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和合文化”与古代社会公益、社会福利初探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许昌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和合文化”与古代社会公益、社会福利初探

  作者:许昌渠

  一、“和合文化”溯源

  “和合文化”源于《易经》,是东方人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宇宙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生命的本源,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诸子百家,中国文化讲人生修养,都从这里出来。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圣人设卦,卦有六爻,“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每卦必须有六爻。爻就是交的意思,彼此交互的关系。什么叫三极呢?就是天、地、人。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上曰天、下曰地、中间是人。“天人合一”是和合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如何教人善继?就是要均衡调和。所以孔子说:“继之者善也”。

  源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句:“道可道,非常道”和“道法自然”的名言。老子的本意,是我们的人生,应与自然法则相吻合。故修道人有句经验之谈,谓之,“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庄了说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还曾说过:“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人乐乃是“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

  《论语》有句云:“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有名言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明确地将社会和谐放在首位。

  钱穆也说过:“中国文化史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内在精神)的和谐”等等,在这一点上儒释道的观点完全一致。

  《系辞》第一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是人文世界的开始。

  “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媒氏》疏:“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中国民俗中常以象征手法和谐音双关表达寓意,由于职业关系,笔者常用“乾坤定矣”这四个字作为婚书的吉祥贺词。写婚书:男方八字称才郎乾造;女方八字称淑女坤造,就是以乾坤两卦为代表。这种观念的来源,在没有读过《易经》的人,认为是江湖术士的秘语,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都是以这两卦为代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话,也牵涉到中国古代医学的生理问题。乾也代表阳,坤也代表阴,男人就的阳,女人就是阴,这就是合婚姻阴阳两造的出典。

  唐显庆六年(660),唐高宗李治到山东泰山去,听说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叫张公艺,便很好奇顺道去他家里看看,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能够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张公艺请求皇帝给他纸笔,结果他一连写了一百个“忍”字。高宗看了之后很高兴,就赏赐他许多缣帛。后来就成为历史故事。“张公百忍。”这种“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被当作家庭和合的典范而流传下来。

  二、和合二仙

  据清王汲《事物原会》载:“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

  寒山是唐代隐居天台寒岩70余年的隐逸诗人。拾得是丰干在赤城道侧拾来,把他带到国清抚养,并起名“拾得”。他在寺中当小和尚,分配在厨房干杂活。他常把一些剩余饭菜装在竹筒里藏起来,等好友寒山来时,就送给他吃,二人可谓贫贱之交了。他仍在一起吟诗唱偈,并题诗于山林间。台州剌史闾丘胤得村壁石树间题诗300余首,辑之成集。拾得诗50余首,加上土地堂墙上的偈词附其后。寒山的一些诗句针砭时弊,反映世态炎凉,语言浅显易懂,亦庄亦谐。“五四”以后,寒山诗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白话诗,他的诗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然而,从钩玄考证的角度来说,寒山、拾得原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与两个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圆盒,五只蝙蝠从盒中飞出,并形成一种脸谱化的“和合二仙”定型画像大相径庭,无论是佛教系统中与道教系统中的寒山、拾得形象,以及寒山与拾得诗自身的表现来探讨,都不大具有被神化为“和合二仙”的本质。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和合二仙”应该是民间信仰的产物,其传说来自民间,其信仰也始于民间。“和合二仙”深入民心,并被百姓认可的是:

  1、寒山、拾得为情同手足的异姓兄弟;

  2、返璞归真,热爱山水,顺应自然,为“天人合一”的生活典范;

  3、谦和忍让的思想品德。民间流传影响最广的是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 、笑我 、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与历史故事《张公百忍》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深度且引人反思。寒山、拾得内秘菩萨慈悲心愿,外示佯狂谈谐形象,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关于“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有许多种,限于篇幅,笔者谨录关于“和合二仙”出典一种传说。(详见附录)。

  明未清初,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婚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色。当时,民间所奉的“和合神”一分为二,被附会到天台的寒山,拾得身上,取代了唐代“和合之神”万回而成为“和合二仙”。完全不再是和尚模样,而是两位蓬头笑面,逗人喜爱的孩童形象了。“和合二仙”以全新的形象出现,这和当时天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直接的关系。

