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鸠摩罗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仆庵
一、身世与来华经过
鸠摩罗什法师(又译鸠摩罗耆婆,因其母名耆婆,见十住经序。又译作拘摩罗耆婆,见成实论记。又译作究摩罗耆婆,见大智论记。又译作鸠摩罗,见小品经序。又译作究摩罗,见法华经后序。又译作罗什,见新出首楞严经序。又译作耆婆,见菩提经注序)。约生于晋康帝建元年间(按康帝在位祗二年,即公元三四三及三四四年)。于龟兹国(今新疆库车沙雅等地)。本天竺人,家世相国,其祖父达多,倜傥不群,甚有声望。父鸠摩罗炎,聪明有懿节,弃相出家,东逾葱岭,投止龟兹,国王甚敬慕之,聘为国师。王有妹名耆婆,年二十,才悟明敏,过目能解,一闻成诵,见鸠摩罗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而既 什,其母慧解更甚于前,闻雀梨大寺(按水经注引道安西城记云,龟兹国北四十里,有寺名雀梨大清寺。另佑录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谓,龟兹北山有名致隶蓝,有六十僧。似均指此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高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斋听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渊致。及什生后,还忘前语。其时什母乐欲出家,夫未之许。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其后因见冢间枯骨,深惟苦本,遂绝食求出家,受戒后,业禅法,专精不懈,学得初果。兹依年序,述什公幼年暨来华经过于次:
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三四四年)。什公生于龟兹,依据僧肇诔文,什公卒于姚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四月十三日,年七十。推算其生年,应在建元二年也。(再佑录亦谓其卒年七十)。
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三五○年)。七岁。随母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字。并诵阿毗昙经,虽有师授,颇自通晓。
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三五二年。九岁。龟兹人以其母为王女,利养甚多,于是携什渡辛头河至罽 宾(今克什米尔)。遇名德法师盘头达多。 宾国王从弟,渊粹大量,才明博识,三藏九部莫不赅括,名播附近,争先师之。什至崇以师礼,从受杂藏中、长、二阿含,几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公神俊,遂声闻于王,迎入论法,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外道轻其年幼,言多不逊,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悔伏,愧惋无似,国王僧家,益加敬重。(按是年前秦苻健称帝后五年苻坚弑苻生称帝)。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三五五年)。十二岁。随母预返龟兹。途经月氏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以为将来大兴佛法与优波掬多媲美(按优波掬多为释迦后第五代大师,改治律藏为十诵律者,曾劝阿育王建塔立德。玄奘大师西域记曾记该佛每度一人置一筹,积筹满室云)。又至沙勒(按即今疏勒)曾顶戴佛钵,停沙勒经年,再诵毗昙于十门修智诸品,暨增一阿含。沙勒国王用喜见三藏法师之言,为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一以勉励其国僧众,一以交好龟兹。按沙勒在今新疆西陲,南入印度,东北通龟兹,东南近莎车于阗,西接月氏,其地为交通枢纽,故大小乘并行,国王及太子,均信三宝,什公在此虽只一年,但对其学问论道,颇为重要,据高僧传谓其在沙勒,说法之余,寻访外道经书,善学韦陀舍多论,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又博览四韦陀典及五明诸论,阴阳星算,莫不毕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似此内外兼蓄,学问大进。同时罽 宾高僧佛陀耶舍,亦至沙勒,什公曾从耶舍受学,甚相尊敬,其后什在姑臧,耶舍远道相从。什至长安,又劝姚兴折柬招迎来华共译,两人精神之契合,可以想见。在沙勒时,又遇莎车大乘名僧而弃小宗归心方等,据高僧传谓:莎车王子兄弟二人,委国请从,而为沙门,兄字须利耶跋陀弟字须利耶苏摩。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什亦宗而奉之,亲好弥至。苏摩后为说阿耨达经……什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 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于是尽学大乘,学业大进。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三五七年)。十四岁。已随母至温宿国(今温宿阿克苏乌什一带)。为龟兹西南之国。时温宿有道士神辩英秀,振名诸国,曾自誓;论胜我者,斩首谢之。什公既至,以二义相检,即迷闷自失,只得稽首皈依。于是什公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还国,广说诸经,四远学宗,莫之能抗。
