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宗教学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吴云贵先生
我国宗教学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吴云贵先生
张秀秀
编者按: 宗教研定在我国古巴有之,未曾中断。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更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对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这个领域,许多人并不了解。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先生。
记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具体在哪些方面?
吴云贵(以下简称吴):目前我国宗教学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可以说成果显著,特征明显:
一、科研机构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现已形成分属于四个系统的宗教研究机构: 社会科学院系统研究机构; 高校系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机构;党政宗教事务主管部门的研究机构; 宗教团体系统的研究机构及宗教院校。此外,中国五大宗教内部都有一些具有某种专门宗教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非专业研究人员。以上四个系统及全国各地从事宗教研究的其他人员约有500人左右。从研究规模、人员素质、成果水平看,以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力量更强些,实为我国宗教研究的骨干力量。不同系统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经费来源、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成果形式、成果流通渠道上互有差异,各具优势,在研究中取长补短、互相协作,有利于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优势的发挥。
二、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成果不断推出已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显著趋势之一。20年多来,宗教研究在三个方面的理论建树尤为突出:一是在肯定宗教有消极作用的同时,强调“趋利避害”,尽可能地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提出和论证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为规范宗教活动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供了理论根据;二是过去只注重仅从意识形态角度认识宗教,如今已转为从宗教意识形态、宗教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社会群体三个层面全面地认识人类宗教现象,使认识更符合实际;三是把宗教的理论、历史,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国宗教与世界宗教研究联系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今,不论是研究宗教的理沦、历史还是现状,都必须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其研究成果都应当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现代化建设。
三,基础研究有所加强,应用研究已引起重视。过去的20余年间,我国宗教学领域出版了数量相当可观、种类繁多的著作。这些成果适时地满足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展现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除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文章和内部调研报告外,我国宗教学领域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1、宗教史学著作;2,宗教哲学著作;3、宗教学基础理论著作;4、各类主题的学术专著;5、宗教知识普及读物;6、宗教典籍与注释性著作;7、整理出版的宗教古籍、前人著作和研究资料;8,整理出版的宗教出土文物文献;9、宗教辞书、工具书;10、各类主题的译著等。同过去相比,从出版物看,我国宗教学的一些主要分支学科大部有了一批基础著作,与此同时,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对策性研究则因难度较大、不易公开出版等因素,显得比较薄弱,相关著作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已开始重视对宗教现状、应用理论的研究,围绕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这一中心课题,展开比较广泛的讨沦,发表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章和少量专著,形成一个小气候。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学基础研究强、应用研究弱的现象在世界各国皆有普遍性。这主要因为宗教学本质上属于人文基础科学,研究者更多地还是把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来加以研究,加之研究人员大多是以人文科学为背景知识,短时间难以改变和优化知识结构。另一原因则同义化市场有关,理论著作、以现实为题材的著作市场销路狭小,难以面世。
记者:从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来看,中国五大宗教的研究成果是否齐头并进?
吴: 以往我国学者研究较多的两个领域是佛教和道教。改革开放的20年余间,宗教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及基督教、伊斯兰教、民间宗教、原始宗教、少数民族宗教、当代中国宗教、宗教学原理等领域。过去缺乏研究的一些宗教或教派,如萨满教、犹太教、印度教、东正教、神道教、锡克教、摩门教、袄教、摩尼教、巴哈信仰以及各种新兴宗教等,现在也开始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
各分支学科中,尤以佛教研究基础更为坚实且成果丰硕。佛教四个方面中,汉传佛教研究最为深入,涵盖典籍文献、历史发展、宗派义理、佛教哲学等领域,其著述以史学著作最为突出。基督教研究的专著和译著,涉及圣经研究、吐界基督教史、基督教思想史、教会史、基督教哲学、基督教伦理学、中国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等领域。伊斯兰教研究的著作,涉及到其历史、典籍、教义、教派、教法、哲学、经济思想、当代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等,以及中国伊斯兰的史籍文献、教派门宦、传播发展史、与民族的关系史等领域。道教研究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基础比较雄厚,其研究领域涉及道教典籍、道教史、道教哲学、道教宗派、道教养生、道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领域。中国民间宗教过去缺乏系统的研究,只是近十多年来这一学科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当代中国宗教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主要侧重于中国宗教现状的调查,并对其进行应用性、对策性和预测性的研究。宗教学原理的系统研究是近20年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领域的逐步拓宽,以借鉴和吸纳近代西方宗教学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内涵为主攻方向。
记者:从研究方法来看,我国的宗教研究有一些什么特点?