  到了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由朝廷正式下令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得到了官方的首肯与推广,从此成为定说。故而原来主管家人合和团聚的“和合神”,渐而兼为婚姻和合的喜神——中国的爱神。因人性和爱情在任何时代都是共通的,现代人选择回归家庭。且“和合二仙”的形象也早已深入民心,中华民族是崇尚“和为贵、合为乐”的和谐大家庭,“和合”有着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画面上有两个活泼可爱,长发披肩孩童,一个手执荷花,一个手捧圆盒,五只蝙蝠从盒中飞出,七分惹人喜爱。而二仙手中所持之物都有讲究,莲花取意并蒂莲,盒子象征好合,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因而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偕老。这是我县古代标志性民俗事象,时代在不经意的刻画中悄然前行,故“和合二仙”的形象依然是无价之宝。

  三、古代社会公益初探

  “和合”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古老的和合文化是化解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这些社会矛盾和危机最合理的文化选择。

  台郡名臣庞石壁公谏垣稿中有《赠乡贤许友山纪德碑记》,记的是天台坡街许氏第十五世祖许友山。公幼颖异,少年时爱读寒山诗,仿作寒山体诗数千言可以立就。他深受寒山、拾得劝世诗所蕴含着兄弟朋友、夫妻家庭、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内涵的影响。使他生平有才略,好义乐施,慷慨助人,邻里若有纠纷,以公德处之,数言立为排解,充分体现了寒山、拾得劝世诗中无我利他,扶弱济困,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精神。友山公热爱公益事业,声望很高,尽管年已72岁,为了全县虚增的10800亩屯田的赋税,计米一千一百余石,居然有胆量和勇气上燕京为民请命。

  明朝开国,连年战乱,百姓弃家出逃,田多荒芜。永乐初,朝廷命海门、台州两卫兵士在天台屯垦。后来由于倭寇犯边,调回兵士十分之七,仍回海门,台州二卫守御,士兵们在天台屯垦的土地又荒芜了。洪熙初,仁宗诏令,民间谁开垦就为谁的世业,百姓安居乐业将近百年。至弘治中,朝廷差官清理屯田,清多者皇上有赏。通判邓怡,竟将以前所藉为民产之田10800亩,指为屯田,加米一千一百余石造册上报。(据《天台县志》载:弘治五年,全县4407户,11285口)。而民税缴纳如故,百姓有冤无处伸诉!许友山十分同情老百姓的困境,挺身而出说:“大丈夫不能为生民请命,虚生天地之间,我虽老,尚堪一行”。遂与友人马崇用、徐文通、严世望一起上京城叩阙上书。

  孝宗御览后下其疏于侍御张承仁处,张承仁委派大参黄公、太守李公稽查踏勘核实。仍以田还民间,而除虚增税米一千一百余石。一县老幼欢声动地。于是,许友山大名遍播两浙。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许友山热心公益为全县虚增税米一千一百余石而叩阙上书,这大概在古代社会矛盾最尖锐的民生问题驱策下,是和合文化缓解社会矛盾的经典部分。个中缘由,岂一篇短文能够涵盖。

  造桥,是民间一项庞大的社会公益工程。造桥募资是件很艰辛的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事,天台百姓俗称写疏。也就是派有声望的人或人缘好的慈善人士到四方募化,博得人们慷慨解囊,同时将捐款人的名字记下来,日后按捐资额多少的顺序在桥头立块“功德碑”。

  老话说:“造桥铺路大好人”。造桥铺路历来是民间一项和德修行的善举,是为社会公益献爱心,也为来世积德的最好措施,也是“和合文化”的结晶。寒山、拾得的名字是不朽的,寒山子被百姓称为寒山老佛。寒山诗的魅力是永恒的,其诗风格多样,融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对精神健康产生多面影响。寒山有劝世五言诗云:

  “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已。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面”。

