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品味生活>>正文内容

唐卡:神秘绚丽的艺术瑰宝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佛教文化》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族绘画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陶器上用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和三角图案等简单的纹饰中,可窥见藏族绘画艺术的萌芽状态。建于公元前100多年前距今有两千年历史的藏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崛起,在这前后,吐蕃王朝相继修筑了布达拉宫等建筑规模空前的宫殿。有不少绘画艺人参加了这些宫室的壁画绘制工作,大大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大昭寺志》有松赞干布法王用自己的鼻血绘了一幅白娜姆女神像的记载。表明此时由于佛教的传入,绘画艺术也有了大的发展。于是,作画相对随意、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新的绘画形式——唐卡也就应运而生了。在绚丽多姿的藏文化艺术中,唐卡可当之无愧地称作是一株奇丽的瑰葩。它是用纸、布、羊皮或丝绸作底,经刺绣、版印或绘制,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它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空白,尺寸一般是0.75×0.50m。横幅形唐卡尺寸大约为1.10×3.5m。

布画唐卡《前藏佛寺图》(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唐卡作为藏族绘画形式之一,其内容有表现宗教主题的。画面描绘的可能是一些喇嘛、神灵的画像,或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筑场面等。此外,还有一些非宗教主题的绘画。如表现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的民间文学题材。还有一些有祝福象征意义的世俗画,比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宝、七宝物、不和之战图、和睦四兄弟、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和表现预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导虎图。体现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图总是吸引着大批参观者驻足欣赏:夏日的菩提树结出了甘美的果子,树下玩耍的生灵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儿,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儿……

唐卡《藏医人体学》(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多少年来,唐卡这种艺术品被人们视为珍宝。但是,很少留下作者的名字,这或许与为寺院做事积功德的思想有关吧。不过,一些著名画师的名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圆寂后,在扎什伦布寺新建了一座用来供奉其遗体的名为东供殿的神殿,东供殿和一世班禅灵塔上的壁画都是后藏艺术家、新勉画派的创始人却央嘉措的作品。1715年,第一世嘉木样大师从前藏邀请精通绘塑的次培画师,绘塑了拉卜楞寺大经堂及其它殿堂的壁画、塑像。并在热贡(今青海同仁县)普及免唐画风,使热贡逐渐成为今天藏传佛教的艺术之乡。过去,寺院是藏族文化的荟萃之地,许多高僧不仅是佛学造诣很深的大师,也是出类拔萃的绘画高手。公元十一世纪进藏传法的阿底峡曾画过两幅珍贵的唐卡,一幅头稍微倾斜的自画像作为镇寺之宝保存在热振寺,还有一幅大威德金刚像存放在聂塘寺。据说,著名宗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也精通绘画。青海民和县喀德喀(藏语意为乌鸦嘴)寺珍藏的宗喀巴自画像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亲情故事:大师在卫藏学习期间,他远在青海的母亲曾寄白发一束,要他回家看望母亲,大师双手捧着母亲的白发,感慨万端。为安慰母亲和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他用自己的鲜血掺和其它颜色,绘制了一幅自画像唐卡,托人捎给母亲。

唐卡根据所用材料和制作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丝绢为原料的“果唐”(果唐意为:丝绸唐卡)。果唐有用丝绸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刺绣唐卡;把各种丝绢裁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把这些布块缝接起来拼成画面,这种唐卡叫做织锦唐卡;手织唐卡是用丝线经手工编织而成的唐卡;还有一种贴花唐卡,它与织锦唐卡相似,不同点在于它不是缝接布块而是把切成的各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果唐还有一种是版印唐卡。它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绸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尔也用铜版或铁版。果唐中尺幅最大的一种叫做果固。它不能随便挂出来,以拉卜楞寺为例,每年举办正月大法会时,挂在专门为挂“果固”而修建的晒佛台上。布达拉宫有一幅55.80×46.81m的巨幅唐卡,画面描绘的是无量光佛,是五世达赖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果唐视之若雕镂之像,风貌典雅,富有立体感。同时,又具备丝织品细腻动人的特点。这种唐卡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质地精密而厚实;有的用珠宝镶嵌于五彩缤纷的花纹中,显得华丽精美。在西藏山南地区泽当县昌珠寺,笔者曾亲眼目睹了名为《观音菩萨憩息图》的珍珠唐卡。这幅唐卡画面泛红,观音菩萨体态纤细、优美,其安逸的神态表现出一种顿挫有序的韵律。这副长2m,宽1.2m的珍贵唐卡于元末明初制成,画风工整细致。据介绍用了珍珠26两多(计29026颗)、镶嵌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鸦鸟宝石0.55两、松石0.91两(185颗)、珊瑚4.1两(1997颗),还用了15.5克黄金。