吴:近些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宗教研究方法论上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与我国社会科学方法论多元化的总体趋势相同。这种趋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甚熟悉的部分中青年学者身上尤其明显。一些理论功底较深的老一代学者,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吸纳了某些近代西方宗教学的方法。
宗教学研究多元化方法论的出现,与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规模不断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工作中的开放意识、宗教研究理论上的某种困惑和探索。随着一批有代表性的宗教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出版,西方宗教学方法成为我国学者方法论借鉴的主要对象。这既拓宽了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同时又对其它分支学科的具体宗教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方法论多元化以宗教社会学方法的广泛采用最为突出。我国学者大多比较重视欧洲近代宗教社会学功能派的理沦观点,肯定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关系,认为必须正确把握宗教正负面两种性质的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一些宗教学者试图用宗教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当今中国宗教的功能,肯定宗教具有心理凋适、社会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国内国际交往七种正面功能,同时指明了宗教可能产生的七种负面功能。宗教心理学也开始成为我国学者借鉴的方法论之一。比较宗教学方法因对研究者的宗教知识要求很高,目前尚未广泛地为我国学者所吸纳。
记者:从国际整体发展来看,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是否很滞后?
吴:是的,同西方国家宗教研究状况相比,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研究起步比较晚、起点也较低。以往我国的宗教研究规模狭小,手段陈旧,缺乏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选题多出自个人兴趣,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研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的状态,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不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出现了一种形同于取消或者禁止宗教研究的趋势。针对普遍忽视宗教研究的倾向,1963年毛泽东主席在一份加强涉外研究的报告中批示,要求我国学术界加强对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三大宗教的研究,指明不研究宗教、不批判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学史或世界史。1964年9月,遵照批示精神,世界宗教研究所宣告成立,从而使中国有了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宗教研究机构。
记者:同西方相比,您认为我国宗教研究的具体差距和问题在哪里?宗教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的?
吴:目前,同西方相比,我国宗教学研究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同学科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相比,最突出的问题是:l、研究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真正对宗教比较熟悉、具有渊博的宗教学识和较深的学术功底,可担任项目牵头的研究人员人数有限。因而难出更多的学术精晶。对宗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急需加大力度、拓宽途径。2、学科发展不平衡。各分支学科中,以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更密切的佛教、道教研究力量较强,其他学科基础较弱,人才不足,成果较少,急待加强。3、从学科发展需求来看,不论是理沦建设还是资料建设仍有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基础理沦、应用理论、应用研究上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4、研究工作缺乏开拓性,研究人员缺乏开创意识。表现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上则是避重就轻,结果出现冷的越冷、热的越热的倾向。5、研究经费拮据。严肃性宗教学著作出版非常困难,宗教现状的社会性调查、宗教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整理,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宗教学研究仍将是一个热门学科,其势头在若干年内不会衰减。在宗教学各分支学科中,佛教、道教、基督教研究具有人力上的优势。佛教研究是“显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今后,宗教同传统文化的关系、宗教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同民族团结的关系、宗教同国际政治的关系以及宗教学同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专业(如宗教哲学、宗教道德、宗教文化、宗教艺术,等等)将是研究的重点。
《中国宗教》2001年第4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