  你看看,做“忙碌奔波型”的人不快乐,做工“享乐主义型”的人也不开心,还得经过复杂然后回归本真,才能体会到幸福。寒山、拾得在财富上一无所有,但他们的灵魂伟大,他的宗教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因此,许多人尽管平时节衣缩食,尽管那座将要建起的桥,自己也很少走到,可对造桥“写疏”却不少气。无怪乎天台民间造桥铺路等古代社会公益事业经久不衰。

  天台县城有近1800年历史,境内港浜交错,始丰溪与赭溪蜿蜒从城边流过,故天台的桥梁源远流长。据《天台县志》载:临川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南宗隆兴三年(1164),县令王琰累石为梁,其上建亭五间隔(今圯),因王琰为临川人,故名。明永乐八年,临川桥毁于水。十年,县令张君坰,指俸倡修临川桥,始于壬辰(1412年)之春,迄于甲午(1414年)之冬。

  北宗时期,县城南面有一个很大的湖,名始丰湖。据宗嘉定《赤城志》载:“始丰湖,在县南40步。宋嘉定(1208年)时为大溪所冲併而为一”。明永乐年间变为潭。据《康熙县志》载:“始丰潭,在县西南40步,旧自永一坊一带直至九都,而大溪之水直从冷水堤(今大路曹)下流”。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溪水北注,严重威胁着县城。明万历丁丑(1577年),县令岳如厚办了个水改工程,筑长堤二,改流。“二堤各长二百丈有咫,广十之一。渠长若干步,廣六尺”。从此溪水南归故道。明末湮塞为田园。据临海何宽《改溪记》载:“役夫无虑数千人,各按保甲之乘,乘农隙备其力参兴事,官不帑费,民不力伤,经始于戊寅之十月,弥月而竣”。也就是说官府没有拿出银子,其所需费用都是募化来的。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县令胡来聘在县南门外,建造浮桥。板船16只,铁链83丈,南首又石桥27洞,立二石坊于两岸,名安定桥。后坏,复为板桥。清乾隆间张仁密重建,因财力不够,与袁际隆等合建。改为义渡桥,俗称莪园桥。光绪初,募置义田以期永久。大溪南岸有王士昌为安定桥撰写的碑记。今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天台县城由于历史沿革地理的变迁,修大堤、建桥、修桥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经费,主要靠募捐集资。做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并募置田地,以田租收入作为日后维修费用,以期永久。

  有人说:桥梁的兴衰史,就是天台的一部变迁史。这话不无道理。据《台州府志》载:“广济桥,在广济门外,今土人夏夜多纳凉于桥上,十里平沙,月白风清,洵佳景也”。民国初,石桥毁于水。现存断桥为城绅夏谷香募造。自民国八年初动工,告成于民国十四年之冬,越时七载,费金数万。值得一记的是桐柏道人费明峰,新昌人。在夏谷香积劳成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身去海游募化,不食人间烟火达半年之久。后来因深夜偷偷吃苦头“九蒸干”事露,被当地豪绅当作骗子关了起来。经海游“祥记咸货行”老板天台人许万安作保,终于募得急需的银元。至民国丙寅(1926年),我县境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建成。全长128米七拱,宽3.2米,高7.7米。两侧为钢筋混凝土栏干,栏中两块缘岩石板镌有“广济桥”三字,分别为时任国政府交通部部长吴兴王震(著名书画家)和邑人叶乃瀚书。(此石现藏县交通局),时称“江南第一桥”。饱尝舟渡之苦的天台人民开始把建造大桥的梦想变为现实。

  四年之后,费明峰道人又通过上海济生会负责人屈文禄 ,字映光,(临海大田人),募得巨资,建造了中渡大桥。

  据溪头老辈人口碑相传,建造广济桥募资的主要对象为全县各大村宗祠,如水南许氏、坡街许氏、榧树谢氏、天台夏氏等等。祠堂曾是封建社会安定的基石,它也是民族主义和民族共和思想的根源。它不是一种法定组织,它是自然人血缘的 “标记”,是“宗法社会”的精神象征,是“宗族”自治民主意识。宗祠也购置“学田”、“义田”,把每年的收入作为本族清寒子第肯读书、肯上进的补助。祠堂里,必要时也会让赤贫的鳏、寡、孤、独的宗亲来往。

