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导读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志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导读

  作者:刘志军

  一 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陆各地的宗教开始复兴,无论是传统的佛教、道教、民间信仰,还是“文革”后复苏的基督宗教都呈现了程度不同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各地历史条件不同,文化传统各异,加上经济发展的道路与步伐也有差别,每个地方的宗教复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城乡差别更甚。面对纷繁芜杂的宗教复兴现实,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而其中以广大农村的宗教信仰尤其吸引学者的注意,出现了不少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的文章。

  同时,学术界早巳注意到,当今农村宗教的复兴与发展,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乡村都市化相伴相随的。然而,这种农村宗教信仰的变迁与乡村的都市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如果根据通常的理论假设,则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会随着工业化的成长、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张等社会进步而消退。然而,大量的社会现实表明,近年来大陆农村的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社会组织等等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失,有的甚至不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中的缘由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也已分别从“宗教与现代化、宗教与经济发展、宗教与市场经济”等的相互关系入手有过或深或浅的研究。

  关于宗教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系,高师宁的观点是,现代化为社会上的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教义和布道的新内容,以及迅速扩张、广泛传播的渠道(高师宁,1999)。陈苏宁、彭耀等提出了宗教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两极性相关”的看法,即在一些经济极发达地区和一些经济极贫困地区,宗教都有着飞速发展的现象(陈苏宁,1994;彭耀,1995)。刘仰东则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这种“两极性相关”倾向,认为越是贫穷困苦就越蒙昧无知和惧怕灾荒,越是蒙昧和惧怕灾荒就越虔诚于对神的崇拜,让神来攘灾(刘仰东,1997)。但是张文建却从近似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经济贫困与宗教热情的相反的结论,认为经济贫困会导致宗教热忱降低(张文建,1999:156)。杜红与张禹东等人则提出了现代化与宗教的双向互动关系。杜红认为,一方面,“现代化的痛楚”会导致对宗教的需求,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应该不会成为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障碍(杜红,1996)。张禹东则强调了宗教本身的现代化及其对现代化的反作用的问题,认为宗教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自身也经历着现代化并以之构成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自己成为新社会的一员,另一方面,宗教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世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特定的影响(张禹东,1997)。

  上述学者对于宗教变迁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等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观点纷呈,虽有一些相互矛盾之处,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各自抓住了宗教变迁的一些基本特征。然而,综合来看,有些分析尚未见有深入基层的核实与论证,不少分析流于空泛,对广大普通信徒的描述往往有类型化的倾向,难以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与五彩摈纷的宗教体验,从而难以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因此,我国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宗教信仰变迁与乡村都市化这一社会进程之间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尚是一个有待通过深入的个案剖析并加以翔实论证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书选取山西平陆县张店镇为目标社区,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试图通过个案研究,结合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角度,对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

  二 研究的意义

  归结起来,这一研究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尝试结合历史文献与人类学调查展开农村宗教信仰变迁的个案研究。弗里德曼曾提出过关于“文明社会”的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看法,他的主张是,中国是一个有历史和国家的社会,因而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应是在社区之上进行的历史和人类学的综合探讨(王铭铭,1997a:271)。根据这一思想,这一研究将聚焦在一个小型的乡村区域,结合历史调查和个案访谈资料,对该社区新时期的宗教信仰变迁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意义之二就在于,本书从乡村都市化的视角来界定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社会转型,并考察了这一社会转型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关联。根据以往的理论假设,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会随着工业化的成长、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张等社会进步而消退,而我国的社会现实表明,近年来农村的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社会组织等等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失,有的甚至不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那么,这其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逻辑,学术界已有过不少探索和讨论,本研究也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思考。

  意义之三在于从宗教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内地乡村社区进行乡村都市化的实证研究。由于国内现有的乡村都市化个案研究尚比较有限,尤其是内陆中原省份的相关研究更为缺乏。因此,本书对张店镇乡村都市化的进程及其对宗教文化的影响的考察,可以为丰富中国乡村都市化的实证研究做出部分贡献。

  三 研究内容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运城地区平陆县张店镇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对当地的宗教信仰变迁、乡村都市化做历史的考察,并对该社区的乡村都市化进程与宗教信仰现状做民族志式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传统的“普泛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中国民问信仰与西方“制度化宗教”(1nstiutional Religion)基督宗教在乡村都市化背景下的冲突、交融和互动,从而揭示乡村都市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带给当地农民的影响,并进而探讨张店镇及大陆乡村宗教信仰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撇开对宗教起源、宗教本质、宗教发展以及宗教神学等的理论探讨,而集中关注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作为一项实证研究,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社区,但却可以用做假设或在其他社区进行相关研究的比较材料。

  四 研究思路

  研究将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乡村都市化对农村经济结构、就业构成、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大众传播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变化如何引发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变迁?能否从中梳理出乡村都市化与这种变迁的内在关联?在这种变迁过程中,传统信仰与新兴信仰的冲突、交融和互动怎样?发生宗教信仰变迁的原因、动机和心理调适过程如何?乡土农民“小传统”的宗教信仰与“大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变化怎样?乡村宗教信仰在乡村都市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怎样?