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二十岁。受戒于宫中(佑录谓在温宿受戒,但高僧传谓:年二十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旋其母辞往天竺,进登三果。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傅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得读放光经,后于雀梨大寺并读大乘经,据说二次均有魔扰(高僧传则有读放光经,为魔所扰)。停住二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奥秘。龟兹王为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说法。什以其师盘陀达多,未悟大乘,欲往化之。俄而达多已闻什公声名,及龟兹王之弘法,遂至龟兹(佑录则谓什往罽 宾,化法其师)。遂为师说德女问经,多明因缘空假,并阐:“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滞名相。”如此磋切达月余,师卒信服。于是礼什为师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西域诸国咸服什公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登焉。
按什公自十三四岁回返龟兹,其后吕光于晋太元九年(公元三八四年)。破龟兹,什公已四十一岁,则其返国已廿六七年,此期间除住于新寺及雀梨大寺,已详二十岁条外,其他情形,已不可考,佑录暨高僧传,均无记录,其他有关资料,亦付缺如。至于什公来华原因,一般资料,均以苻坚因道安法师之请,派兵征服龟兹而取什公,其实也不尽然,当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三七九年)。有僧纯,昙充等自龟兹还,述其佛教之盛,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见估录)。因此僧传道安传:“安先闻罗什在西国每劝苻坚取之。”按苻坚此时已平山东,有图西域之志,见晋书百二十二,及通鉴一。四,即高僧传亦谓:“时苻坚号关中,有外国(按即鄯善国)前部王,及龟兹王第(即后来接王位之帛震)。均来朝坚,并说坚云,西域多产奇珍,请兵往定,以求内附。”因此苻坚欲效汉武之开通西域,置都护(晋书语)。遂以兴师。建元十八年(此依高僧传,但佑录作十九年,按是年为淝水之战,苻坚大败)。九月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等,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焉耆诸国。吕光等于建元二十年(即太元九年亦公元三八四年)。破龟兹。什公于次年,随吕光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苻坚被杀,姚苌即位长安,吕光留凉,但吕非佛徒,并不尊敬什公,以此留凉十八年,除习华文外,未能弘道,其故在此,故高僧传: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苻坚已亡,竟不相见。及姚苌有关中,闻其高名,虚心要请,诸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太元十八年即公元三九三年。按姚苌在位九年)。七年后,为姚兴弘始三年(晋安帝隆安五年即公元四○一年)。遣陇西公姚硕德等西伐吕隆,大败之,九月吕隆上表归降,方得近什公入关,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此系依高僧传,但晋书谓弘始四年破吕隆,六年十一月什公至长安)。
晋安帝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五十八岁。照梁任公依僧传所谓:“吕光见什年齿尚少,乃戏妻以王女。”以为推算,什公当时年未三十,合在凉十八年,最多为四十八岁(见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注解)。但佑录谓其卒年七十,则是年应为五十八岁。僧佑既依据僧肇之诔,且为齐梁时人,时间较近什公,比较可信。
晋安帝元兴元年后秦弘四年(公元四○二年)。五十九岁。二月译阿弥陀经一卷,三月译贤劫经七卷,及坐禅三昧经等。夏在逍遥园之西阁开始译大智度论。十二月在逍遥园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僧睿有序。又译百论,亦睿作序。但其时什公方言,尚未融熟,故其后重译。原序有云:什公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致令思寻……。