  据档案资料记载:民国六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济生会”。1926年3月下旬,在天台也成立慈善机构——天台济公会。民国二十年月日(1931)还相继成立了“天台民船船业工会”,船员150人。“天台排业工会”,会员108人。“天台埠头业职工工会”会员214人。溪头埠头装卸工人分为5扇,“扇”是“门扇”的延伸义。这里工人族群认同有两种方式,一是“祠堂门”,即同姓同宗祭时在同一祠堂门进出,认为是“自己人”。二是“庙门”,即同属于“涌禹庙”香炉脚下之民,虽不同姓,却在同一个庙门里请神问卜,也认为是“自己人”。“庙门”和“祠堂门”共认同方式,也正对应于神灵和祖先的认同关系。在溪头,“扇”的组织是杂姓村以姻缘、地缘、迁徙缘而自我认同,并为国民政府所认可的行政村组成的。而每扇每次轮值装卸货物所分剩的余钱,都储存在中巷姜式清酒店门口的大价筒里,作为日后埠头职工的公益性开支。

  四、古代社会福利浅论

  追溯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慈善传统,前有西周的民本主义,儒家的仁义理念,后有佛教的慈悲与因果报应说,道教及民间信仰物“和合文化”。如恤老怜贫,敬老尊贤,存孤敬寡,都是幼少教育的重点。而且在儒、释、道三家学说中,以及诸子百家,统统有从“社会福利”出发的理论和名言。慷慨解囊与感激涕零之间,沛然真情,感人肺腑。除了“宗法社会”、“大家庭”的精神遗风,演变成“宗族”的宗祠以外,由南北朝、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佛、道两家的寺院、庵堂、道观等等,都是有形无形兼带着在做“社会福利”工作。乾愈当时反对迎佛骨。写了《原道》等大文章,反对“无父无君”的不忠不孝。这个观点从政治文化立场来说没有错。但从整个“社会”观点来说,未必尽然。在过去封建时代,中国并没有专管“社会福利”的机构。如果没有这些寺院、庵堂、道观来收容那些鳏、寡孤、独的人,那么又有谁来照顾他们呢?所以乾愈的侄子,出家成道的乾湘子,也只好做两句诗来启发他老人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了。老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到了某一特定环境,的确有“家何在”的情况啊!

  寒山有诗云:“新谷尚未熟,旧谷今已无。就贷一斗许,门外立踟蹰。夫出教问妇,妇出遗问夫。悭惜不救乏,财多为累愚”。

  尽管寒山子的诗很直白,可是外表也很平凡,也没有佛教高深的造谐,可是他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他的爱心不分国界。对于这些创造伟大人格的认同,可以不断启发人们,会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不一样,思想境界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据溪头村老辈人口碑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圣君诞涌禹庙庙会期间,乞丐们只要净手参与念经,便有斋饭吃。这便是过去吃素修行人的美德。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并不提倡个人对个人的捐赠。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社会传统上,不是建立在私人感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社会公益的制度上。背后更深层的理念在于:善良不需要理由,接受帮忙是现代社会困难群体应得的权利。不直接面对面,不知道对方是谁,捐助者能少一些恩赐色彩,多一些回馈社会的精神;受助者能少一些感恩的负担,多一些融入社会的正常心态,让生命感受到尊严。这就是“和合文化”的精髓,这其中最为强调的,恰恰是人格平等的博爱,人道主义的正义。

  五、附录

  “和合二仙”的传说

  盛唐时期,天台东郊丰家(今路口村)丰尚书之子丰干,到国清寺出家为僧。他个子高,形貌奇特,披发及肩,穿一身布衲,本讷寡言。他在国清舂米,以供众食。人家问他什么事情,他只回答“随时”二字,不再作声,相传他有时口诵《唱道歌》骑虎从松门进入寺院,把和尚们吓坏了,但时间一长,人们也不当一回事了,故当地人都喊他“随时丰”(疯)。

