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会稽山的弥勒文化
略论会稽山的弥勒文化
作者:钱茂竹
越中曾是我国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六朝和隋唐时期,这里佛寺遍地,高僧云集;佛经释典,佳作如林;说法弘道,梵音不绝。特别是会稽山的弥勒文化,更是称盛于世:弥勒圣佛纷纷塑造于古刹大寺之内,营凿于深山奇石之中,成为会稽山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 。
弥勒佛是佛教诸佛中广为传颂的为人所喜爱的大佛,绍兴人称他为哈拉菩萨,主要是因为他的形象始终是笑口常开,大腹能容。
据佛教史载,弥勒的原意为“无能胜”。他本是古印度波罗门的一位贵族,后皈依释迦牟尼,为其弟子。释迦认为他仁慈聪慧,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佛位。不料,弥勒学成后,先释迦圆寂,上升到兜率宫内院做候补佛位的大菩萨。在释迦逝世后,弥勒又从兜率宫中下降到娑婆世界,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弘扬佛教佛法,改天换地代替释氏而救众生苦难,所以佛徒称他为未来佛。又称慈氏佛、后生佛。在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后),有三世三劫说,即庄严劫,现在劫,未来劫,不少寺院大殿中有三世佛,而弥勒佛为未来佛。所以弥勒佛在佛学系统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浙东还有一个传说,即奉化岳林寺之布袋和尚,名契,又号长汀子。他为人和善,体形肥胖,笑面人生,劝人向善,常背布袋,行乞化缘,受人喜欢。圆寂时,自称弥勒化身。其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于是人们以他为弥勒降生,并以之为弥勒造像,于是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形象广设于寺院之中。称之“欢喜菩萨”或“皆大欢喜”。有一联写出了弥勒的形象特征,且甚有哲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会稽山佛教中又有一个他处罕见的现象,就是弥勒佛造像特多、特大、特奇特。这种弥勒造像多是高达十几米的巨形石佛。据云,浙江有四大石佛,三个均在绍兴。它们是:
1.新昌大佛寺弥勒佛造像。东晋时高僧昙光在此建隐岳寺,南朝齐时,僧护在此见洞窟天成,闻岩间有仙乐之声,又见石佛影,遂发誓建百尺弥勒,于齐永明4年(486),依山开凿。其徒僧淑继其愿,再行施工,终因资力不足而中止,至梁代,天监12年,建安王肖伟请僧佑前来主其事,终于在天监15年(516)竣工。历时30多年,世称“三世圣迹”。此弥勒石佛像高13.74米,宽15.9米,两膝相距10.61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左眼长1.085米,右眼长1.117米,底座高2.4米。面容沉静慈祥,身批袈裟而胆胸,双手掌心向上,作禅定状。此为我国江南第一大石佛。佛像建成后,僧佑就让其友人刘勰作《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其文曰:“观夫石城初立,灵灵发于草创;弥勒建像,圣验显乎镌刻。”这篇碑文,尽情叙写了此弥勒石像的建造经过,是一份珍贵的佛教史料,也是一篇文采灿然的骈文佳作。唐孟浩然《石城题咏》曰:“石壁开金相,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蔡元培于民国8年(1919),受邀为大佛寺作联:“理哲家言,同源两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由此可见,历史上这里的名家题咏很多,文化积淀丰厚,是一处以弥勒石佛为主的文化宝库。
2.羊山弥勒佛造像。现位于绍兴齐贤镇石佛寺内。隋开皇(581-600)时,越国公杨素筑越州罗城,采羊山之石,留下数座孤峰峭壁。在隋大业(605-617),有石工选一临潭孤峰高约26米,以圆雕技法成弥勒石像一尊,高6.5米,披通肩式袈裟,座于莲花台上,莲台高1.5米,长宽约3.4米。佛像面相丰腴,右手上举作说法印,左手搂膝,体态匀称,气韵生动。明万历甲辰(1604),郑一麟、吴显忠《羊石山石佛庵碑记》云:“隋开皇间,越国公杨素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好事者因山凿石为佛,合以石庵,壁有古字,隋唐间迹也。”清康熙23年(1684),毛奇龄《创建羊山石佛寺大悲庵碑记》亦云:“相传隋唐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毕生石不成,以禅之子,子复禅孙,凡三世讫工。”石佛像前有拱券形窗,窟内敞亮,窗宽1.92米,高2.86米,上镌“云门”二字。清时有楹联一副:“片石偶留幻出庄严色相;三生始藏浪传开凿神奇。”绕窗远眺,平畴村庄,历历在目;脱尘超世,大有与佛同在之感。石佛处羊山公园之中,奇峰异石,碧水澄湖,大佛特立,堪称佛国净土世界。
3.柯岩弥勒佛造像。现位于绍兴柯岩山麓。此地自古有石宕,秦汉以来,造就悬洞削壁。相传有石匠在孤岩上造凿弥勒佛像。据考,佛造于三国吴赤乌(238-251)间。清代俞蛟《柯山石佛记》云:“考郡志,晋永和(345-356)时,居民凿石成佛,至唐时始创寺覆之。”明万历年间,此寺为普照寺。大佛石高27米,岩中弥勒像高11.3米,离地面石5.5米处起雕。佛像双目略俯视,慈眉含笑,袒胸敞领,右手屈举齐眉作说法印。并用圆雕法使背部镂空,与石龛不相粘连。据传大佛两耳高1.2米,且贯通,可容小孩往返。大佛前又有石拜台,长30米,宽20米。清时钱遵宪有《游柯山石佛寺》诗云:“石佛当年寺,亭亭丈六身。不知此腹中,容得几多人?”
以上是绍兴著名三座石刻大佛,造像均是弥勒佛。此外,石屋禅院有崖摩造像:在绍兴城南九里村石屋山,为明代石刻造像,共四龛七尊大小石佛,第三龛即为一弥勒坐像,高0.8米,座高0.2米。这又是一奇特弥勒石刻像。
绍兴何以多弥勒造像呢?除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为三代僧人雕刻外,其它的均为当地百姓自发所为。这说明当时的弥勒信仰已经深入到了普通民间。他们对弥勒的崇拜、信仰,对未来世界的期盼、向往,及其对现世生活的祝愿、祝福等等,都通过雕刻大型石佛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弥勒文化,不仅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也得到了历史上许多有会稽山情结的著名诗人的颂扬。《中国佛教》上的“净土圣贤录”记述,多次来过越州的白居易有一偈云:“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看得出白居易对弥勒兜率净土是何等的向往。又据唐代迦才《净土论》记,南朝谢灵运生于始宁,长期居会稽山的回涌湖,他受支遁等高僧影响,也信奉弥勒。曾造访支遁道场的宝林山(今大香林)。在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很多文人墨客信奉弥勒净土,他们纷纷来到会稽山朝拜和弘法。
会稽山的弥勒信仰到唐宋以后才逐渐衰败下去,但其在民间的影响依然留存,特别是在五代时,布袋和尚自称弥勒化身,其弥勒净土尤为人们所称羡。人们在庙市赶会,春节迎新活动中,往往喜欢捧一个“皆大欢喜”而回,或在他的头上、肚上抚摸,好给自己沾上和带来无上的福气,喜气。它符合民间老百姓的祈福心理;而从精神层面上说,弥勒文化中的包容,和谐、快乐精神,顺应了社会的平和安定的愿望,因而更是为历代各阶层人士所共同信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