题下面,我们将包括一些有关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故事。同样,对这些故事是否精确地描述了历史真实,我们并不想加以讨论,我们只是说明宗教包含了这个方面。

教义的方面

要从神学中区分神话所说明的东西和象征的东西,并不容易。教义企图给予那通过神话、宗教信仰的象征语言和仪式所揭示出来的东西以系统、明白的阐述和知识的力量。自然,神学必须运用信经和神话。例如当基督教神学家必须描述化身的意义时,他必然要使用《圣经》的语言和故事。因此,要在神话的方面和我们所说的教义方面划出一条分界线,并不容易。然而在阿奎那有关创世的哲学论述同《创世纪》里的精彩故事之间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非常重要,因为世界宗教的生命力正是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在教义上的相互配合而成功地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总体图案。

伦理的方面

透过全部宗教史,我们发现宗教通常地都与伦理法典紧密相联。伦理学关心每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伦理法典控制着整个社会。很明显,人们并不总是达到了他们所主张的标准。有时在一个特别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所积极倡导的标准,并不一定会被该社会的所有阶层所信奉。

尽管如此,无疑宗教在形成它所在社会的伦理观念方面是有影响的。但是,我们把一种宗教教义和神话中的道德教条同那些追随这种宗教的人们的社会实际情况区别开来,这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基督教教诲人们要“爱人如爱己”。可是实际上,在那些称为基督教国家这些国家里基督教是官方的,或者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社会中,相当多的人远远背离了这种观念。那些到教堂去的人并不一定都具有,“慈爱”之心。同样,那些到佛教寺庙中去的人也不一定都具有“怜悯”之心。因此,我们必须把一种宗教的伦理教条同它的实际社会效果和社会情况加以区别。

对此情况需要适当考虑的是,多数宗教被制度化,这在科学技术落后的社会里尤其明显。在这些社会中,牧师、占卜者和术士被紧密地结合到社会机构中石在这里,宗教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也成为社会生活的部分。但即使在高度发展的美国,教会的存在也被看作是社会设立,可宗教所关心的事和世俗所关心的事之间的分歧仍然是很明显的。而在那些宗教受到或明或暗地不公正待遇的地方,也仍旧有宗教组织的不断活动。

社会的方面宗教并非只是信仰的方式,它同样也是组织,它具有公众的和社会的意义。当然,一种宗教的社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应取决于宗教的和伦理的观念以及该宗教所从事的实践。但事实恰好相反,宗教的和伦理的观念常常被用来去适应现存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如日本渔民就把佛教关于禁止杀生包括动物和鱼的生命的戒条和他们的渔业活动统一起来。基督教徒对于“兄弟般地友爱”这句话的奉行或者他们对于战争的态度,可能更多地取决于爱国主义和民族危机而不是《福音》。因此,宗教的伦理方面和社会方面是不同的。后者是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所说的宗教被制度化起来,而又通过宗教制度和教义给予它所在的社会以影响。教义、神话和伦理的方面表达了一种宗教关于无形世界性质特征的主张和它关于人们生活模式的目标,宗教的社会方面则表明了由这些主张所形成的实际上人们生活的道路和宗教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向。

另外,仪式模型的不断发展是宗教制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相信某个仪式和圣礼只能由一个牧师亲自履行的话,那么这种宗教的制度将会部分地由维护和保持一个职业牧师的需要来决定。

体验的方面

个人宗教一般都包含着对于无形世界的希望、认识和体验。佛教和尚希望涅槃,这包括了安静的沉思和领会解脱的体验。基督教徒祈祷上帝,他们一般都相信上帝能对他的祈祷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表现在外部事件如他们认为治愈了疾病,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部,即在祈祷者和他的上帝私人关系之间的友谊花朵。虔诚的基督教徒相信上帝确能同人亲密地交谈,他个人能够、并且确有一种关于上帝的内心体验。因此,个人宗教必然包括我们说的体验的方面。

当我们想一想那些大的宗教植根于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宗教体验的因素相当重要。佛陀坐在毕波罗树下沉思,突然间他获得了觉悟。由于他的毁灭性体验的结果,他相信他自己有了解脱这个世界的苦难和消除烦恼的秘方。我们也看到了某些关于《旧约》先知就职时的梦幻和体验的记载,这些梦幻和体验据说是告诉了他们某些关于上帝的极其重要的东西,并激发起他们以上帝的名义去教导人们。也正是由于这种体验,