  有一次,丰干拜访赤城山德清法师归来,在岭路上听到一阵阵啼哭声。循声寻去,原来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孩子,于是把他带回国清寺,交给典座僧抚育,取名拾得,那条岭从此被称作“拾得岭”。

  拾得在寺中当小和尚,分配在厨房干杂活。拾得自幼与隐居寒石山的诗人寒山交厚,他常把一些剩余饭菜装在竹筒里茂起来,等好友寒山来时,就送给他吃。二人情同手足,可谓贫贱之交了。正是:

  寒山隐重岩,月当琉璃风扫地;

  拾得栖古刹,花为历数鸟报更。

  国清方丈见他俩忠实勤快,就留寒山也在厨房帮忙。

  这年,国清寺中举行佛事盛会,有位越州汪氏婆婆,带女儿何花来国清寺进香。不料因路途辛苦,竟一病不起,临终托孤,将女儿荷花托付给寒山、拾得,并希望二人之中能有一个与荷花结为夫妻。从此,荷花在国清寺西侧茅蓬寄迹,三人相处亲如兄妹,渐生爱慕之情。然而,到了婚嫁年龄,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一个夏日的清晨,寒山见荷塘花盛开,有了灵感,便摘了一朵插在荷花姑娘的鬃边;拾得见状,也笑眯眯地拿出珍藏的隋梅核赠给荷花。自古道:无巧不成书。这一幕恰巧被一个来国清祈梦叫梅合的秀才撞见。梅秀才正苦于昨夜梦里二位沙弥分别送给他一枝荷花和一颗梅核不知怎样解梦。此时此景,梅秀才见荷花姑娘橡出水芙蓉一样美丽,竟对她一见钟情,此刻灵感忽至,连声高叫:好梦,好梦!正是:

  因荷(和)而得藕(偶);

  有核(合)方为梅(媒)。

  寒山见异上前问道:“请问施主高姓大名,光临敝寺,不知有何见教”?

  梅秀才答道:“小生姓梅名合,说起来羞杀人,我年纪十八,特来贵寺借宿一宵,祈梦求偶,不料今日应验”。

  梅秀才见荷花姑娘转身欲走,急忙上前施礼道:“请问姑娘尊姓大名,何方人士”?

  荷花见梅秀才气度英伟,先有几分好感,随口答曰:“小女子免贵姓何,名荷花,越州人士”。

  梅秀才不禁心动,应声曰:“‘何’字妙极!可谓添人、添丁、更添口”。

  荷花见梅秀才不假思索,对答如流, 自是别才,顿生几分爱慕之情,于是羞红了脸儿。情急之下,将梅核朝秀才扔去,掩面便走。

  寒山顿悟,知道了二人心事,于是决定离家出走以成全他们。而拾得知寒山出走以后,也大彻大悟,立誓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回寒山。一日,拾得来到苏州,听说西郊寺庙新来了一个和尚,容貌和装束与寒山子一模一样。拾得大喜,想兄弟今日相会应送点礼物,但身无分文,于是走到荷塘边折了一枝最大最红的荷花捧在手里,走向寺院。而寒山听说拾得来了,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素斋的竹盒,于是弟弟献荷,哥哥送斋,二人见在相视而笑,故这个寺庙后来便叫寒山寺。

  再说荷花姑娘也因寒山、拾得离家出走,久无音讯,心中暗暗叫苦。好在荷花心灵手巧,常帮婚礼人家剪纸谋生。

  当时天台风俗,新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妆奁 ,俗称“嫁妆”,谓之陪奁。往新郎家送嫁妆,谓之“送妆”,也叫“发奁”。送妆时间安排在迎娶前一日。送妆前,新郎家有“催妆”仪式。所谓“催妆”,就是新郎家雇人抬来摧妆礼盒。里面配置几样食品,礼物上贴上红色剪纸的喜庆图案。等新郎家“催妆”礼送到后,新娘家才进行“送妆”。

