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论坛:由統一思想觀點比較基督教與佛教-兩個宗教的異同性及以統一思想解決其課題--竹內 清治
由統一思想觀點比較基督教與佛教
-兩個宗教的異同性及以統一思想解決其課題
新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天地正教總會 教鑑きょうかん(KYOUKAN)/竹內 清治
摘要
本文乃以十五世紀的日本,由佛教的信眾與西方基督教的傳教士所引發的「佛基爭論」為背景,當時代不但未能深入真理並達到一個透徹的爭論,反倒是造成彼此的裂痕與傷害,並延遲了彼此間相互了解與對話的契機。
相隔六個世紀後,再以當時爭論的四個主題進行比較與分析;四個主題包括:
一、佛教與基督教的歷史性的教義爭論
二、本體論中的異同性與課題的解決
三、人性論中的異同性與課題的解決
四、救贖論中的異同性與課題的解決。
比起批判相異之處,本文對基督教與佛教在教理之間有許多融通與相似之處,一一提出相關之文獻佐證,同時也針對看似相異之處的教理,也點出還有相當值得深入並且相互探討的空間。
特別是在救贖觀點上,作者以《統一思想》(Unification Thought)與《統一原理》(Unification Divine Principle)為研究的工具,提出《父母思想》來重新詮釋與比較佛教與基督教彼此可以相互融通之處,藉此來促進另一波宗教共融與對話之契機。
一、佛教與基督教歷史性的教義爭論
在日本,關於佛教與基督教教義的「佛基爭論」,最先從十五世紀時,正值基督教傳教期間,佛教徒與基督教的傳教士之間引發了爭論,接著,從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在佛教徒與基督教徒之間的爭辯再起,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興起的新宗教中繼續延續了這些爭論。
其所爭論的中心議題,乃是有關創造主是否存在、靈魂的滅與不滅、罪惡的起源與救贖方法等等兩教義相異之處,這些事實可從中國的耶穌會寄給本部的《耶穌會年報》、傳教士的通信的書簡等可得知。
當時佛教徒主要提出的批判是:既然照基督教的教義是:神創造了整個世界與人類,但為何神不創造完全、沒有持有惡稟性的人類呢?基督教的永久責罰之說顯示了神無慈悲的這一點。與此相比,佛教的慈悲乃是無限的,甚至總有一天,在地獄的人也一定會成佛。
相對的,基督教則批判佛教:雖說是佛,原本也是人,並非絕對的存在,因此無法拯救人類,佛教教理上的「善惡不二」說乃是破壞倫理道德。
當時的「佛基爭論」是圍繞在「本體論」中有關根本性的課題進行論爭;但是當時雙方的議論並未達到最完全。
當時代以「因緣法」為根本的佛教徒,曾針對基督教的神觀─「顯示永遠的神,什麼是使神成為神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疑問,基督教給予的答覆是:「神是創造天地的第一因,這根本不成問題。」如此地否決了佛教徒的提問。
而基督教也根據的密教教理中將本初佛(A^di-buddha)視為諸法之本源、萬物的創造者,但查看本初佛因行果德此面向時,基督教則從另一個角度欲來探尋佛法中是否有成為神永遠絕對性根據的本因;因而提出:「所謂的根本佛,但若以『法』為中心,無法成為創造性及主體性的根據,因為根本佛原本為人類,而非第一原因。」
基督教教理論及的是創造主的神與被造世界;人類的始祖及其原罪,還有因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得到救贖與復活的拯救論,甚至還有歷史終末與審判之說。
然而,佛教裡並沒有所謂的創造主—神,佛教主張緣起性空的理法,教導人如何斷除煩惱及了脫生死以及業、善惡因緣果報之教理,並主張可透過覺悟得到解脫及涅槃,以此為基礎論述根本佛。因此,這兩個宗教的想法是南轅北轍,會產生教理上的對立,也許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同強調自我犧牲的愛、代身受苦的慈悲一樣,教導行善滅惡、克服惡魔、撒但,預言未來會出現救世主—即基督教中的再臨主,佛教中的彌勒佛等等,因為有這些共通性,作為追求最高善的高等宗教,一定可以尋找出一致的道路。
二、本體論中的異同性與待解決的課題
(一) 基督教的本體論(Ontology)
基督教中的神,是天地的創造主,是唯一、絕對、永恆、不變的窮極存在,而且神性的根本核心是愛,主格是父親,所以稱神為父神。並且,神通過其所經綸的攝理歷史,召命並且樹立有信仰的義人(Righteous)、先知預言者(Prophet),引導國家,派遣彌賽亞(Messiah)拯救人類,以此來引導歷史的方向。