穆罕默德开始去宣讲阿拉的统一性,他的说教在从中亚到西班牙的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爆发性的影响。《薄伽梵歌》——也许是印度教最伟大的宗教文献——中最突出的章节是大神黑天对阿周那显现他自己的恐怖场面。阿周那被恐怖所笼罩,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了神。《圣经》中提到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路上的震惊性体验,也是同样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可以用来说明宗教体验在那些伟大的信仰起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且,体验同教义之间还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尽管佛陀吸收了他自己时代的思想形式,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教主。他改造了旧的形式,介绍了新的因素。旧约先知们在既存的耶和华信仰中,创立了一个真正的、原始的伦理一神教。他们在简单的部落宗教教义上所做的改变,就其启示性的个人宗教体验对他们的影响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体验同教义阐述之间有其辩证的关系,后者润色前者,而前者又形成后者。

这种辩证相互作用也帮助我们在一个初级的水平上去理解某些个人宗教的特征。例如一位基督徒的父母教给他某些教义和神话的信条,他学会了称上帝为“我们的圣父”父母也教他相信整个宇宙是上帝创造和维持。这些双念最初就年轻的基督教徒所关心的来说,仅仅是理论上的,就和其它那些观察不到的有关世界的理论一样——如地球绕太阳旋转。但是假如他通过一个特殊的个人体验,或者通过他对于宗教仪式和伦理要求的反应,使他对于基督教信仰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他将会逐渐明白上帝原来是一个人,并且是可以通过某种神秘方法与之保持联系的一个人,因而上帝也就并非是象他以前想象的太阳。然后他又发现他自己可以亲自对上帝进行礼拜和祈祷。简言之,“我信仰上帝——全能之父,天地的创造者”这些观念对于他来说将会有一个崭新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他现在所信仰的东西和他最初所信仰的是截然不同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教义和体验之阅的相互作用对个人宗教说来是本质的。

那么什么是宗教体验呢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说的宗教体验,都是指一种特殊的经验,它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例如圣?保罗在去大鸟士革路上的体验,或者一个虔诚的教徒认为他的祈祷得到了收获的内心认识。一般说来,一种宗教体验,包括了所谓的对于无形世界的“直觉”,或者包括了对于某种可见的人或物被说成是对于不可见世界的表现的一种“直觉”。耶路撒冷的普通人无意中看见耶稣走过这并不属于一种宗教体验,但他的门徒见到他在高山上变形确属子这样的体验在基督徒看来,变形完全是无形世界的光的耶稣的形象的显示。

如果变形故事描绘了这种情形——一个历史人物在某个特殊时刻由于宗教信仰的体验方面而被深化的话,那么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是一次历史事件由于教义和神话的因素而被深化了的一个例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基督教传统看来,这并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有碍当局和危及政府的一个人物的处决,而且也被看成是一场具有宇宙意义的神秘戏剧的组成部分。正如神话上讲的,这是魔鬼的失败和那被堕落所严格限制了的人与上帝之间联系的恢复。这一事件通过企图去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和富有深刻意义的赎罪的教义而被深化。人们常常很难在宗教的神话范围和教义范围之间划一条明显的界限。然而,前者显然更富有色彩、象征性、生动别致和故事性。神话是故事,而且它显示出某种关于不可见世界的东西。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是一位宗教领袖的死的真实故事,但它同时又被基督教徒看成是一场神秘戏剧的组成部分,可见的故事导出了一个相反的、不可见的故事。因此,人们所谓的宗教体验,既形成了它所在文化的教义和神话,同时它又是由这些教义和神话所形成。

宗教——一种有机体

到现在为止总结我们以上所述宗教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我们对于什么是宗教的问题可以将其概括为宗教是一种具有六个方面的有机体,主要包括教义、神话、伦理教条、仪式和社会设施,而又通过各类不同的特殊体验使其具有生命力。

为了理解宗教的一些关键性概念,诸如上帝、涅槃之类,人们必须理解直接对准这些目标的宗教生活模式。上帝是赞美和崇拜的中心,涅槃是履行八圣道、沉思达于极点时所进入的一种状态。当人们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这些话时,实际上是承认上帝应该得到我们的忠诚和赞美。当我们说某人把某物或人当成了上帝时,我们并不是说他把这个物或人看成了一位造物主或第一原因,而是说他很崇拜这个物或人。因此,上帝的概念同造物主或第一原因的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上帝可以是造物主,但主要是崇拜的对象。对于上帝的观念

的理解,需要紧密联系人们的宗教生活环境。人们直接对于上帝和神的仪式,需要通过参考人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逐步加以理解。

我们所给予宗教的这种一般性说明,依靠我们对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当然,比较是需要细致谨慎的。由于我们实际上面临的并非是独块巨石一样的一种宗教,而是多种多样的宗教每种宗教都有它自己的风格,它自己的内在动力,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和固有特征但每种宗教同时又是一个有机体,又必须在它各个不同方面的相互关系上来理解。因此,尽管在宗教与宗教之间、在一种宗教的各个方面之间有其类似之点,这也决不能看得太简单粗糙。譬如我们说某些宗教是一神教这话并非错误,因为它们信奉单一的神。