  上述空泛的问题,力求着落于一个小型的社区寻找答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以与学术界现有的解答做出对比和论证或提出新的见解。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我们收集反映调查社区的宗教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了解调查社区中宗教活动场所的数目、建立时间、管理方式、活动内容和信徒数目及个人信息等;收集反映调查社区都市化水平的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同时收集与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变迁有关的历史文献、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统计资料及学术论著等作为开展研究的参考材料。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调查社区,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宗教仪礼活动,观察当地的都市化水平及宗教信徒的经济状况、日常行为、生活态度、处世方法、信仰层次,并与问卷调查所得做比较研究。怀特认为,“无论研究哪一个群体或组织,至关重要的是取得其中的关键人物的支持” (怀特,1995:339),因此,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曾通过各种途径,如经常拜访、送些纪念品之类,力争获得一些关键人物的支持。此外,时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怀特就提出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的重要性,认为“要和人们会面,要了解他们,要和他们打成一片,就需要和他们一起消磨时间——每天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怀特,1995:332);只要人们肯接受一个研究者,那么在调查社区多串串,日子长了,不用问什么,也能得出答案(怀特,1995:342)。因此,通过长时间的、高频率的与研究对象的接触来获得信任和深度的了解也是笔者收集材料、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3.深入访谈。在调查社区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报道人作为深入访谈的对象,以了解其家庭状况、个人生活史、经济背景、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状况、信仰原因、动机及吸依过程,及其对所信宗教的了解程度、信仰虔诚度、宗教体验、信仰层次等。

  4.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式的调查问卷进行辅助调查。问卷主要用于调查村民的宗教信仰历史、现状及其信仰原因、动机及过程、宗教体验等,以及当地的乡村都市化现状。问卷中的部分可量化项目采用SPSS软件或Microsoft Excel进行了分析,其结果用做本书的参考比较数据。

  六 全书框架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开展研究的方法、选择本书调查点的一些考虑等,并对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做出简短的回顾和概括。

  第二章用来介绍调查点的背景资料,包括张店镇及其所在的平陆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交通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并简要交待其历史与文化。

  第三章主要对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作为后面几章讨论的基础。在进入具体的考察之前,作者对都市化与乡村都市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都市化与另外两个相近概念“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比较来厘清宗教信仰变迁背景的界定,以此为基础,本章从六个方面对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进程做了具体的考察。

  第四章首先考察了张店镇传统的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的发展历史。由于制度化的佛教、道教在张店镇境内已经失去物质的依托而缺乏有形的存在,作者其次主要对该镇的民间信仰现状做了描绘,其中包括总体概况、对民间庙宇和民间神媒的考察,以及对当地的祖先崇拜、节庆礼仪的介绍等内容。

  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基督教与天主教在张店镇的发展历程,并从信徒构成,宗教皈依的诱因、动机、程式和效果,宗教奉献和宗教参与,以及宗教活动等方面对二者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结合第四章的内容探讨了张店镇的基督宗教与传统信仰的冲突、矛盾、互动和融会。

  第六章是全文总结性的部分。本章首先对上文具体介绍分析过的张店镇的宗教信仰变迁做了简短的回顾和概括,然后将其置于乡村都市化的场景下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并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理论探讨了乡村都市化与文化变迁、宗教信仰变迁的关系。在做了相关性分析之后,本章又从大小传统的角度考察了张店镇的宗教信仰变迁,以及乡村都市化在其中扮演的可能角色。鉴于李亦园、张新鹰等学者在对台湾宗教变迁的考察后得出了与张店镇以及不少内陆地区较为不同的结论,本章又辟专节从“社会转型与宗教变迁”的角度进行了台湾与内陆的比较研究。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对张店镇以及我国大陆未来乡村宗教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结语部分则对本书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回顾。

  (刘志军著《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张店镇个案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刘志军,男,1972年生,湖南武冈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