耶穌基督的主禱文中提到的:「我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六章9節),很明確地顯示出神與人乃是的父子之關係。
但是到了公元325年,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於尼西亞召開第一次的大公會議,在318位主教各自表述其信仰論點,而「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Trinity)」的學說,就在會議上被討論並記錄下來,成為後來的天主教(Catholic)與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y)的基本信條。
(二) 佛法中的佛身論 (Buddha-kaya)
佛陀─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覺悟者」的尊稱,代表著宗教所追求的理想最高體現之人物。佛陀是一位覺行圓滿、是真理的正覺者、智慧與慈悲之體現者。又,另與佛陀同義的如來(Tathāgata),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者,也就是永遠的真理體現者。釋尊也說:佛陀不只一個人,在過去、未來也存在。
然而,從紀元前後開始,在興盛的大乘佛教教理中,卻流布著「永遠的根本佛是以真如的理智與慈悲為本質」這樣的教理。雖然釋尊體現的法是不滅的,相對於生身,佛的法身(Buddha-kāya)則是指佛陀所成就的正法(True buddha Dharma)、淨慧等功德,與真理契合之身。「佛身論」就此展開二身論、三身論、四身論之說。
三身論(Sanskrit: Trikāya)指的是化身、法身、應身;是「永遠的真如法性的本體法身」、「理智不二、智慧與慈悲的因行而具備完全功德的報身」、「由真如而來的,為眾生濟度應現的應身」之三身觀。四身論則是將三身變化後增加的內容。
大乘經典中,《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久遠本佛、《華嚴經》的毘盧遮那佛(Vairocana Buddha)被視為報身佛(Dharmakaya Buddha)、密教的大日如來(Mahavairocana)被視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sk.Dharmakāya)、淨土宗的阿彌陀佛(Amitābha?)被視為法身佛等等,被當作永遠的根本佛,即使在大乘各宗裡,本體論都是以佛身論為基礎而建立的。
法華思想中的「法報應三身」,三身即一身、一身即三身,並將報身也分為自受用報身(自受內證法樂之身)與他受用報身(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兩種來解說。
在日蓮系宗門裡,有如此的教理:與久遠元初的妙法成為一體的報身如來—也就是本有常住,一念三千的妙法蓮華之自受用報身如來這樣的佛身論。
《華嚴經》的毘盧遮那佛 (Vairocana Buddha),是蓮花藏世界中的教主,意思是代表光輝的太陽,譯成光明遍照,在佛的一心,法界的萬象一時印現時的覺悟境界。
(三) 密教的本體論
密教的本體論裡(分成胎金兩界),胎藏界以色等五大為大日如來之「理法身」。以六法解說法界體性,這六大也就是地水火風空識的調和與和合。
淨土宗的阿彌陀佛,因為是無量光佛,也出現本佛思想—一切諸佛之光(智慧)與壽(慈悲)的根本。
但大乘佛教思想中並沒有承認根本佛是創造主。佛教的本體論並沒有提及唯一神—傳統的創造主。因此,在佛教中,宇宙並不是被創造的,而是將宇宙解釋為無始無終的永遠生命體,佛法本體論中有關是否有創造性,當遇到基督教或回教,不得不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
然而,在法華思想中,顯示本佛與眾生的關係,比喻為「父子因緣」的說法,非常令人注目。雖然慈悲的慈是定義為「與樂」,悲是「拔苦」,但法華思想中,說慈是父愛,悲是母愛。這個愛並不是渴愛或貪愛,而是帶有真實的愛的意涵,被尊為慈父悲母的愛。雖然以父母因緣說明本佛與人類,和以父母心情關係顯示神人關係的基督教內容,可以找出共通性,但父子因緣(父母與愛子的關係)是否為愛的種子與生命的母體,以及血統在哪裡形成的問題,必須使之更加明確。
關於有無創造性的問題,眾生—特別是人—作為天賦的本性,持有創造性、發揮創造力,並在萬物界行動。人類的創造性不只有本能習性,具備心情的、理智的內容,產生源源不絕的新構想之發展性的稟性。在此,要說明父子因緣的話,人類的創造性不能說是來自父母的本佛嗎?《大乘起信論》裡,提到真如的理、真如的智,難道不能再繼續討論思考有關真如的愛及本因的創造嗎?在現世與來世,不也可以問問真如本因及真愛創造的是非嗎?