但是关于各自的神的概念又有细微的不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承袭旧约圣经的传统,阿拉具有许多基督教神的特征——如造物主、法官、仁慈、天意等,但这些类似点又受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基督教造物主的观念不仅和《创世纪》有关,而且也和《约翰福音》有关。把耶稣看成逻各斯的信仰既影响到对神的信仰,也影响到了关于创世的观念。正如一幅图画,可以发生在两幅不同的画面上,人们可以指出它们的类似之处,但其中一块黄斑的意义仍旧非常地不同于另一块。它意味着什么,它看起来怎样——这些都取决于它周围的其它色斑。同样,宗教有机体内部的每一种因素也都是受其它既存因素的影响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事比较宗教学的研究,以便使人类信仰史上的宗教体验形式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每种宗教本质上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我们不仅要注意到人类宗教生活的多样性,同时又必须看到它们的一致性和相互联系之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一种宗教,而且要关心各种各样的宗教,我们必须在世界历史的整体画面中来把握它们。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还必须对宗教的历史及其现状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便使我们在观察分析人类宗教精神的展示中有一个现实的基础。

二、历史上的宗教鸟瞰

宗教是怎样升始的,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悬案。有关理论很多,然而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有充分证据说明。宗教仪式在较早的史前时代就已经有了。这可以适当地说明,神圣这种感觉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人类体验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距今大约十五万年以前的尼安德特人就已经对死者行葬礼仪式,这似乎表明了某种对于死后及看不见的世界的信仰。

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转变发生在公元前四千年到三千年之间的中东——都市文明开始兴起。公元前四千年代末,在肥沃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个较为固定的农牧业生活为城镇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其结果不仅带来了文化的集中和宗教管理的方便,而且带来了复杂的教堂礼拜和僧侣集团的大大增加。据现已发现的文献证明,那时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文字记录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记忆方法,同时也为表达人类的家教传统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手段。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成了人类文明的中心,远东的印度河流城、西北印度和中国都有了较高的文明。

正是由于这些条件,使得中东、印度和中国成为世界宗教的三大发源地。在一个三百年(公元前800至500)的历史过程中,世界最大的宗教传统都在这三个地区五光十色地产生出来。在巴勒斯坦,一神教信仰通过希伯来先知们的努力而被决定性地建立起来,他们所创立的犹太教成了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础。在印度,印度教经典的最重要文献《奥义书》,正式形成和编撰于此时。《奥义书》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印度各种神学和迄今为止的印度人看待世界及他们自己的整个思想的原始观念。

在同样的三百年内,印度异教的教主们向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已经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宗教传统发起了挑战。他们的信仰、仪式和社会组织长期地统治着北印度。其中两个著名人物,直到今天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位是大雄,又称“者那”或“胜利名”。他恢复了一种古代的宗教传统信仰,他的教义一直流传到今天,即众所周知的省那教。另一位是佛陀,又称“觉悟者”。两人都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尽管者那教在上次调查统计中表明它已经减少到不足两百万人,但佛教却一直是最成功的传教宗教。至少从统计上来看是这样。

佛教传播到锡兰、缅甸和东南亚的是小乘派渗入到中国及西藏、蒙古、朝鲜和日木的,大部分是大乘派。无须夸张地说,整个东亚大陆领土除西伯利亚外,全被佛教渗透和形响。简而言之,佛教已经成为一支主要的世界力量,而二耆那教一直在印度次大陆走着它坎坷的道路。

一般都承认,大约公元十一世纪左右,佛教实际上在它自己的国土上结束了,但正如基督教一样,它虽然没有在生长的土地上站稳脚跟乡可它却传向了四面八方,直到目前,仍旧有佛教徒在欧洲和美国布教,他们也并非没有成功。

当祆教和犹太教在中东(中东后来是基督教的摇篮,公元七世纪又孕育出了伊斯兰教)产生的时候,当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生长的时候,公元前八百年到五百年这个卓越的时期,同样重要的事件在中国也发生了。孔夫子(公元前551-479,佛陀大约是公元前563-483)改造、阐述和系统化了在他以前的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一个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联的和宗教化的儒家体系。孔子的伦理直到今天仍旧是国内外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强烈的因素。一个与孔子大约同时的传奇人物老子和他的非常玄妙、更富有沉思意义的教义《道德径》,成了中国道教的重要根源。道教在中国人生活中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虽然它现在是处于一种衰落状态中,但在过去它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文化力量,而且当佛教传进中国时它对佛教也有很重要影响。日本的禅宗实际上是道教、佛教和沉思方法相混合的日本形式。从公元二世纪到近代的大部分岁月里,儒、释、道三教都一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在日本,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儒教和佛教逐渐渗入日本人生活中,神道教则是在这些外来文化包围之中幸存下来的土特产信仰。尽管神道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军国主义者用来作为怂恿军国主义的武器,但这实际上是对它的价值的歪曲利用,无疑它在日本人生活中仍旧是很重要的。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和中东世界。大约公元前六世纪或者更早,先知琐罗亚斯德基于整个宇宙是在最高善神阿胡拉,玛慈达和恶神安格拉?曼纽之间相互斗争的原理,宣传一种伦理性的一神教,从而超脱了当时同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密切相联的多神教信仰。与此同时,希伯来人成为第一支占领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闪族人发展了真正的一神教(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期,埃及的阿肯纳顿一直企图在复杂的多神教的众神之上奉阿顿为唯一的独立神,但这种企图没有成功,在他死后传统的仪式又被恢复)。犹太一神教要是不通过耶稣的改造和随后基督教在中东大部分地区和希腊罗马世界的传播,很可能也不至于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可能性中,最大的可能是它成为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