晋安帝元兴二年后秦弘始五年(公元四○三年)。六十岁。四月始译大品般若。“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译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攒旧经,验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契,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睿,道标,道恒,道 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经序)。
晋安帝元兴三年即弘始六年(公元四○四年)。六十一岁。十月在中寺由弗若多罗(罽 宾人)诵出十诵律,什公司译,未成而多罗卒。是年安城侯姚嵩请什更译百论二卷,僧肇有序。较二年前所译及僧睿之序,文义既正,序亦完备。
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六十二岁。六月译佛藏经四卷。十月译杂譬喻经一卷。十二月大智度论百卷译毕,僧睿作序。本年姚兴请什公为国师。是年又译菩萨经三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又昙摩疏支(西域人)至长安,因慧远姚兴之请,与什公共续译十诵律前后成五十八卷,其后卑摩罗叉(罽 宾人)在寿春补足为六十五卷,为律藏之大成。
晋安帝义熙二年即弘始八年(公元四○六年)。六十三岁。夏在大寺译法华经八卷,维摩经三卷,肇睿均有疏序。又译华手经十卷。
晋安帝义熙三年即弘始九年(公元四○七年)。六十四岁。闺月重订禅法要。又应姚显(姚兴弟封常山公,后任太尉,晋书称其清秀明发,文武兼才)。请译自在王菩萨经二卷,有僧睿序。
晋安帝义熙四年即弘始十年(公元四○八年)。六十五岁。四月译出小品般若经十卷,僧睿作序。又金刚般若经一卷,疑在本年秋冬译出。
晋安帝义熙五年即弘始十一年(公元四○九年)。六十六岁。在大寺译中论四卷,僧睿昙影作序。又译十二门论乙卷,僧睿作序。(本年北魏道武帝被杀)。
晋安帝义熙六年即弘始十二年(公元四一○年)。六十七岁。其师佛陀耶舍,应邀来关中,共译十住经四卷。又在本年始出四分律,与竺佛念合译,计六十卷,为小乘律最完备者,但僧肇序作于弘始十四年。又本年支法领(慧远弟子)由西域赍归新经至长安,什公在大寺译之,赍归为方等二百余部,惟不详何经。
又佛陀跋多罗(觉贤大师,天竺人)在宫寺授禅,门徒敷百,智严,宝云,慧睿,慧观等从之进业。惟觉贤之禅,出于达摩多罗暨佛陀斯那,与什公宣述鸟鸣之业所传首愣严经,即菩萨禅,颇有不同,觉贤乃去关中至庐山。
晋安帝义熙七年即弘始十三年(公元四一一年)六十八岁。九月姚显请译成实论二十卷 ,昙咎笔授,昙影正写。
晋安帝义熙八年即弘始十四年(公元四一二年)。六十九岁。成实论译毕。又译首楞严经三卷。又十住昆婆娑论,亦于本年译毕。
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七十岁。岁在癸丑,四月十三日什公卒于大寺。本年佛陀耶舍又与竺佛念合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道含笔授,肇公作序。
什公卒年月日,系依据佑录所载(佑录系据僧肇诔文)。高僧传谓: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依外国法,以火梵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亦无记载其寿若干。
二、翻译及著作
梁任公称颂罗什为译界第一流宗匠(见翻译文学与佛教)。又谓:佛教徒学理上,得一健实基础,而为有系统的发展,自什始也(见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又谓:“译界有名之元勋,后有玄奘,前有鸠摩罗什,奘师卷帙,虽富于什,而什公范围,则广于奘;其在法华部,则今行法华正本(按即妙法莲华经)。实出其手。其在方等部,则阿弥陀,维摩诘,思益梵天,持世,首楞严诸经出焉。宝积(按即大宝积经三种)。诸品,亦为定本。其在华严部,则十住经之重译也。其在般若部,则小品,放光,皆所再理。其在律藏,则大乘之梵纲,小乘之十诵,皆所身出。然其功尤伟者,则在译论,及论前此未或译也,译之自什公始,智(大智度)地(谕珈师地)两论,卷皆盈百,号论中王,地藉奘传,智现什显,校其宏绩,后先同符。至其译中,百,十二门,因以开“三论宗”,译成实,因以开“成实宗”,译十住,因以开“十地宗”,此尤其章明较著者矣。计什所译,经律论杂传等都九十四部,四百二十五卷,而据后来梵僧所言,犹谓“什所谙诵,十未出一。”(见佛典之翻译)。惟高僧传:“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经,续出小品,金刚般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释成实,十住,中,百,十二门诸论,凡三百余卷。”又佑录卷二:著录二百九十四卷(名僧传抄作三十八部二百九十四卷)。但佑录卷十四,又作三百余卷。是什公译论究竟若干,稍后时日,已无定论,其后散佚湮没更多,兹就有记载者,列表于次:
般若: 方等:
小品般若经十卷 宝积经三种六卷
金刚般若经一卷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
仁王护国般若经三卷 千佛因缘经一卷
摩诃般若经三十卷 弥勒成佛经一卷
(即放光经再译)。 阿弥陀经一卷
华严: 新贤劫经一卷
十住经四卷(即十地品)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