三、人性論中的異同性與課題的解決
(一) 論人性
大乘經典中記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大涅槃經》,人類具備清淨本性、佛性的本心,並說擁有影響三世(前世、現世、來世)的永遠生命;但也教導世間是:充滿苦惱與罪惡、佈滿無明、被煩惱束縛的六道輪迴的凡夫。
大乘佛教中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又在天台法華思想中出現「一念三千、性善性惡」的生命觀;但在修道上,就如同日本淨土真宗的親鸞上人,眼見罪業深重、煩惱具足,在愛欲的大海裡載浮載沈,不得不體驗悲痛糾葛的「本未有善」的凡夫眾生。不得不說正是進入末法時代。
在基督教的《聖經》中,顯示人是被造為相似於神、持有神性、是神聖的神之聖殿(哥林多前書章三6節),神的靈寄宿於人身上,並且在人生中,給予生育、繁殖、治理萬物的三大祝福(創世紀一章8節)目,以神的愛為基礎,被授予永遠的靈的生命。但即使是基督教,聖徒保羅說每當嘆息,就被肢體的善惡矛盾性所苦(羅馬書七章22~24節),敘述人的悲慘,修道生活嚴格,罪惡感是非常深的。
(二) 罪與惡之論
然而,關於罪惡的起源,在基督教的教理中是:人類始祖未能遵守神說「不可吃」的誡命(創世紀二章7節),摘下禁食的善惡果來吃,這「原罪」(Original Sin)造成了所有罪惡與苦惱的來源〈創世紀第三章3節〉。關於禁食的「園中的果子」(The fruit of the trees of the garden)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人們盼望針對罪的起源,有個正確的解答。人類始祖違反天法後,將無花果的葉子綁在腰間,人類對於犯罪部位感到羞恥而想要隱藏,是人之本性,因此原罪的內容,通過人類的稟性可以找到答案。
關於罪惡的起源,佛教的無明之說是:「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大乘起信論》,解釋為根本的無知;但天台法華思想的教導是:「元品的無明是謗法不信」(對於正法的背棄不信)。
那麼,仔細地查考起來,在過去,在多久之前、又是如何發生以致犯了謗法之罪?
日蓮大聖人《御書》中記載:「無明為謗法…三千塵點之初,吞飲惡緣之酒,沈醉徘徊於五道六道,現在躺臥在謗法之家。」《御義口傳》中又云:「失去我等眾生.五百塵點的下種之珠,於五道六道輪迴」《御講聞書》,但「失去下種之珠」及「惡緣的酒」是什麼呢?《御書?兄弟抄》中講到了魔王的事:「喝下貪嗔癡的酒,欺騙迷惑佛性的本心。」
在佛典中,有關於惡魔的記述,其作用是大概有奪命、奪功德、破壞、妨礙善、讒言等,特別有「欲界第六 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天子魔)的課題,釋尊在菩提樹下與魔王決鬥,降魔成道。佛道修行中的「三障四魔,紛然競起」「隨之,將人向惡道」《摩訶止觀》,?魔來鬼來,災起難起?、?如果魔不競起的話,應知道這法門就不是正法了?、?魔王顯現出三十二相,相好光明的佛身?《御書》,是個非常難纏的敵人。
在《聖經》中則是記載著耶穌在四十天禁食後與撒但的爭鬥,敘述撒但如何試探耶穌,並且用計謀誘惑全世界、與信仰的選民以色列人對抗,尋求吞噬的東西,並在人間徘徊,控訴人類,使人類痛苦,偽裝成光明的天使欺騙人類,同時它也作了這世界的神、這世界的君王〈約翰福音十二章 31節〉。
惡魔,特別是魔王(天子魔),雖然在基督教稱為撒但(墮落的天使長),而降魔成道是佛教的正見,基督教亦強調應與撒但爭鬥並勝利,絕不能忽視這重要的共通點。
並且,在基督教中,全人類是墮落後的人類始祖的後裔,是罪人,耶穌基督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約翰福音八章44節〉,前面提及過日蓮大聖人《御書?兄弟抄》也敘述了這嚴肅的內容:「這個世界為第六天的魔王所屬,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成為魔王的眷屬」(眷族是指一族郎黨、妻子奴僕的意思,血族也包含在內),相通的內容非常引人關注。
(三)《統一原理》的墮落論
那麼,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使人類變成「撒但的子女」、「魔王的眷屬」呢?這非單單是基督教與佛教,不得不說是所有人類的根本性問題。完全解明這個問題,將會解決所有宗教不同的拯救觀,並開啟解放人類罪惡與苦惱的道路。
《統一原理》(Unification Divine Principle)中第二章〈墮落論〉則清楚地解明撒但的罪狀及其真面目,正是給予解決這根本問題的解答─也就是人類始祖受到天使長誘惑而犯錯,導致性方面的墮落,失去本然的血統,繼承撒但的惡的愛、生命與血統。
四、救贖論中的異同性與課題的解決
佛教的修道在原始佛教強調的是八正道(?rya '??ā?ga mārga?),大乘佛教是六波羅蜜(Parami),並為「戒.定.慧」三學所攝。大乘佛教中也強調信仰、慈悲,在書寫宗門裡,教示以菩薩為基礎的利他行為及救贖之道。
淨土宗中,揭開由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力而來的救贖,說明了稱名念佛的淨土往生,進入末法時代強調這一點,並發展至主張萬民救贖。這淨土思想,與基督教說的因神的恩寵而來的救贖,相似性引人注目,比較淨土宗的「他力信心」與基督教的「信仰是神的賜物」這兩者的解說,這一點是與親鸞上人的淨土真宗思想較相近。
然而,基督教的救贖論中,高高的揭示將神視作唯一、是神與人的仲保者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主。也就是墮落後裔的全人類無法自救,身為父親的神派遣彌賽亞拯救人類。耶穌以無原罪的獨生子降臨、教導神的愛、代替全人類背起罪、苦難的生涯及十字架上的流血犧牲而贖了罪,甚至因為復活,勝利了罪與死,開啟拯救人類的道路。因此,當人類悔改、相信並接受福音時,此信仰被視為義,並且獲得拯救,是因神的恩寵所獲得的救贖觀。
但就基督教在宣教的同時,擴大到世界,建立這種「因信稱義」的救贖觀,卻否定了佛教及其他宗教的救贖道路,於是在東洋的日本,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了像「佛基爭論」的衝突現象。那麼,是否有超越這不同點、而使基督教及佛教救贖論達到一致的共通點呢?