基督教在征服欧洲、北非和中东的过程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到了公元四世纪,它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此后,它的前进道路是波浪式的。许多世纪以来,东部教会集中于拜占廷,西部教会以罗马教皇为首,它们各自独立地发展。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的教义开始在阿拉伯及其以外的地区爆发性地传播。仅在五十年内,伊斯兰教成了北非、西班牙大部、差不多整个中东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占统治地位的信仰。公元十一世纪,它又渗入了印度。公元十五世纪,它最终摧毁了拜占廷帝国,从那儿打开缺口,又跨进了东欧。公元十六世纪初,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致使基督教分裂成为三个主要支派——罗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这种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而目前又有一些强有力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企图造成它们的重新联合。

基督教在中世纪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使它失去了许多支持者。文艺复兴时期,尽管内部分裂的阻碍,但却由于欧洲海岸国家航海的成功为基督教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期。新大陆和到印度及其它国家海路的发现,为基督教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而且,由于欧洲人往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居和对拉丁美洲的征服,自然地意味着基督教文化将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力量。基督教在亚洲的传播虽然也有某些成功,但就总体说来,那里的人们是保持着对于他们长期以来已经定型的传统信仰的忠诚。

在上两个世纪中,印度教和佛教又开始有了复兴,这种复兴可以看成是那些长期受欧洲力量统治下的人民对于他们的过去的重新发现,这些人们希望去改造和清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他们为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组成部分。

三、宗教的发展趋向——融合

通过以上鸟瞰,大致上我们可以说世界上大的宗教植根于三个策源地——中东、印度和中国,在这三个策源地上产生了三个信仰集团闪族集团——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印度集团——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中国日本集团——儒教、道教和神道教。由于这些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经产生了某些融合的运动和融合的宗教。锡克教的诞生就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相结合的一种最好尝试。近代的罗摩克里希纳教会和奥罗实多?高士的“整体不二论”,都是在印度教的基本结构形式下为融合东西方宗教和玄学提供了不同的范例。在伊斯兰教运动内部,发端于上个世纪的巴哈教派运动,实际上是另一种企图结合各种信仰的尝试。在较早期,中国的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导致了佛教禅宗的产生。在日本,也同样有一种融合佛教和神道教的观念和实践。而在受基督教影响的世界其它许多地方,新的信仰也在逐渐产生。总之,哪里有不同宗教的接融,哪里就有一种融合的趋向,其结果是导致从传统信仰中分裂出来的第三宗教的产生。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也只是到了近现代,世界各种宗教之间的真正接触和了解才有可能。这是因为近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达,以及大量的重要宗教经典被翻译出版,才最终把世界各种宗教都统一于一个单一的世界里。例如过去,尽管西方人对印度教的外部情况已有相当多的了解,但却大大地忽视了教义的和神话的方面,而且有许多误解。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印度人他对《圣经》是一无所知,单凭观察基督教徒的行动和基督教仪式而要对基督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多么的艰难。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过去六十多年在宗教内部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得各种不同宗教的成员——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真正有可能在一种广泛的融洽的方式中彼此对话,其结果必然是促使宗教融合的增长,让无数的历史小溪汇合成一条单一的大江。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无论作何解释,但是处于不同信仰中的人们能够有机会相互了解和接触这总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因素,忽视决非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人类的宗教这幅巨大迷人而又丰富多彩的画面,必然会触动每个观赏者的心灵,许多人类最深沉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表达。它是人类想象力的记录。通过它,人类解释了各种他们所热衷于其中的宇宙现象。不理解人类宗教信仰,就无法理解人类自身。它有时质朴,有时堂皇有时粗糙,有时精细有时残酷,有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温情和慈爱,有时肯定世界,有时又否定世界,有时自我内观,有时又广为外传有时肤浅,常常又深沉——宗教,自历史的早期及人类的蒙昧时代以来,它一直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佚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