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佛教的指导思想。乃遵照佛陀一代时教,以人间佛教为诉求的原则以及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主张,回归佛法在人间完成的本怀。人间佛教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实生活的美满与福德。康有为讲过:佛陀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超超人,是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以人间佛教就是在此人类世间中,依佛陀之教化,从而完成人格与佛格,而利济世间之人类。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人间佛教,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慈悲心怀,树立道德情操

  慈悲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 慈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慈与悲的义理内涵虽然有所不同,然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是其共有的实质。

  1、 自利利他、普济群生

  《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表达为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种广大利他之心的圆融。我们要与一切众生生起慈悲道德的观念。 所谓慈悲道德者,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保持和谐?有时候,别人批评我们,讨厌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检讨自己,可能是在慈悲道德上有了缺陷,因此,要发奋图强,自尊自重,时时刻刻想到不可得罪别人,不可侵犯别人,同时对社会大众的舆论也要重视,行其所当行,造福社会大众,就是慈悲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要用慈悲道德去增上,这是我们建设人间佛教不可以缺少的条件。

  2、受持五戒十善、人成即佛成

  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是调控佛教信众之间、信众与社会大众、统治阶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要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因此,在佛教里面把五戒十善制定为人间的基本道德。通过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报。十善,是作为人所应有的道德。就是说,作为人,应该有人的道德。儒家讲到人的伦理,也即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而佛法认为,要符合人的道德标准,就要遵守五戒十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有了护照,才能够签证出国。同样,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就要持五戒,修十善。只有这样,来生才能继续做人,或者升天,以致未来际成佛作祖。

  二、恪遵六和、构建和谐社会

  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精神内核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顺应“缘起”法则,正确处理好人我关系、物我关系以及身心关系,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均衡与圆满,此乃人类所能达到之最高智慧和境界。

  1、 建立严格的僧团制度

  僧者,乃为僧伽的简称,是清净和合众的意思。由佛教僧伽组成的团体组织名为僧团。僧团的成员,由于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受文化教育程度及年龄辈份、性情素养等诸方面都有差异。使得整体的素质,也必定良莠不齐、贤愚非一。因缘成就聚集一处,为修学佛法利益众生,过着集体共住的生活。肯定不能任由个性、各行其事。可谓 “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有其共遵同守的准则,才能团结大众,用功办道,一致努力,向善向上。

  组建僧团的首要义意,是在于住持正法,弘传圣教。所以说,和合僧团的健康发展,可使正法住世得到保证。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清净和合的僧团,才能肩负起住持正法的重担。严格地讲只有清净和合的僧团,才能算是佛教三宝之一的僧宝,才能真正意义地履行“住持正法”的职责,以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僧团自身建设的趋于完善,不单有利于佛教僧众自身对佛法的修学,也更能获得社会的认同。一个体制健全、清净和合的僧伽组织,也势必堪受世人的敬重,并使之放心地以之为归依处。唯有依止准则共同遵守,方能成熟健全的僧团。因此,可以说共住的准则,是一个融洽和合的僧团,赖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整个僧团组织的运作,跟个体是息息相关的。个人思想行为的清净与否,将直接影响僧团整体的形象,特别是僧团中主事者,更为关键。因为只有主持僧团事务的大德,如法如理地倡导与实行六和敬法,方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六和敬法,前三者是注重于个人的言行和思想。人人做到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那么整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僧团的清净和合。后三者则是和合的本质,唯有在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的原则基础上共住生活,才有指望出现安宁、和谐、平等的团结集体。只有在本质的问题上求得和合,才会有体现在外的志同道合。也就是说,在本质方面若能戒和同修,自然表现出来的便是身和同住。相对而言,能够利和同均,自然口和无诤;能够见和同解,自然意和同悦。理想的清净僧团,所有住众一定是要秉承六和敬的精神而共住

  2、 彼此尊重,践行和谐世界

  综观整个时空的长流中,历史告诉我们:无论蜎飞蠕动、一切有情,只要不和谐,就有矛盾、嫉妒、排斥产生,小则恶言恶行相向,大则冲突战争对立,进而造成人心惶惶、家庭、社会、国家动荡不安。如何能极力避免人与人、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之间产生仇恨或利益的冲突,已成为今日重要的课题。

  《楞严经》:“如来谓持地菩萨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主要说明:外在环境的限制,可由心境来转化。现今社会上充斥着种种对立、抗争,忿恨不平的心理,不但使得各社群间无法和睦相处,各族群间对立、暴力相向,甚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以核武相互制约、挑衅。总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种种冲突、忿恨不平,归咎于一个“嗔心”,因此,要消弭外在社会种种的不平等、不公不义,还是必须从人心改革做起,转嗔心为慈悲平等心。佛教主张,人心之所以充满对立、敌意,原因在于无法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若能学习菩萨的精神,低眉垂目,视一切众生为己出,不分阶级,圆融差异,平等普度,进而达到“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的境界,相信以这种“冤亲平等”、“以德报怨”的慈悲平等心,更能有效解决种种不必要的冲突,进而创造出一片详和的社会。

  三、建立人间净土的大同世界

  净土观念的产生,本是为了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距离,从而说明解脱成佛的必要性,而随着净土说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西方净土的日益普及,便有将之固定化、实体化的倾向,如此则容易对之产生执著,或执一方而排斥他方,或执一门而排斥他门,或以往生为究竟,不知成佛为根本;或心乐他处,不知成就此土。为纠正此偏失,东西贤圣相继现身说法,尤其是维摩大士和惠能大师,示唯心净土和身中净土的妙义,使净土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

  《维摩诘经》指出佛土不过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手段,由此可见,诸佛菩萨为了化度众生、饶益众生而愿生佛土,佛土的类别也根于众生的类别,众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菩萨便取什么样的佛土,因而佛土是菩萨度脱众生的资粮,依据众生的不同需要而方便安立。

  建设人间净土,要立足本土,立足现实。一室尚不能净,何以扫天下之尘?自身尚不能了,何以普度众生?这边事尚不能晓,何以到得那边?不能知生,何以了死?因此要首先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当下的事,先做好人,再想成佛。念佛者不仅要口诵佛号,更须意存佛心,身行佛事,如此三业清净,方能得见净土。

  佛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倡明所有一切众生的平等,每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达到无忧无恼,自性清净的境界。在社会中,我们的社会,人群,集体的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在个人利益基础上去考虑整体利益,减少冲突与摩擦,加强合作与理解,达到公平与效应,平等与自由的同意,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所站的位置,各自在社会中起的作用,心净平和。总之,“心净佛土净”,只要我们各自内心做到了,我们的这个娑婆世界何尝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净土所在吗?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