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的科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丽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的科学思想

  作者:郑丽云

  摘 要:佛光寺是佛教与艺术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其建筑艺术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现代系统论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与现代科学思想也有诸多共通之处。

  关键词:佛光寺; 建筑艺术; 美学; 系统论; 科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82(2008)05-0047-02

  五台山佛光寺作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所具有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和深邃的观念形态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仅就其中所蕴涵的科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佛光寺建筑艺术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我国古代环境选择理论特有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凝聚着古人的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隐含着我国古人所特有的对天、地、人的大智大勇的真知灼见。在建筑选址上,背山面水,后高前低,避风聚气,视野开阔,体现出传统的自然美。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对此大加赞誉,认为这种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美和谐地有机结合,可据以得到说明。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和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和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和建筑艺术。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不是持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而是持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佛光寺从寺内建筑格局上讲,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在建筑物的营造设计上,大多以单体建筑围成庭院的群体组合为基本单位。首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又以庭院为单位,以空间规模、平面、对称、均衡、谐调以及相互连接配合的群体为特征,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单体建筑的式样和尺度,不仅随着建筑等级的高低发生变化,而且重要的是区分建筑的主次尊卑。因此,一般都采用正殿最高,配殿次之,大门又次之,依次递减的方式,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低而高的等级形式。在立面造型上讲究外观轮廓和层次清晰,从而造成一种渐进的层次美。五台山佛光寺依地形走势,以东西轴线为主,主殿东大殿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配殿和廊坊等安排在轴线的南北两侧,整个格局又依地势处理成三个平台,殿阁高低层叠,不仅在外在环境的选择上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佛家超脱红尘潜心修持的宗法思想,而且在内部建筑的格局和营造设计上,也符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每每身临其境,感受着大自然的山清水秀,欣赏着错落有致又不失整体统一的建筑艺术,总是让人心旷神怡,烦恼俱无,犹如置身于人间仙境。

  这种建筑物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美学观念,还体现在佛光寺内部的主体建筑构造艺术以及附着于这些建筑上的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上。我国古建筑的艺术构造,在空中序列上一般采用平面铺开为主,通过柱、梁、檩、椽等建筑工艺相互关联,内在深化为特征,构成多样变化而又均衡对称的平面整体。佛光寺的东大殿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殿面宽7 间,进深4 间,单檐庑殿式屋顶,内部结构布局十分精巧,外貌稳健壮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由于出檐深广,殿内外各柱均有既古朴又复杂的柱头斗栱承托上部梁架。外檐斗栱硕大,其高度相当于檐柱高的二分之一。檐柱均向中心稍有倾斜,与地面有“侧脚”,柱高从明间开始,向左右两边至角柱逐渐抬高,依次递增的“生起”,夸张了屋顶的翚飞之势,使四宇飘动的屋檐曲线自然平缓富于弹性。另外,在柱子的上部作了“卷杀”,梁的两端嵌削规整,腹部隆起,呈月牙形状,消除了梁架在外观上的平直呆板。柱子的排列采用明间略大,次间和尽间宽度递减的形式,既坚固实用,又使建筑立面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它与中世纪时期欧洲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比例和威慑向上的风格迥然不同,也不同于采用纵向构图,开间瘦长,只强调雕塑形式而忽略结构美学原理的古罗马建筑。

  二、佛光寺建筑艺术所体现的系统思想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中国传统的环境选择理论是把建筑物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思维。首先,非常强调建筑物的自然环境氛围,比如说植被茂盛,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等。其次,在布局时,建筑和建筑、建筑和山水、建筑和植被以及风向的对应关系,建筑过程中,点和面的关系,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山和水的关系,还有阴和阳之间的关系都要巧妙地配合起来。所以,一座建筑物的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建筑系统论的思维。它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的要素,其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和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中也强调整体的功能性,主张“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中国人历来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佛光寺作为我国古代一座佛寺建筑,是人们寄托人生理想的空灵胜境,无论在选址上还是在内部的建筑物的规划上,都非常讲究建筑与外部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充分体现着现代系统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佛光寺地处山坡,南、北、东三面峰峦起伏,松柏掩映,西面低而豁朗,面临河流,山上泉水绵延流淌。主殿高踞山腰,寺基为梯田式。寺区松柏苍翠,山静鸟鸣,环境幽雅,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寺院因山就势而分三层院落,层层叠高,且主次分明。整个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又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和平衡分布原则,构成整体建筑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展现与大自然的同体和谐。

  总之,佛光寺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在建筑上成功运用的典范。它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佛教文化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最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其蕴含的深刻的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使得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任继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

  [3]白寿彝. 中国通史( 隋唐卷)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王元化. 释中国( 第一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范文澜. 唐代佛教[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6]方立天.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罗哲文, 王振复. 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刘大椿. 科学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王其享. 风水理论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0]董海丽. 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运用[J]. 五台山研究, 2003,( 1) .

  文本来源:《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