  唐代天台民间还有个习俗,妆奁无论大小件,一律要贴放上红色剪纸喜字和图纹。因此,新娘家人手不够有时也要雇人剪制出贴在喜棚、礼堂和洞房中的喜花。新郎家等妆奁一到,即刻与新娘家送妆的人一起在新房“安妆”,布置贴挂喜花。

  迎亲这天,新郎家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张灯结彩,摆设酒席。被邀请的至亲好友馈赠礼品,道喜庆贺。礼品上少了贴放剪纸礼花。古时,结婚的过礼、妆奁、洞房剪纸、礼花、成了男女亲家交流、比赛、展览的机会。荷花姑娘也趁婚庆剪纸的机会,把对寒山、拾得的思念融入她的作品中。她创作出一个持荷,一个捧盒,蓬头笑面二位十分惹人喜爱的小孩形象。荷花取意并蒂莲;圆盒象征好合的意思。而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因而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偕老,深受欢迎,广为流传。

  话分两头,再说梅秀才在国清寺祈梦后回到县城西郊家中,将梅核种在庭院前的荷花塘岸上。第二年便生根发芽,睹物思人,更加想念荷花姑娘,于是请人前去说媒。荷花也因寒山、拾得离家出走,自己举目无亲,于是答应了梅秀才的婚事。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朝夕之祸福。自订婚之后,梅秀才的母亲突然卧床不起。而梅合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一年来,他喂饭、喂药,日夜守候在母亲病榻旁,连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每次母亲吃药,梅合都要亲自尝尝。

  荷花心中暗暗着急,叫媒人二次前去催婚,都遭到梅合婉拒。荷花无可奈何,只好到伽蓝菩萨前插上香烛祭拜,口里喃喃说道:“菩萨保佑,婆婆早日健康,不知我与梅郎何日完婚?请菩萨明示”……

  不料丰干从后面走来接口说:“随时,随时。”

  荷花将信将疑,心中有些不快,轻声埋怨丰干:“师父,我方干祭拜菩萨,你怎么突然插话,要是得罪了菩萨,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丰干道:“施主别理怨啦,我替你去梅合家走走,顺便商量一下你俩的婚事”。

  半日功夫,丰干笑眯眯回来了,荷花忙问:“办妥了吗”?

  “妥啦,万事皆妥!”丰干答道。

  到了八月中秋节,丰干对荷花说:“今日家家团团赏月,良辰美景,我们何不也出去走走,或许能冲个喜”。说着雇来两顶暖轿,携带荷花走出家门。

  他们沿着万松径,过赭溪,来到县城西部,一路上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使他们心旷神怡。

  突然,丰干在一家门前停住脚步,对荷花说:“咦,这不到了你夫家么,我们不妨进去坐坐吧!”

  梅合见丰干带着未婚妻荷花来了,不禁一楞,急忙上前施礼:“活佛在上,请受小民一拜,家母沉病,久治不愈,几日前高僧前来治病,拿神水一洒,竟霍然而愈。你那天不是说一个人来赏月饮酒的么?我只备了四碗素斋,两筒月饼,数碟小炒,准备了一点酒……这,这,怎么办呢?”

  丰干不分由说,一手牵了荷花,一手搀了梅合,说道:“大家都来喝怀酒,今日我做主,为你们完婚!”

  一听这话,梅母、梅合、 荷花都呆住了。丰干说:“还发什么楞,天上月圆,人间秋半,草鞋、蒲鞋都要放成双,举国上下,共庆团圆,还嫌不够隆重?”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当晚,荷花拿出一个箱子来,将自己珍藏的婚庆礼花剪纸当作妆奁。梅秀才特地在洞房门口书一联云:

  因荷 (和)而得藕(偶);

  有核(合)方为梅(媒)。

  以志不忘前年到国清寺祈梦这段奇缘 。自此,夫妻二人十分珍惜寒山赠荷,拾得送梅核寓意 “和谐好合”的姻缘。故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子孙满堂。这便是“和合二仙”的出典。

  数年后,梅秀才种下的梅树也开花结果,果实累累,故当地百姓将他俩生活过的地方叫作“梅塘岸”,流传至今。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