(与佛陀耶舍合译)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法华涅: 新譬喻经一卷
妙法莲华经七卷 遗教经一卷
(法华正本) 称佛诸佛功德经三卷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
大乘论: 持世经四卷
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 华手经十三卷
大智度论一百卷 小乘经:
十二门论一卷 小品四种
百论二卷 小乘论:
中论四卷 成实论二十卷
发菩提心论二卷 律藏:
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梵纲经十卷(大乘)
般若经论集二十卷 佛藏经四卷(大乘)
马鸣龙树提婆 十诵律六十五卷(小乘)
无著传各一卷 (卑摩罗叉补足)
其中有二点,应加说明:(一)高僧传:“兴(姚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僧,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谘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 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不欣赞。”姚兴以帝皇之尊,躬与译事,其敬三宝与夫重视译事,可想而知。且什公郑重其事,与旧经 校,去其纰缪,存其实华,故什公译本,多能流传至今。(二)亦见高僧传:“什每为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按什公梵汉相通,自较方便,唯梵文既多藻饰,且能赞唱,译译汉文,仍谈词藻或能赞唱,至为不易,以此什公多用意译,诚与近世严复所倡,信,达,雅之翻译三要件暗合也。
至什公之著作,因翻译经论过多,已无暇写作,但亦循姚兴之请,曾著通三世论(见广宏明集)。及实相论二卷,暨注维摩诘经(二论均佚,注经亦不全)。此外,与庐山慧远法师问答多篇(后人集期问答十八章,订为三卷,即今存之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又与王稚远(名谧,与桓玄同时人,曾任司徒,亦虔佛宗)。问答廿四章(祗见佑录而已)。
三、影响中国佛教者
(一)广收门徒,开丛林之渐
晋书:姚兴:“(弘始)七年正月,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证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法,罗什通辩夏言,寻览旧经,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兴与罗什及沙门僧略(按即僧 ),僧迁,道树(据后人考证,应为道标)。僧睿,道恒,僧肇,昙顺等八百余人……兴既托意佛道,公卿以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宫中,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又僧肇序大品经称有五百余人。译法华经时,慧观谓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僧睿谓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译思益经时,僧睿谓证悟之僧二千余人。译维摩经时,僧睿谓有千二百人。(按当时长安僧尼以万数,姚兴为整饬计,以道 为僧正,法钦,慧斌为僧录,以政僧事)。该时在关中,有记载而可考者,除上述僧等七人外,计有法和,昙影,慧精,法钦,慧斌,僧导,僧苞,昙邕,佛念,道含等。从北方来有道融,慧严,昙鉴,昙无成,昙顺,僧业,慧询等。从庐山来者有道生,慧睿,慧观,慧安,道温,昙翼道敬等。从江左来者有僧弼,昙干等。此外有慧慕,宝度,道恢,道 ,道流,僧影,僧迁,僧嵩,僧楷,僧卫,道凭,僧因,昙咎等。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等,称为什门八俊,见梁慧皎论译经。另有以道生,僧肇,僧睿,道融等谓什门四圣(见宋智圆涅槃机要)。又另加昙影,慧严,慧观,僧 ,道恒,道标谓之什门十哲。卑摩罗叉曾问什公,受法弟子几人?什公答曰,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诸论等,多由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见高僧传)。视此,其门徒之众,地域之广,成就之高(僧肇为三论之祖,道生为涅槃之圣,僧导,僧嵩为成实师宗,道融,昙影广大法华,限于篇幅,不能细述)。堪称空前,加以姚兴崇儒好佛(姚兴卒于弘始十八年,其子姚泓继位,亦虔佛教)。礼贤纳谏,讲求文治武功,其政治比南朝为严肃,如无北方拓跋魏之崛起,姚兴很可能统一北中国,所以长安礼佛之盛,亦属空前,佛教之大盛于中国,姚子略与有功焉,而什公门徒数千,实开嗣后佛教丛林之渐。
(二) 翻译佛经蔚成风气