教導實踐愛的耶穌基督,對當時以律法為中心的猶太教的拉比(老師)說:要「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十章25節〉、「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五章43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約翰福音十五章13節〉,在十字架的最高處也鮮明地顯示這一點。佛教中的慈悲,是拔苦與樂、慈父悲母的愛,也說如來接受一切眾生受的苦《大涅槃經》,教導以身受苦《佛說彌勒成佛經》。因此,在實踐真實的愛上,可以找到基督教與佛教相通的內容。
然而,《聖經》的〈以賽亞書〉預言彌賽亞是「靈妙的儀士、大能的神、永遠的父、和平的君王」,約翰福音中寫道:「罪人的父是惡魔—虛偽的父親」〈八章44節〉,並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三章3節〉。這意味著因墮落成為撒但子女的人類,必須重生成為沒有原罪之神的子女不可,耶穌為了復歸全人類的本然血統、成就地上天國,以真父親的身份降臨。基督與人約定會再臨,是為了成就未完成的使命,再臨的彌賽亞會成為真父母,為了將人類還原為上天的眷屬(血族)《和平神經第十一篇?文鮮明著》(Pyeong Hwa Hsin Gyeong Vol.11 Written by Dr.Rev. Sun Myung Moon )而顯現。
佛教中,與基督教彌賽亞再臨接近的思想,就是彌勒下生的思想。彌勒經典中,明確指出:釋尊之後,經過很久的期間,彌勒慈尊將下生,降魔成道。這位彌勒佛具有主師親的三德,以智慧與慈悲引領眾生,並要來成就和實現愛與和平的世界。佛陀─如來擁有主師親之德,大乘佛教的法華思想說明了這一點,因為父母就是父母,如同敘述的,尊稱為慈父悲母。
當「父」與「父母」的思想站得住腳時,就可以發現基督教與佛教救贖觀中,有一致的可能性。而且在本體論及人性論中也討論了父子因緣的共通性,救贖論中也能以父母思想為共通基盤相呼應之。
這父子因緣的特性正是愛、生命與血統的關係,如同剛才所述,愛的種子與生命的體、血統的連結,必須解明不可。在法華思想中的日蓮宗門裡,討論成佛的種子,教導種.熟.脫的順序,說明了由久遠元初的本佛而來的下種。但其意義是:在眾生心田植下佛種的妙法蓮華經,即使將下種解說成聞法與發心,也沒有說明關於由愛與生命的種子而來的血統連結。因此,關於本佛的眷屬(本眷屬妙)與魔王的眷屬之因緣理由無法明確。
像這類根本問題,說明基督教的真髓與佛教的核心,吾將以統一思想—這是透過「文鮮明老師(Dr.Rev. Sun Myung Moon)的教導『真愛、真生命、真血統的和平思想』」《和平神經第七篇?文鮮明著》(Pyeong Hwa Hsin Gyeong Vol.7 )而一一解明,因著真父母的愛,人類「血統轉換」,復歸至本然的血統,而大大打開了尋找樹立真家庭的道路。
引導統一天宙的文鮮明夫婦,是救世主(Christ)、彌賽亞(Messiah)、再臨主(The Second Advent),並成為天地人真父母(True Parents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Humankind ),甚至登上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並且為完成使命而盡力。令人感謝的是,真父母要「總合性的完成所有的宗王們的使命」《和平神經第七篇?文鮮明著》(Pyeong Hwa Hsin Gyeong Vol.7 ),因為勝利萬苦的聖德,被頌讚並侍奉為「上行完成」之真愛的彌勒慈尊。(Viia-critra Bodhisattva─法華地涌菩薩四上首之第一)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