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爱因斯坦圆融宗教与科学的构想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7日
来源:商业文化(学术版)   作者:林雄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述,并试图化解二者的冲突,提出了圆融二者的构想。在他看来,宗教应该只在主观价值评判方面起作用,不要去干涉科学对客观事物的解析;同样,科学则只作用于客观事物这个领域,不要试图在主观价值方面与宗教争胜。基于此,爱因斯坦提出了“宇宙宗教”的概念,将宗教定义为对宇宙理性秩序的崇拜信仰,取代了对传统的有神论宗教的信仰,这是对传统宗教的消融。

  宗教与科学之间一直充斥着冲突与斗争,在世人眼中,两者几乎是水火难容、阴阳相隔的两个极端。而爱因斯坦,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却似乎总是在为宗教张目,至少在宗教界出版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随着科学的昌明发展与宗教影响的日益削弱,宗教界总喜欢援引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以证明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同科学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甚至宣称宗教是更高的科学,宗教的神秘性并非迷信,只是目前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予以解释的程度。事实真是如此吗?作为科学界泰山北斗的爱因斯坦真的也同意这种说法吗?当然不是!

  爱因斯坦虽然也认为宗教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其所指与部分宗教界人士所言的却有本质的不同。究其然,爱因斯坦所说的“宗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而是另有深意的。宗教界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自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这句话只是爱因斯坦圆融宗教与科学的形象表达。

  一、在具体分析爱因斯坦圆融宗教与科学的思想之前,我们先简单论述一下他的宗教观。

  (一)三种类型的宗教——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

  这是爱因斯坦根据人类的宗教体验和认识水平作出的分类。爱因斯坦认为,“支配着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生长的是各色各样的情感。”在原始社会,幼稚的人类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出于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而产生出了敬畏鬼神的观念,从而形成了“恐惧宗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走出单纯的个体的恐惧和祈祷,把目光扩大到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他们赋予了上帝一定的道德观念,具有惩恶扬善的性质,是真、善、美等一切美德的最终守护者,由此形成了“道德宗教”。

  第三种宗教是“宇宙宗教”,爱因斯坦指出,前两种类型的宗教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上帝概念的拟人化;而宇宙宗教则没有什么什么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取而代之的是大自然的秩序和理性。拥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他们所感叹、震撼、信仰的是整个宇宙所显示出的不可思议的秩序和理性。我们可以发现,爱因斯坦这里所说的“宇宙宗教”与前两种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已完全不属于传统的有神论宗教,而是理性的“宗教”。

  很明显,这是爱因斯坦站在科学的角度,对宗教做出的再定义,是对传统宗教的否定。这个“宇宙宗教”观念实际上就是爱因斯坦圆融科学与宗教的思想产物。

  (二)对传统宗教的批判

  爱因斯坦对传统宗教的否定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刻意的,而是基于思想理智的发展觉悟。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曾经有过强烈的宗教信仰,但这种信仰在他12 岁时就突然中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变故呢?他解释道:“由于读了通俗的书籍,我很快地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迷信谬误的面纱一旦被识破,求真务实的爱因斯坦毅然地离开了宗教的天堂,并逐步走上了探索自然、宇宙的科学道路。他强烈地批判了宗教中拟人化的上帝观念,“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对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上帝不能干预事件的进程,同样也不能赏善罚恶。他抨击了“赏善罚恶”教义对道德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赏,才来约束自己,那实在是太糟糕了。”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伪善。这样一种伦理行为,并不是“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会联系和社会需要上”,其出发点是对来世的恐惧和祈求,因此它并不高尚,并不值得提倡。我们宁愿面对真实的、丑恶的面孔,也不愿看到虚伪的、别有用心的善意。

  当然,爱因斯坦并非认为宗教毫无可取之处。他认为,“一个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经尽他最大的可能从自私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理想、感情和志向。我认为重要的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他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因为要不然,佛陀和斯宾诺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姑且不论其对佛陀与斯宾诺莎的评判是否得当,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话传达两个信息:一是宗教能够予人以超越个人价值的力量;二是这种宗教力量并不必然地同神联系在一起。这里爱因斯坦肯定的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感情力量,而正是这种不必然地与神相联系的宗教感情力量,使宗教与科学的融合成为可能。

  二、爱因斯坦指出,“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而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对两者各自指向的误解,他认为“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可是在它的范围之外,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仍是必要的。而与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对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评价,它不能有根据地谈到各种事实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科学的内涵指向在于客观事实的解析,而宗教的内涵指向在于主观价值的评判。

  一外一内,一客观一主观,两者本属不同的领域,本不应该发生冲突。可是宗教界把上帝人格化了之后,实际上就是由内及外,侵犯了科学的领域。当然,科学家们根据科学方法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判断的意向,也是对宗教领域的侵犯,但两者的冲突责任主要在于宗教。爱因斯坦认为,只要双方认清各自的内涵指向,彼此不但不是冲突矛盾的,相反,两者存在着牢固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性:“虽然宗教可以决定目标,但它还是从最广义的科学学到了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达到它自己所建立起来的目标。可是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能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这段话清晰的表达了爱因斯坦融合宗教与科学的思想。宗教对内在主观价值判断起作用,确定目标,科学作为手段予以帮助。科学则对外在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宗教予以献身的感情力量。注意,爱因斯坦此处所谓的宗教,正是他自己提出的“宇宙宗教”,科学家所信仰献身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性的宇宙宗教,而非传统意义的某个人格神宗教。由此,“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它并不像某些宗教家所宣称的那样,认为科学是宗教的一个特质,是宗教不违反科学的论据之一。恰恰相反,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观念是对传统宗教的消融。宗教的作用被局限于主观内在领域,只是作为一种感情力量起作用,不参与外在事实的发展变化,这样的宗教早已不是传统的宗教了。没有了至高无上的上帝,失去了对外在事物的控制,这与尼采所宣称的“上帝死了”又有何本质区别?宗教家们拿爱因斯坦做盾牌的结果只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适得其反的。

  尽管爱因斯坦圆融宗教与科学的构想并不能在实际上起到化解二者冲突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是一个正直求真科学家的肺腑之言,其出发点是利人和友善的。他所提出的“宇宙宗教”观念是其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真切体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