高僧传以沙门慧睿,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因此什告以天竺国俗,甚重文制,体韵入弦,以备赞唱。因以其所译经,如法华,阿弥陀诸经,文句典丽,声韵铿锵,有如乐章。又慧观法华宗要序:“什自手执胡经,口译秦言,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过半,虽复霄云披翳,阳景俱晖,未足喻也。什犹谓语现而理沉,事近而旨远。又释言表之隐,以应探颐之求。”以是什公随译随讲,在场助手,亦无异受听之生徒也。嗣后翻译佛经,蔚成风气,如北凉有姑臧(今武威)。之闲豫宫译场,主持为昙摩识。东晋有建业道场寺译场,主持为佛驮跋陀罗及法显。刘宋有建业祗洹寺,及荆州辛寺两译场,主持为求那跋陀罗。萧梁有建业华林园,正观寺,寿光殿,占云馆,扶南馆诸译场,其中以华林园最为出色,主持为僧伽跋陀罗,僧佑,宝唱等。又梁陈间广州刺史欧阳 父子,亦设译场于制旨寺,主持为真谛,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大乘唯识论,俱舍摄论等巨论,均完译于此,其在北方元魏有洛阳永宁寺译场,主持为菩提流支。北齐有邺城天平寺译场,主持为那连提耶舍。隋代则有东西两翻经院,西院在长安大兴善寺,东院在洛阳上林园,均置译主及襄译,译主多梵僧如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襄译沙门如房悰,学士如费长房,均最著者。至唐以后,如玄奘,如义净等广大译经,成效极著,史有记载,勿须赘述。此皆受什公影响,蔚然成风者也。
(三)三论宗首祖及其他
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开宗,因其教义,大都依据般若,又名般若宗。佛灭后七百年顷,龙树菩萨说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中道,是为中论。又就中论内择其精玄,成十二略观门,开示般若正观, 证中道法性,是为十二门论。其大弟子提婆菩萨,继体钜述,复演二十品百首庐义,妙弘此宗,正破外道,兼破内道之执,是为百论。提婆传之罗睺罗多,罗睺传之须利耶苏摩,须利耶传之什公(见前段什公十二岁时,在沙勒弃小乘从大乘节)。自后什公来华,尽译三论,是为中国佛教三论宗首祖。什公弟子中,肇颇得其奥,曾著般若无知论,传之河西道朗,道朗传之摄山僧诠,僧诠传之兴皇法朗。什门弟子,并不专精三论,至僧诠法朗,则专弘三论。法朗传之吉藏,是为嘉祥大师,三论至吉藏,其宗最盛。是隋唐佛教之盛,实受什公之影响。至唐以后,虽有惠远,智拔,惠喻,法影诸德崛起,但已式微。
天台宗崇奉法华,固早在西晋时,由竺法护已经译出,且竺昙印之弟子竺法旷,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及什公之新法华译出,取而代之,,因此法华之研究 浸盛,遂肇天台宗之端倪。尤以大智度论实在一心,及中论因缘所生法我,均为天台中心思想及理论基础也。又什公所译成实论,且为颂讲,门下采承师说,多为章疏,流行江南,与当时河北之毗昙(俱舍宗)相对,所以有“江南弘盛成实,河北偏尚毗昙”之语。此宗与三论宗同为中国最早之佛教宗派,东晋末叶至唐代二百数十年间,成实宗义,风靡不息。至梁任公谓:什公所译十住经(竺法护译为十地经)及十住毗婆沙论,开十地宗。其实此为华严宗之一部份,在宋齐梁间,固有不少僧侣习诵,但尚无气候。至陈隋时杜顺和尚,总括华严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及五教止观一卷,始成宗旨,形成华严宗。为佛教宗派中,最有系统之一宗。
(四)由小乘而大乘
什公因系龟兹人,龟兹流行佛教多小乘学(见佑录之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小乘阿含学者佛图舌弥,为当时之大师,且为什公师承。又 宾亦为什公幼时行经之地,该国亦奉行小乘。所以什公在去沙勒以前,原习小乘,惟沙勒为当时西域交通枢纽,尤东邻莎车于阗,即为有名之大乘佛国(由莎车至于阗,其间有子合国,即今新疆之叶城,据法显佛国记,称其僧多大乘学)。而什公在沙勒,遇见大乘名僧须利耶苏摩,遂奉为师,苏摩为说阿耨达经(亦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于西晋竺法护已有译本)。什公遂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答曰眼等诸法,非真实有。什既执有眼根,彼据因成无实,于是研覈大小往复移时,什公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并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此节见高僧传)。自后什公即专研大乘,遍钻方等,凡二十余年。其中龟兹国王为造金师子座,并以大秦锦褥,请其说法,其师盘陀达多,因闻什公声名,自远而至,什得师长,欣遂本怀,即为师说德女问经,多明因缘空假,昔与师俱所不信,故先说之,师仍不信,什公往复月余,始以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滞名相。师方信服,于是礼什为师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矣。自此西域诸国,咸伏什公神俊,每至说法,诸王长跪座侧,敬什登座,什公由是“道流西域,名被东国。”
是以什公东来以前,中国佛教虽大小乘均行,北地尤盛毗昙(小乘),什公抵达长安以后,即以斥破有部,而入大乘,其后译中百二论:“言空以遣有,非有去而存空,若有去而存空,非空之谓。”识神性空之义。自此为当时南北高僧,如慧远,道生,僧肇,僧睿,所慑伏,从而或以问答(慧远)或投门生(道生等)翕然成风,因此南北推行大乘,尤以南方为然,一改过去数百年小乘多于大乘之局,自此展开千余年来,中国佛教专崇大乘,以迄于今。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