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宗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乡宗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 祺 金 矿
目前国家号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很有影响的民心工程,我们应该认真执行带头响应。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就是水乡快要绝灭的传统文化遗存项目,这些项目多是水乡传统文化和文明留痕,为乡村文化的沿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我们白马湖畔的水乡南闸传统文化基础是厚重的,在白马湖文化区域内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地方曾有一批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久远走来,有些文化现象一直传承至今。宗教文化遗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乡村的宗教文化遗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佛教和道教,一种是基督教。
流传久远的首当是佛教和道教,这是受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加之农民传统小农意识的局限界定,佛教和道教这两种文化现象在水乡还有较大的市场,佛教和道教在这里没有明显的区别,是相互依存的。在原来交通蔽塞文化落后的南闸更有很大的一片繁衍空间。早年,我们南闸信佛教道教的农民很多,让佛事道场主持者乘此空虚钻了空子,庵堂寺庙很密集地分布在每个角落。六十八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就建有送子观音庵、紫竹庵、西来庵、释房庵、观音庵、福星庵、万缘庵、保子庵、陈和尚庵不下十座,还有天王庙、大王庙两座较大的庙宇。几乎是相隔两三里路就是一处。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紫竹庵和陈和尚庵,紫竹庵原三径庭院十几间,紫竹相拥,曾是宝应镇城庵堂搬迁,和尚长老最多有十多人,陈和尚庵九间,长老师徒二十多人。都是在远近近百里方圆所知名的。
由于历史长河的岁月洗礼,加之战乱、动乱、水灾等众多次政治及自然风雨的侵蚀,从斑斑到消失,如今都已不复存在,但遗存影响还依然存在。庵堂和尚当年做佛事和念忏的文本残篇遗迹还在,佛教影响的遗风还在,随着统战宗教政策的落实,这几年一些念经、放唁口、做道场民间习俗活动又恢复滋生,乡间有好多传统的佛教文化活动又被一些农民群众所接受,成了乡间文化风景的点缀。
除佛道教活动以外,乡间的基督教传播更是普遍。我们南闸的基督教传播历史要比其它乡镇还早。早在一九零五年,南闸境内运河边的黄埔就有美英传教士因在宝应建教堂遭到官府匪霸的阻扰,选择这方净土建起了福音堂,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基督教活动后来就一直未间断过。如今,经上级宗教部门批准的就有基督教会聚会点四处,(戴湾、梁庄、姚庄、中太)信徒近八百人,这几个聚会点的房屋在近几年都翻建了一次,基督教的礼拜活动很是正常,信徒们平时都很拥护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和文明功德活动。例如,灾情主动捐款、慰问孤寡老人,戴湾教会还在中心河上新建了一座生产桥,多次被评为楚州区五好教会。
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这些乡土宗教活动怎么可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这也许是一连带的问题。这些乡土宗教活动之所以能够让它合法存在,还在某种趋势上有所发展。就是因为这些宗教信仰中表现的是正当人性之爱的主题,它们也凝聚着一种挚爱的力量。也是一种人性学的沿袭和传承。好多乡土宗教理论也都是民间千年习俗的积聚。由于南闸原始寺庙多,也散失着多种经忏版本,有一些属于忏词民歌,还有佛事道场仪式,民间流传好多关于佛教道教的传说故事,包括因果报应仁爱慈善习俗沿袭等都是民间文化珍宝,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基督教也是一样,在民间流行的并没有耶路撒冷主耶稣的高深理论学说,但它有好多都是用民间人性事体编写或口头传唱的赞美诗形式来赞美人性道德,这又形成了民间基督道德思维观念,同样形成了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一位名人说过,宗教信仰是信者则有不信则无。我们不能把信仰看成是绝对的东西。但文化积淀还是应该要长久留存和传承的。针对以上种种情况,仅就我们小小的乡镇来说,现代文明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多元文明并存共处还有一定的基础和市场。特别是农民意识还对一些传统意识思维有所流连。乡村民众的宗教信仰还在受保护着。作为我们基层的统战工作管理者及文化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宗教工作如何管理,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引导保护性地管理,让这些乡村宗教现象要符合农民意愿、符合文化走向、符合文明传承、符合健康有益。我们要深入挖掘地方宗教文化之根。把乡土宗教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现象调查清楚、同时要掌握目前国家宗教开放政策,为乡镇宗教工作方向把关、定向服务、走向发展。
目前,白马湖文化旅游开发的钟声已经敲响,宗教文化的原始开发也被纳入传统文化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我们生活在宗教文化基础厚重的水乡南闸,眼下已经有一些宗教名家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准备在这里投资兴业,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就应该尽心做好服务工作,对宗教文化的传承与留存做一个基础性的调研,保护好原宗教文化的资源,为有意图、有意向的水乡传统旅游文化开发提供先导性的素材资料,特别要注重从宗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大做文章,为宗教旅游开发项目提供可考性传统原始生态性的依据。让智者惹眼、让兴者开眼、让荣者放眼,造福于乡民,造福于事业,造福于未来。
作者简介:印 祺 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副镇长,白马湖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南闸宣传统战文化分管领导。
金 矿 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楚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闸民歌”主要代表传承人、推广人。(执笔)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