刺绣唐卡《宗喀巴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一种是用颜料绘或印刷的叫做“智唐”(“智”藏语音译,意为绘制。智唐藏语意为绘画唐卡)的唐卡。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一定的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和牛胆汁。这种配方使绘就的唐卡即使过了数百年也鲜艳依旧。据敦煌研究院的同志介绍,敦煌壁画至今色泽鲜艳,除了洞口长年封闭外,与所用颜色均来自青藏高原有关。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色彩的不同,智唐可分为以下几种:用多种颜料画背景的彩唐;用金色颜料画成背景的金唐;用朱红色颜料画成背景的朱红唐卡;只用黑色画成背景的黑唐;还有一种叫版印智唐,它的制作方法与果唐中的版印果唐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果唐印在丝绢做的画布上,智唐则印在用棉布做的画布上。智唐有大有小,最小的有0.10×0.05m,甚至更小,大的不限,如有一种按寺院墙壁大小绘制的名为“坚唐”的唐卡,可大可小,是随墙壁的大小而定。据青海卫视介绍,在高级工艺美术师宗哲拉杰等的策划指导下,大型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由青海、甘肃、西藏、四川、云南等五省区300多藏、土、汉、蒙古族艺术家集体创作,目前已进入尾声。这幅画宽2.30米,长600多米。颜料用传统配方,由金、银、珊瑚、珍珠、玛瑙、宝石等多种矿物材料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植物材料加工配制而成。这幅画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各教派源流为主线,表现了藏族人民对宇宙和地球的形成,对人类的产生和变化,以及对未来的认识。从中可以了解到藏族历史、宗教、文化、民俗等百科知识的风貌。据有关人士推算,这幅长卷若由一个人绘制,至少需要500多年的时间。迄今为止,这幅唐卡恐怕是最大的唐卡了。

绘制唐卡前,首先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定尺寸适当的画布,沿画布四边缝在一个有四条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的画框上,然后用绳子张撑在名为“唐卓”大画架的上,按“之”字形把细木画框的四边同大画架的四边绑在一起。然后,先在画布上涂一层胶水。再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画布上,待画布干了之后,把画布放在桌子等平坦的地方,用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磨擦画布,一直到看不见画布的布纹为止。这才开始用碳条起纹,绘制图像的轮廓,最后根据画面上的水泊、高山等景物的不同,涂上相应的颜色。绘佛像时,先画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佛身要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要求,严格掌握佛身各部位的比例。不论画景物还是画背景,都应先画浅色后画深色。唐卡至此还不算完工,还有一道类似汉族绘画的装裱工序。画成后,四周镶以各色锦缎,上下两端贯以木轴,有了这两个木轴,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这也是把唐卡叫做卷轴画的原因。

由于佛教的传入,藏族文化吸收了不少其它民族的文化成分,与本土文化相交融,形成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独具特色的藏文化,这一点在唐卡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被誉为藏传佛教艺术之乡的青海热贡艺人的作品《南海观音菩萨》,构图饱满、场面宏大,是集印度、中原、克什米尔、尼泊尔以及藏族艺术风格于一体的代表作。画面上,重重叠升的庭台楼阁是印度绘画中常用的饰景。佛像座底的树木、以及群山下的苍海是克什米尔风格的饰景。佛像周围的云彩、用宝石装饰的树木是尼泊尔绘画的饰物。画面上男耕女织等一些诙谐场面是中原汉族绘画中常见的饰景。天空下远远的群山则是藏族绘画中常见的。这幅唐卡人物造型千姿百态、表情微妙传神,线条细腻流畅、组织有序、层次分明。对宏大场面中的人物、楼阁船只、花草树木的色彩运用强而不乱,色彩关系准确明了,集细腻与宏大于一体,犹如一首气势雄常的交响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